“互联网+”时代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路径研究

2021-09-10 04:57陈怡萍辛承南
传播与版权 2021年7期
关键词:开展路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怡萍 辛承南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媒介,并且是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本文基于高校研究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培养方式特殊性、工作形式单一性和育人内容局限性等现实挑战,阐释了“互联网+”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常态,进而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路径

研究生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知识生产能力系统化、规范化培养的最后环节。当前,我国研究生数量迅速增长,已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腹背之毛,它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路径。

一、传统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对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既是“增量”又是“变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当前,全球已迈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互联网实现了对技术的深度融合,促使整个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而研究生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重要群体之一,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同时,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急剧增长,研究生群体的思想也因为互联网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一)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思政隐忧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因素。一是从培养制度上看,我国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研究生队伍日益壮大,生源构成复杂,研究生年龄层次、社会阅历、专业背景、思想价值取向等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同时,研究生群体教育年限短、科研任务重、集体活动分散的特点也导致研究生思政教育活动组织难度较大,思政教育组织功能弱化,育人效果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二是从教育管理队伍上看,教师队伍建设稍显薄弱,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与专业教师育人合力不足。一些高校存在“重科研,轻德育”的失衡现象,尤其是对导师的育人目标缺乏明确要求,忽略导师的育人功能,认为育人非其分内之责[2]。三是从研究生思想特点上看,研究生思想更加多元。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学习经历的丰富和学习模式的变化,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思想上更加成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面对各类思潮的冲击,研究生群体更加容易呈现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特征。

(二)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的单向性

首先,从思政教育方式上看,传统思政教育偏向于单向灌输说教模式。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育人缺乏针对性,教师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备课,学生则只能被动地接受[3]。相似地,研究生思政课基于“以理服人”的逻辑出发点,教师大都采取讲授式教学法,使得研究生思政课“抬头率”、思政活动“参与率”明显不足。其次,传统思政育人模式也使得研究生在相同时间和地点,接受同一内容传输时,其核心价值观培育容易停留在表面上,并且师生双方主客体的天然性质使得研究生在参与过程中难以获得共情,呈现主客二分的教育状态。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这种传统方式的弊端愈加凸显,再加之传统思政教育不断受到网络信息泛娱乐化、碎片化的冲击,使得研究生对思政内容容易缺乏兴致、意兴索然。

(三)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的局限性

首先,从思政教育内容上看,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多以教育者为主体,以教材传授为根本,虽然面对面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高效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外化、认同与参与,但是纯知识性积累所发挥的育人作用十分有限。另外,思政教育内容大多为枯燥的纯理论知识,传统的教育模式只能传达有限的育人内容,很难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难以满足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容易导致思政育人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性和可推广性,削弱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和开展途径得以拓

展[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矛盾也已随形势变化而变化。例如,时间和地点受限、照本宣科式教学缺乏创新性、未充分结合研究生思想困惑、抽象和空洞的理论说教居多、育人内容的“规定动作”导致覆盖面窄和常规化的育人内容逐渐失去核心吸引力等问题。

二、“互联网+”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常态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机遇,充分发掘“互联网+”语境下的教育潜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进行多样化探索。

(一)从“单向”到“联动”:拓宽思政育人渠道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政教育者广泛开展教育引导的重要工具,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不再是枯燥单一的说教模式,而是不断朝着多元化方向演进和发展。通过微信、微博、网站、客户端、QQ、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借助微电影、微党课、微小说、微记录、微政务等新媒体手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极大地拓宽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也在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实现了与研究生的互动和交流。如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江西理工大学的饶先发在其创办的“发哥辅导员工作室”上,发布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紧密相关的微文,充分发挥了网络育人功能。又如,上海交通大学辅导员梁钦在其创办的公众号“辅导员娘亲”上,发布紧扣时代和校园热点的话题和畅谈个人感受与工作体会,深受师生喜爱。相较于传统的思政育人方式,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多样化育人渠道改变了传统育人方式的单向性,更加契合当代研究生的思想发展特点,也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5],增强了思政育人工作的互动性。

(二) 从“单一”到“多元”:丰富思政育人内容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内容简洁而丰富,受众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到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是互联网所具有的獨特优势。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并利用专业化的大数据检索分析、整合订制功能,推送专业化育人信息,订制多元化育人内容,打造符合研究生群体思想需求的网络文化精品,切实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如部分高校运用新平台、新工具探索成立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或融媒体中心,并依托新媒体、新技术建设校园文化网、线上校史馆,开展青年网络文化节活动、创作展播校史话剧和舞台剧,引导青年学生正面发声、理性思辨[6]。总之,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资源共享和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从“灌输”到“对话”:畅通思政育人交流

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包括研究生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加强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效果。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控制话语权的主要是高校辅导员,其单方面的政策传达与解读缺乏与研究生之间的共享交流,容易造成沟通不畅的问题,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但随着信息交流环境的优化,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互動的局限性,研究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其参与感、融入感更强,也更有助于积极推进教育者与研究生的零距离交流,提高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改变传统单向的交流模式,促使学生从思政教育中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7],并通过了解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联动起来,打破师生之间不对等的交流地位,为新时期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拓展新思路。

三、“互联网+”时代下研究生思政育人工作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当前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抢占网络阵地,打造网络育人精品,着力探索符合研究生群体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新路径。

(一)守好“互联网+”育人主阵地,建好思政宣传主渠道

新媒体平台上的思政育人是在互联网微时代中诞生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何占领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地。

第一,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校园网建设具有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其言论立场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给研究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带来正向效应。

第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的作用。根据研究生的群体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打造兼具学术性与思想性的校园自媒体平台,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有效占领网络阵地。如清华大学的“清新时报”“藤影荷声”和北京大学的“北大青年”“此间”等微信公众号都在研究生群体中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有效地发挥了自媒体平台的作用。

第三,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校园自媒体的内容监管。鉴于现有的自媒体平台内容良莠不齐,学校应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牵头,包括精通自媒体运营人员在内的专业队伍来监管思政育人内容的生产与发布。此外,根据自媒体平台的后台监管数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大致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制订相应的补救措施,为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创新“互联网+”育人机制,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开放的特点,依托“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创新研究生思政育人的体制机制。

第一,高校应做好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找准服务研究生群体成长成才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随时随地地宣传鲜活案例、讲好榜样故事、营造向上氛围,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处处可见、时时可感,实现网络微平台与课堂主渠道的互相补充。

第二,高校应充分利用好网络第三课堂资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不断更新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材体系,合理运用微课、慕课、金课等远程多媒体资源,并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全覆盖,彰显“互联网+”思政教育人风采。

(三)打造“互联网+”育人品牌,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高校应注重网络思政育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有思想深度的、受研究生喜爱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满足研究生的多元化选择、个性化需求,才能真正抢占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第一,高校应通过打造宣传工作品牌,切实抓好新媒体品牌建设,运用“互联网+”平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打造有时代热度、有人文温度、有思想深度的、有强大影响力的主流新媒体平台。高校应当针对研究生受众的思想特点,切实发挥学校和学院官网宽度、微博效度、微信温度和校报校刊厚度的作用,搭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网站、抖音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第二,高校应不断提升网络育人的影响力,围绕看点、放大亮点、降温“炒点”、回答疑点、点亮盲点[9],发挥微信、微博、网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以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更符合当代青年研究生特点的育人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引起广大研究生的共鸣,并通过主动占领互联网“新阵地”、讲好宣传思想工作“新话语”、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新方法”,切实提高网络宣传阵地育人实效。

四、结语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文化。针对新时代研究生群体特点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桎梏,丰富思政内容供给,建好宣传主渠道,与时俱进,进而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造思政育人新品牌,构建“互联网+”时代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肖.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80-385.

[2]靳诺.改革开放40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32-38.

[3]王晓雪.“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228-229.

[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秦玉娜.互联网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意义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7):40-41.

[6]李洁.“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02):70-72.

[7]占珊兰.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9(06):36.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1-05-07].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_28936962.html.

[9]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开展路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家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开展路径探讨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和谐社会背景下校园党建工作的开展路径解析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开展群众文化的路径研究
论“两学一做”的逻辑力量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