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阐释文化传播力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意涵,从通过新媒体构建与时俱进的文化观、优化配置新媒体资源以促进文化传播以及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实力等方面提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传播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245-02
一、新媒体与文化传播力
(一)文化傳播力的基本要素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极大改变,文化的创意生产和流通消费随之发生变化。当下文化传播主要借助各种新兴媒体和平台进行推广,文化传播系统主要由文化传播主体、媒介组织、符号和意义体系、文化传播对象组成,系统内的各项要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有机结合,共同对文化传播产生作用。
文化传播主体是文化传播链条中的重要因素,其对现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体系进行梳理、重组与整合,形成可供大众体验和消费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各媒介组织和平台是文化扩散和分发的渠道,先进的传播技术与手段为文化的生产、重构与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想象空间,构建了多元化和全方位的传播平台。在传播符号和意义体系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经数千年的激荡、沉淀、延续和发展之后,内容更加博大精深、恢宏丰富。在哲学社会领域有诸子百家、儒家大宗的经典思想,在艺术领域有书法、书画、曲艺、手工技艺等精致绝伦的文化瑰宝,在文化领域有诗词歌赋、史籍典册等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在习俗层面有节日庆典、节气礼仪、家族宗祠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文化传播对象上,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内的文化传播,更要推动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分享。在文化传播系统中,传播和媒介是承载文化的工具和介质,从文化到传播,文化是本体,传播是手段,对象是客体。
(二)文化传播力的基本意涵
霍尔指出,“文化就是交流,交流就是文化”[1]。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实现文化的独特价值及美学意蕴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共享,使全人类的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多元自由的国际文化发展格局。但是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传播的效果不尽相同,文化的传播力、竞争力及渗透力存在差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发挥文化的凝聚和认同作用,有必要增强文化传播力。本文结合文化传播的过程、效能和作用,将文化传播力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的发掘能力;二是文化资源的整合创新能力;三是文化传播的技术创新能力;四是文化传播的组织建设能力;五是文化传播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利用新媒体提高文化传播力的策略
(一)通过新媒体构建与时俱进的文化观
新媒体促进了文化传播的创新,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互联网成为各种思想观点和文化类型汇聚的平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几千年的变迁中仍然保持着活力与稳定性,其根本在于文化内部的凝聚力和兼容性。因此,面对新的媒介语境和时代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传播中不断吐故纳新,吸收新的时代精神和传播方式。传统文化具备“改革的能力”,能“通过重新树立其理想”[2],获得新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从文化观的内容来看,要对有引领价值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根据新的时代话语对其进行补充完善,赋予其感召力和驱动力。从文化观的表现形式来看,要用新的媒体表现形式对其予以创新,采用新媒体表现形式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得到长足发展。从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挖掘来看,要以中华文化为基底,提炼出其中能够提升大众文化素养,指引其精神进步和有助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统优秀文化概括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关于核心思想理念,如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安邦富民的思想,既可以成为人们世界观形成和改造的有益启迪,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关于中华传统美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可以作为价值标准影响人们的精神追求与行为方式;关于中华人文精神,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可以作为人们生活和情感的独特表达,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生活产生持续影响。
例如,中国文化和价值观里的家国情怀,从《礼记》里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孟子》中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这些理念中,个人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个人对家庭的情感和对国家的情感融为一体,个人的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祖国的价值奉献紧密相连。无论时代变化如何更迭,这些理念都应该作为当代的精神引领得到传承,其所体现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应该被坚守和践行。在新时代讲述家国故事、抒发家国情怀,要紧跟时代的脉搏,找到反映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用鲜活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家国书写焕发时代光彩。
(二)优化配置新媒体资源,促进文化传播
从文化资源的整合创新能力来看,一定时期内的文化资源来源是比较广泛的,在形态表现上,这些文化资源有些是物质形态,有些是非物质形态,它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被丰富,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因此,要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就需要将零散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达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目的。要将历史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文化资源进行兼容并蓄的整合,以新的理念和技术进行创新,创造文化表现的新形式,形成文化传播的多维系统和多元传播路径,以推动文化认同和普遍接受。
从文化传播的技术创新能力来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适应人们对文化新体验和新认知的需求,应实现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以赋予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科技色彩与人文关怀。近几年,各地博物馆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时都利用起了数字技术,改进了展示和陈列方式,如利用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的虚拟场景,优化了“用户体验”,强化了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了观众感知和互动的需求,加深了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通过新鲜有趣的形式和真实可感的体验,使受众得以徜徉在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
从文化传播的组织建设能力来看,在信息全球化和文化科技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传播效能离不开文化组织的建设和文化人才的培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文化传播组织应该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导向,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监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通过结构合理、运作高效、体制完备的方式服务行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的繁荣。文化传播组织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应该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体现文化担当,在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工作者凝聚起来,创作更多具有文化内涵与特色,符合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作品。还应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多联合其他部门举办文化活动,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文化领域的行业组织建设也是文化传播组织增强文化传播力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兴媒体形态的出现,行业组织也要涉足新媒体领域,如网络游戏、短视频直播等领域,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强自身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实力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工业理论的流行和适用,文化传播的观念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调适和修正,各国开始强调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在建立和扩张的过程中将商品化的生产方式和产业链条融入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即作为客体化技术被代入了信息主体的演进序列中,这使得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实现过程持续不断向商业化和商品化迈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调整和升级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并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数字时代,直播、短视频等多维立体的呈现方式推动了文化表现的融合与重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输出提供了共享交互平台。直播具有能重构真实场景、信息呈现直观和体验代入感强等优势,作为平台,其一方面可以聚合不同企业、团体和组织,另一方面可以聚合不同圈层的用户。
新媒体对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发挥了作用,新媒体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产品。新媒体借助电子影像、互动装置、体感设备等技术实现了消费者的多维体验,形成继服务经济后的体验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借助新媒体的智能产权保护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文化产业传播成本高的问题,保障和延续了文化商品的价值。基于互联网的影响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更高效的发行和营销渠道,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增加收入来源。新的媒体技术也推动了文化和其他業态的融合,借助互联网平台、AR、VR等技术,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化+商业的新业态应运而生。
三、结语
新媒体通过改造优化文化传播系统以及更新文化传播模式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形式,同时为文化的传播互动与交流创造了机会,带动了个人与群体文化实践方式的变化。未来,以提升文化传播力为主的国家软实力构建还将作为重要的战略持续深入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美]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9,258-259.
[2]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153-156.
[3] 孙晶华,杜单冰.新媒体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多维互动[J].出版广角,2018(11):83-85.
作者简介:刘姿均(1981—),女,湖南岳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