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电影字幕翻译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结合电影《小妇人》的字幕翻译,分析了电影字幕翻译的制约因素以及功能对等理论对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并从意译、增译与减译、归化与异化等角度出发分析了该理论在此影片中的应用实例,总结出功能对等理论利于电影字幕翻译工作,有助于目的语观众理解源语影片。
【关键词】 电影字幕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小妇人》;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122-02
如今,电影已然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人们可以观看到外国的各色电影,极大推动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国内,观看一部外国影视作品,字幕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辅助,电影字幕翻译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国电影在国内的受喜爱程度,失败的电影字幕翻译会极大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目前,电影字幕翻译出现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校对不严格、脱离原著、脱离剧情,停留在字面翻译的问题比比皆是[1]。另外,电影字幕翻译的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且不够深入。尽管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人们对于电影字幕翻译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如何做好电影字幕的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讨论了电影字幕的特点以及阻碍电影字幕翻译的两点因素,即文化差异以及时空因素;然后引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阐述其对电影字幕翻译工作的指导作用;最后,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分析了电影《小妇人》的字幕翻译中所用翻译的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电影字幕翻译提供借鉴。
一、电影字幕翻译的制约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相互理解并非一件易事,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如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映射,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必然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另外,电影作为一种声画艺术,有其特有的呈现方式,字幕往往局限于方寸之间,画面切换速度快,这些因素制约着电影字幕翻译。
第一,文化差异制约电影字幕翻译。奈达指出“语言与文化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2],因此翻译时必然要考虑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家往往有着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在此之上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活动、风土人情、文化历史。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但文化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国家间的交流。文化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对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中西方最初对“狗”就有不同的看法,西方人将狗视为人类忠诚的朋友,而传统的中国思想常常认为狗是低贱的,因此“狗”在英语习语中通常带有褒义,如“big dog(大人物),lucky dog(幸运儿),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等,而在中文中,狗通常带贬义色彩,如“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关注文化差异。电影是文化的产物,电影字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可能会出现英语习语、俚语等带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元素,有的可以在中文里找到对应表达,有的则无迹可寻,要想翻译好必须对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了解,再结合电影情境才能将这类词汇处理好。
第二,时间与空间因素也制约电影字幕翻译。字幕是不可能独立于电影画面、电影声音而存在的,因而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质和空间性质,存在于电影的世界之中[3]。演员的口型和屏幕的规格大小限制了字幕的长度,加之电影画面转瞬即逝,字幕要与声音、图像保持同步,观影者理解时间较短,所以电影字幕的翻译既要简洁、长度适中,不得过长影响画面,还要保证字幕语言通俗易懂,不得花费观影者大量时间理解,否则会影响观影者的体验。
二、功能对等理论
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即“在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4]。奈达理论重内容而非形式,追求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要与源语读者感受一致,而电影字幕翻译工作的目的就是让目的语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一致的理解和体验,旨在让不同国籍的观众对同一影片产生共鸣,这点与功能对等理论所追求的目标一致,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小妇人》字幕翻译中的
应用
2020年在中国上映的美国电影《小妇人》由格蕾塔·葛韦格执导,影片以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故事,她们的名字分别是梅格、乔、艾米、贝丝。电影《小妇人》在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佳服装设计奖,深受中外观众好评。
字幕的功能显而易见:提供信息[5]。由于中英文存在差异,中国观众观看《小妇人》时必不可少的要借助字幕翻译来获取影片信息。中文字幕虽然最大限度地再现源字幕,但受两国文化与语言差异的影响,不会完全地再现源语字幕,因此给中国观众的感受不会和美国观众完全一致。因此,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可以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源字幕意义,尽量做到意义对等,可采用意译、增译与减译结合、归化与异化结合的方法。
(一)意译
凡是译出或表出原词、原句、原文的字面意义以外的意思或内容,或者是词义的引申、隐含、“弦外之音”且忠实于原作的译文,不论其译文的表达方式、语序、词序与原文的是否相同,这种翻译方法称为意译法[6]。当逐字翻译不能表达源语字幕真实含义时,要进行意译,也就是翻譯出源语字幕的大意或者概括翻译来实现目的语字幕和源语字幕的意义对等。
原文:Make room,Meg is a wounded soldier!
译文:让让,梅格负伤了!
这是母亲看到受伤的女儿梅格时所说的话。有些初学者可能会将其逐字译出为“让让,梅格成了受伤的士兵!”但字幕意译为“让让,梅格负伤了!”这个译文非常符合当时的语境,更加通俗易懂,且符合字幕口语化的特点。
(二)增译与减译
增译与减译就是根据语境在翻译时在源语基础上增加或删减部分内容,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让译文更加达意,与源语意义对等。在增减过程中要切记“增词不增意,减词不删意”[7]。
原文:Laurie,dress for festivities!Top hats and silks!
译文:劳里,记得打扮一下!戴礼帽,穿丝绸礼服!
这是艾米邀请好久不见的邻居劳里去聚会时所说的话。中文字幕将其处理为“劳里,记得打扮一下!戴礼帽,穿丝绸礼服”,增译动词“戴”和“穿”,让句子更完整,符合源语意义,否则中国观众将不知所云。
原文:You wrote you’d meet me at hotel.
译文:你信上说在旅馆见我。
这是艾米在巴黎遇见劳里时说的话。因为主从句的主语都是代词“you”,减译英文字幕从句中的“you”,句意仍然完整,译文更加简洁。通常情况下,英译汉多进行代词、连接词、冠词、介词等的减译。
(三)异化与归化
电影字幕翻译可以采取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8]。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归化和异化策略,归化能使译文可读性较强,异化能更好地保留源语的原汁原味。
原文:Twenty yards of the blue silk as well as the pink.
译文:二十码的蓝色和粉色的丝绸。
这是与梅格结伴去买布料的太太对店员说的一句话。此句中“yards”译为“码”,是一种异化翻译策略,码是英制和美制的长度单位,中国并没有“码”这一单位。虽然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一码等于多少米,但大部分中国人已经对诸如英寸、英里、码这些长度单位的名称有所了解,异化处理为“码”不会影响人们理解影片。
原文:Thank goodness.
译文:谢天谢地!
此句字幕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goodness”和“god”一样都指代上帝,西方人信仰上帝,所以经常说“Thank God(感谢上帝)”。而中国传统上信仰“老天爷”,人们经常说“天啊”“谢天谢地”等,因此将“Thank goodness”归化翻译为“谢天谢地”能让中国观众看到此处时与外国观众产生基本一致的感受。
四、结语
电影字幕翻译受文化差异、时空因素的制约,向目的语观众传达原汁原味的影片信息并非易事。在翻译过程中,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尝试使用意译、增译与减译、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等方法,努力寻求字幕意义上的对等,尽量让目的语观众获得源语观众一致的观影体验。
参考文献:
[1]王静怡.浅析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现状及策略[J].校园英语,2016(11):232.
[2]Eugene Nida.Language Culture,and Translation[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报),1998(03):30-34.
[3]饶文韵.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8):121-122.
[4]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5-67.
[5]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
38-40.
[6]张善真.关于直译和意译新定义的研究[J].江苏工学院学报,1993(01):115-120.
[7]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4-75.
[8]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上海外國语大学学报),1998(02):13-20.
作者简介:
贾立娟,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