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社会化媒体的指导探析

2021-09-10 07:22张聪利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社会化媒介公众

摘要:党的百年历史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居于指导地位。当今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们时常陷入信息茧房而无所适从。本文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并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作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媒介使用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化媒体;拉斯韦尔“5W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004-03

一、引言

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1]。环境和人是互相创造的,人从自然进化而来,又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社会环境,环境和人真正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中同样适用,社会化媒体营造的信息环境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人的实践活动也会改变社会化媒体环境,社会化媒体环境是由人创造的,人们在改变媒体环境的同时也改变自身。因此,在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更要关注人作为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共享环境。

二、社会化媒体信息的传播模式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大多是以社交为传播动力、以人际关系为传播渠道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为主。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转载者,信息传递和社会交往同时实现,变革了传统信息的垂直式传播,彰显了互联网思维方式。[2]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认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用户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加强对媒介使用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其媒介素养,养成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

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也就是“5W模式”,或者“拉斯韦尔程式”。这个模式将传播活动分为五个环节: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反馈,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3],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是,今天的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仍遵循最根本的传播模式,只是和传统信息传播相比,受众和信息反馈两个环节在传播中的作用得到凸显,更注重信息的互动和交流。

(一)控制研究——传播者

传播者是信息传递的首要环节,通过发出信息的方式作用于他人,影响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公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承担着信息传播的重任,公众通过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和需求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加以结构化,向人们展示所形成的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知情意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占据人们的生活空间,公众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和思想感悟,通过点赞和评论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度和点击量高的用户就成为了“意見领袖”,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助力信息的大范围传播。但是,“意见领袖”并非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信息辨识能力较低,容易被虚假信息迷惑,造成信息的失真失实,无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二)内容研究——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3]。社会化媒体时代,具备公共性、争议性和娱乐性的话题更容易吸引受众眼球,这些话题通常采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样化的媒体手段呈现在手机界面上,从而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

社会化媒体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虚假信息误导受众。谣言的本质是“未经证实的信息”,属于一种虚假信息,往往涉及人们关心或感兴趣的事件,并且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其目的就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一些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奥尔波特对此提出了一个公式: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指出了问题的重要程度和表达的准确性是影响谣言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3]。公众越是关心的事情,信息表达越是模糊不清,谣言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人都有话语权,信息的泛滥化和表达的碎片化使公众常处于一种同步化的信息环境中,当“爆炸性”话题出现时,公众的参与感和紧张感也会急剧增强,尤其是在信息不明晰或未经证实的集合状态下,失真的信息更易在人群中传播和蔓延。在集合状态下,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影响公众的正常理性思考[3]。

(三)媒介研究——社会化媒体

各个时代的传播媒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更新迭代,但是传播媒介之间并不是彼此替代,而是互相叠加。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媒体平台不断兴起,人们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发布动态,认识周围世界,因此社会化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社会化媒体主要依托于智能手机这一传播载体,公众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信息,拓宽了人们的认知面。正如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智能手机使视觉和听觉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慢式生活逐渐被快节奏生活替代,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更追求高效快速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式。

(四)受众研究——受传者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公众作为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加以解读进而指导实践。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互换更加频繁,受传者通过平台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还可以将接收到的信息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让更多人知晓,受传者和传播者的身份实现了完美转化。

社会化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影响公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平台会根据用户近期的浏览记录推荐相关内容,体现了信息的定制化和个性化。但是,社交媒体主要是通过碎片化和趣味性内容吸引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的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有时会带来劣势,造成人的异化。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明确提出,“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和诞生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感觉的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跟着感觉走。在这种封闭、缺乏互动的环境,他们养成了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人们被自己制造出来的产品“控制”,造成人自身的异化,影响人们正常的情感表达和认知。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多,这种“电视人”的表现虽然没有以前显著,但仍然存在。人们通过各种社交软件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大部分时间消耗在手机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局限在手机狭小的界面里,面对面畅聊的次数少之又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并没有减少,只是以前的电视转化成了今天的社交软件,形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实质的变化。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要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差异和个体性特征。手机是每个人认知世界的工具,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以在手机上搜寻自己想获取的信息,但是碎片化信息将公众淹没在信息的漩涡中,儿童的思维和认知体系尚未成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缺乏理性认识和行为判断,儿童和成人共享同样的信息,儿童逐渐“成人化”,被迫提早进入成人世界,儿童的本真慢慢褪去直至消失。因此,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群体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五)效果研究——反馈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反馈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作出反馈或回应,是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体现。公众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和适应现实生活,同时也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现实环境。反馈主要表现为受众解读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后的转载和评论。

反馈是社会化媒体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人们在社交平台浏览信息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悟以评论的形式留在讨论区,参与到事件中并引发人们的热议,传播者的意图也得以实现。同时,社交媒体时代的转发转载和传统的传播工具相比更具有针对性,人们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转发评论,实现信息互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在不断继承、实践、创新和发展基础上,凝练升华的系统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中居于指导地位,引导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社会化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技术的异化。门槛的降低和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等问题,导致呈现的媒介内容泥沙俱下,如何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媒介使用观,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新闻媒体无论是在传统的信息传播还是社会化媒体时代,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和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群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准确报道[4],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确保新闻媒体和公众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

1.坚持党性原则,加强对公众的引导

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人的媒介素养具有差异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公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传播政治理论,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的行为总是受到一定思想观念的支配[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公众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形成较高的政治素养。第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公众在社会大氛围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引导公众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要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并且对在媒体平台恶意散布谣言者予以严惩,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舆论空间。

2.坚持人民导向,提升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社会化媒体成为了整个信息传播格局中重要的一部分,几乎每个人都进入了其营造的信息环境。但是,无论信息传播格局如何变迁,这都是由人构成的,人在社会化媒體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因此,要关注人的所思所想,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形成正确的媒介使用观。

要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传播人民群众关心的信息,这对于打造积极的传播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第二,媒体人要提高自身知识储备能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第三,媒体人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关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坚持客观性和真实性相统一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在传播信息时要考虑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事实的暴露是有一个过程的,若断章取义或不加辨别地传播信息,会引起人们的紧张感和不适感。

1.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把握主导权和话语权

社会化媒体能使公众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事,但是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虚假信息,影响公众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进而影响公众的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舆情舆论的引导,帮助公众作出正确的判断。

新闻媒体必须注重对舆论的正确引导,提供快速、全面、权威的信息,抢占舆论制高点,帮助公众形成正确认识。谣言容易在权威信息没有发布时盛行,所谓“大道不通,小道泛滥”。专业媒体要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充分发挥首因效应的作用,消除谣言发生作用的条件[6],使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缓解公众的恐慌、焦虑等心理情绪,使公众在保持理性的前提下作出判断,提高公众的信息辨识能力。

2.加强新闻把关建设,提高信息的真实度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公众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受众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内容的生产者,是媒介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此,为确保信息的真实客观,必须认识到把关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媒体人员的把关审核、普通公众的信息取舍、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媒体人员要重视对信息的把关,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并不是对所有信息都进行报道,而是有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因此,媒体人员在对冗杂的信息进行选择时要考虑政治立场、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等因素,做好“把关人”的工作,为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

第二,公众既是信息消费者,又是信息生产者,要注重对信息的取舍。作为信息消费者,时刻都会接触到大量碎片化信息,为此,提升自身信息辨识能力,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到所需信息、不被信息流淹没是极为重要的一点;作为信息生产者,每个个体都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动态发布到社交平台上,与人分享,在发布信息时要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内容符合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在对信息进行再传播时也要进行确认,保障信息的准确性。

第三,相关部门制定相应制度,规范信息传播。社会化媒体通过营造的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也影响社会的发展,为了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必须优化社会化媒体,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因此,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管,媒体自身也要遵守相关规范,加強对信息的内部管理,提升自律能力。

四、结语

社会化媒体时代,各种信息流及社会互动影响着人的生存方式和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进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出现虚假信息和谣言,误导受众的判断,使受众作出错误的选择。因此,媒体机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媒介素养,牢牢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及时准确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使公众在作出合理的信息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正确的媒介使用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

[2] 彭兰.新媒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14-318.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8-51,85-87.

[4]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6-96.

[5]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0-62.

[6] 石慧敏,王瑞.心理效应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以谣言传播为例[J].青年记者,2010(32):18-19.

作者简介:张聪利(1995—),女,山西平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社会化媒介公众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