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度与媒介塑造

2021-09-10 18:15顾鑫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对外传播

摘要:本文分析新时代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度和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众多因素,分别从提升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展开媒体合作、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中俄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提升中国影响力。

关键词:俄罗斯民众;中国形象;对外传播;媒介塑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158-03

一、引言

目前,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还处于比较浅层的阶段,亚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俄两国后续的合作与交流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只有不断加深媒介合作,构建良好的中国形象,才能有效加深中俄两国的关系。

二、新时代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度分析

(一)俄罗斯民众对华好感度提升

根据拉林的数据分析,过去俄罗斯民众对华好感度并不高。2002年,扎比亚科教授的调查问卷显示,在许多國际受众对中国的既有印象中,不讲卫生、素质低等否定性评价占比达45%,而肯定性评价仅占31%[1]。从上述数据信息可以看出,俄罗斯民众以往对华印象并不好。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俄罗斯民众眼中的中国也发生了变化。根据2008年拉林社会学调查可知,全俄境内有30%的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有所改善,认为中国近10年来变好了,只有19%的俄罗斯民众认为中国近10年来变糟了。到了2018年,俄罗斯民众对华印象进一步优化。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调查表明,在26个被调查国家中,各国民众对中国的情感态度有很大的差异,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已经达到了65%。同年,社会舆论基金会的研究调查表明,52%的受访俄罗斯民众希望有机会来到中国,而在年轻俄罗斯民众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64%。

从上述数据资料可以看出,近年来,俄罗斯民众对华好感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想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二)中国国际影响力得到俄罗斯民众认可

近些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1998年,社会调查表明,只有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处于高水平发展时期,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处于中低水平,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83%。2020年,俄罗斯罗米尔社会舆论与市场调查中心与国际社会机构GlobalNR联合推出的调查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俄罗斯年轻人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情况会对世界造成影响[2]。上述数据充分表明,当前中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也在逐渐改善。

与此同时,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陆续展开交流和合作,不断重塑俄罗斯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俄罗斯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形象越来越正面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俄罗斯媒体开始不断增加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以俄罗斯三大主流媒体国际文传电讯社、俄新社以及塔斯社为例,仅2008年,单一媒体报道数量与2007年相比,就上升了约50%。在此后的几年中,俄罗斯媒体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报道内容上,俄罗斯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偏正面,即使在西方社会“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时期,较多俄罗斯媒体也采用客观态度进行报道,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民众对华好感度始终保持在60%以上。近年来,俄罗斯媒体不断增加对中国的正面报道,并多次谈及“中国梦”,高度赞扬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改革措施。在2017年的俄罗斯民众调查中,中国仅次于白俄罗斯,在俄罗斯民众对外国家好感度中排名第二,俄罗斯民众对华好感度高达76%。

在报道角度上,俄罗斯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立体。俄罗斯媒体出现的中国新闻,不仅有政治报道,也涉及军事、农业、旅游等内容。俄罗斯媒体关注的重点并非仅集中于政府层面,也会提及中国民众感兴趣的房价、环保等社会民生话题。在俄罗斯媒体的视角下,中国形象不再是一个单调的政治符号,而是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合作伙伴,这充分体现了俄罗斯媒体对中国的信任,也促使俄罗斯民众对华好感度持续上升。

三、影响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的若干因素

(一)缺乏兴趣

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俄罗斯民众对华印象存在一定的误区。数据调查表明,66%的受访俄罗斯民众表示自己与中国人并未有过接触或接触较少,大部分俄罗斯民众主要通过西方媒体认识中国,因此难以直观地认识和了解中国[2]。与此同时,有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55%的中国民众表示经常接触或频繁接触俄罗斯民众。分析和研究上述数据可知,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的积极性和关注度更高,俄罗斯民众并未对中国形成兴趣,对中国的了解也十分少。

(二)中国形象长久以来受“他塑”的制约

在既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有限,所以中国形象一直以来都是经西方媒体“他塑”后,向国际受众传播的。另外,由于中俄两国在地域环境、政治背景、经济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很多时候,俄罗斯民众都以既有印象看待中国,在无形中加深了自己对中国的认识。俄罗斯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民众从哪儿看、怎么看。不同媒体镜头下的中国有很大的区别。现阶段,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有十分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期待加强与中国的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深,双方合作可能存在潜在影响与不确定性。

四、通过媒介塑造,提升俄罗斯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优化国家传播战略布局

在以往的传播活动中,我国的国际传播面临“无声发声”的困境,尽管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传播,但国际受众的了解却并不充分,再加上西方国家媒体的“他塑”力量,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陷入困境。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都在不断提升,但仍需对此予以重视。如今,俄罗斯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不断改善,其对中国的好感度也逐渐提升,这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要提升俄罗斯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应当坚持建设和提升国家软实力,以文化内涵吸引国际受众关注中国、认识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是中国基于国际现实发展情况寻求突破的必然选择。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加深各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进一步深化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大国”印象,让国际民众看到新时代变化发展中的中国。

2019年,《中俄关于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今后中俄两国将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合作,并通过举办主题活动、交流对话等方式,构建中俄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中国民众认识俄罗斯,俄罗斯民众认识中国,推动中俄两国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加深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3]。此外,应该不断更新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提升对外传播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中国媒体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网络传播体系,加强中俄两国之间的媒体交流,在合适的时间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让国际受众听得懂、乐意听

俄罗斯民众的对华认知长期以来受西方媒体“他塑”的影响,想要有效构建中国形象,让俄罗斯民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应当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用国际受众看得懂、听得懂、乐意听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现阶段,构建国际形象、向俄罗斯民众介绍中国的困境在于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政治宣传性较强、充满说教感,难以吸引受众看中国、了解中国,更不用说主动认识中国、提升对华好感度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外传播应当积极主动地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充分考虑国际受众的需求,分析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生活背景和媒介使用情况,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国际受众阅读习惯的话语表达方式。在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的同时,可以充分借助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力量,加强对俄罗斯民众习惯偏好的调查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际新闻报道工作者应当定期对俄罗斯民众展开新闻调研,了解俄罗斯民众的个人喜好和生活方式,研究他们熟悉和喜欢的新闻报道类型和新闻报道形式,关注国际热门话题,更好地掌握国际新闻报道规律,实现对俄罗斯民众的个性化报道。

目前,我国媒体对俄的传播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方面,如果对传播内容缺乏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只是一味采取俄语翻译的方式,难以形成优势,无法吸引国际受众阅读,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明确的是,传播效果的好坏与传播媒体和传播内容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官方媒体更容易得到国际受众的认可和关注,而丰富多样、贴合国际受众生活的传播内容,更容易吸引国际受众主动阅读。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中俄两方应当不断加强信息内容创新,坚持新闻新鲜真实的方向,充分关注国际受众的需求,以中国视角传达对国际流行话语的理解,为国际合作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

(三)开辟中俄合作新路径,加强媒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通常来讲,在對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缺乏充分认识和了解的情况下,西方媒体和国际受众很容易对一个国家产生误解,以自己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并不断放大眼中既有的中国形象。正因如此,俄罗斯民众对华态度长久受制于历史文化和“他塑”,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媒体与西方媒体需要不断加深沟通与联系,例如通过双方共同创办节目、到中国展开新闻走访交谈、联合新闻报道等活动,让西方媒体看到近年来的中国的进步与突破,反击西方媒体口中的“中国威胁论”,以强有力的新闻报道、多元化的交流合作,把握报道主动权,让西方媒体认识中国,让中国媒体认识西方。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新闻媒体渠道,开辟中俄媒体之间的合作新路径,加强沟通与和合作,搭建中俄两国之间的传媒交流平台。媒体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拉近中俄两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俄罗斯民众更加直观、真实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避免受到其他西方媒体的干扰,影响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现阶段,中俄两国在媒体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中国权威媒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CGTN俄语频道、中俄头条APP等作为对俄传播窗口,和俄罗斯民众交流,搭建两国之间沟通的桥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全俄广电公司采用联合制作的方式摄制了以中国文化、中俄两国建交为主题的纪录片,使俄罗斯民众能够透过真实的镜头记录,了解真实的中国。

中俄两国媒体的合作渠道十分广泛,除了联合制作节目之外,也可以通过国际交流论坛、共同策划节目等方式展开合作。目前,中俄两国媒体已开创了多个交流论坛。人民日报发起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就是一个范例,其构建了国际媒体合作交流的新格局。不同国家的民众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认识到中国的雄厚国力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交流论坛,加强互联互通,使俄罗斯民众更加直接地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我国政府、媒体一直都在加深和推进中西方媒体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宣传“一带一路”的工作实效,让更多西方国家、西方媒体认识到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实现各国的人文交流。我国媒体也在不断组织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记者论坛,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记者到中国进行新闻报道,中西方媒体互相展开交流与合作,实现求同存异,能带动“一带一路”记者组织合作机制的创立和完善。

此外,还应当充分关注中俄两国之间的信息传播,媒体从相加到相融是业内的重要发展趋势,中俄两国媒体对此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不断探索新的合作形式和新的交流渠道。从技术领域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中俄两国都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可以在今后加强技术联系和沟通,加强媒体交流,无论是媒介合作方式,还是媒介合作范围都可以进行充分的研究。

(四)主动进行议程设置,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知情权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形象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受众的社会关注。在新闻报道中,中国媒体以报道正面新闻为主,但是在国际传播格局“西强中弱”的影响下,国外媒体对中国的评价和新闻报道内容却褒贬不一。我国新闻媒体长期习惯于回应西方媒体的质疑和批判,并未抓住主动权,陷入被动局面。也正因如此,许多国际受众眼中的中国都是经西方媒体“他塑”形成后的负面形象,而中国媒体本身陷入国际新闻格局的困境,其反驳和批判却并未得到有效传播,难以改变国际受众先入为主的印象,难以改变国际受众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

所以,我国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议程设置,转变传播格局中被动报道的局面,牢牢抓住新闻报道的主动权,以“自塑”代替“他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国际受众能够从我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消除刻板印象。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针对突发事件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的特点,应当增强新闻报道的主动性和真实性,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受众群体能够直接透过新闻报道获取中国信息、了解中国,如果不及时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不全面,会影响新闻报道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引发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导致恶意谣言满天飞。在某些新闻事件中,由于部分官员害怕担风险被处罚,刻意隐瞒不报,严重影响了新闻报道的效果,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有所下降,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排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西方媒体很有可能进行夸张式报道,抹黑中国形象,影响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认知。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面对虎视眈眈的西方媒体,国内媒体应当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主动展开议程设置,第一时间将事件真相清晰明了地展现给社会公众,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避免不怀好意的西方媒体钻空子。主动报道新闻、回应国际受众的质疑,有利于抢占新闻报道先机,塑造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五、结语

研究和分析俄罗斯民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对推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应当加快推进媒体合作,提升文化软实力,把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不断优化中国形象,选择俄罗斯民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表达方式,为中俄两国良好关系的建立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斐然.新环境下中国主流媒体的使命与作为[J].今传媒,2021,29(02):48-50.

[2] 张举玺,郑琪.论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认知与媒介塑造[J].当代传播,2021(01):57-60,69.

[3] 杨巧燕.话语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探析——以《纽约时报》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0(05):30-56.

作者简介:顾鑫(1985—),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对外传播、国际关系。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对外传播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