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深度报道

2021-09-10 18:15张妮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公共文化服务途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更加多元便捷,新媒体日新月异,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挑战?笔者作为一名负责公共文化领域报道多年的传统媒体采编人员,深知近年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挑战、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认识到了掌握新媒体技术的紧迫性以及做好该领域深度报道的意义。本文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特點,阐释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当下相关报道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及适应流程之变、凸显职能之变等角度,探究新媒体时代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深度报道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深度报道;途径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155-03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面对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冲击、新兴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创新、转型以实现战略突围。

作为国家文化建设大局中的重要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近些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顶层设计、法律制度、理论体系、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元,服务效能大幅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做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意义重大,既能推广创新经验做法,也可客观传达供给方、需求方的声音,为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参考,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报道既有值得发扬、借鉴的经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特点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2G到3G、4G、5G,从文字、图片到音频、视频、AR、VR等等,每个人都感受着时代的巨变。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新媒体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影响和冲击,传统媒体受众流失。新媒体时代,受众需求发生变化,新闻报道生产、传播等呈现出新的特点。

新闻报道生产和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和传播的流程更紧凑、时间大大缩短、时效性更强,发稿、传播更及时、更快,传播成本降低、途径增多,人们获得信息更便捷、渠道更多,舆论导向作用凸显。

首先是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加多元。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报道不受篇幅、形式限制,可通过图表、长图、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更丰富的素材来呈现,报道的形式更多元、趣味性更强、呈现更直观。

其次是媒体融合发展成为趋势。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顺应时代发展、运用数字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许多传统媒体都在探索全媒体建设,包括平台搭建、人才队伍、传播运营等,以期创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品质的新闻报道,更好地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提升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最后是团队配合越来越紧密。严格意义上讲,每一条新闻都是一项团队作业,从选题策划到采访、撰稿、编辑、排版再到发布,涉及记者、责编、美编、校对、照排等多个环节成员。然而随着新媒体呈现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传统编辑在制作图表长图、录制音频、拍摄剪辑视频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唯有与美编、视频编辑加强配合,才能生产出优质的融媒体报道作品,并且团队配合越来越紧密。因此,全能型采编人才极具竞争优势。全能型采编人才是指能“多栖作战”的全媒体人才,即在具备扎实采编能力的同时,还能拍摄图片和视频、录制音频,并对音视频素材进行剪辑、制作,以更好地根据所报道选题和事件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报道、传播切入点和形式。这也是媒体采编人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奋斗的方向。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意义、特点及相关报道现状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民众文明素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意义和特点

2016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本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从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等7大方面阐述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后的几年间,先后有9个省(区、市)根据当地实际,出台了本省(区、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法律的一些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明确实施细则。

公共文化服务关系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每个人切身的文化权益。上述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都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意义。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发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列入执法检查[1]。再结合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目的,可以看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是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也明确提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在新媒体时代,各地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出台政策法规、健全制度机制、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效能、对接人民文化需求,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工作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特色化等特点。总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现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发展态势良好[2]。

以数字化为例,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近些年的数字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利用率大增,云服务丰富多样。“国家公共文化云”作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总平台、主阵地,自2017年开通以来,不断创新升级、提升效能,为公众提供全民艺术普及等精彩的云服务。目前,全国不同层级的区域性公共文化云平台已有100多个,实现了地方云平台与国家云平台的有效对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艺术普及数字服务全国“一张网”[3]。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云服务进一步创新升级。一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云展览、云阅读、云授课等大大满足了居家隔离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当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阅读推广、艺术普及、文物展览、非遗展示等活动也积极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还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满意度测评,以了解群众需求、优化服务效果。此外,智慧公共服务成亮点,江西、上海等地的智慧图书馆正崛起,江西省图书馆机器人馆员为抢粉丝“吵架”“闹别扭”的幽默场景引发网友热议;广西、浙江、山东等地打造智慧城市书房,使市民阅读更便捷。

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均衡、供需不对等的现象仍然存在,数字化水平、社会参与度都有待提升。

(二)公共文化服务报道现状

鉴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意义,与此相关的报道也是文化领域报道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报道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具体来说,包括内容涵盖面广、主题丰富,兼具深度与权威性;类型多样,既有政策解读类报道,也有创新案例报道、观察报道等;舆论价值上,相关报道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较高的借鉴价值;报道呈现上,媒体融合发展成为趋势,同一篇稿件既有纸媒版本也有新媒体版本,且纸媒报道积极尝试运用图表、长图等元素,版面设计更灵活、多元。

以政策解读类报道为例,《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颁布后,中国文化报分别邀请业内专家推出系列政策解读报道、反馈报道,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意义;后续还针对各地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报道,获得了业内认可。

以创新案例报道为例,近年来,文旅志愿服务大力借助“互联网+”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大大拓展了服务覆盖面。2020年,中国文化报对我国文旅志愿服务创新实践的新样本——“央视频号·文化志愿者专列”进行了重点报道,重点宣传了这趟“专列”先后“开进”贵州、甘肃等7个省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推介其文旅资源的扶贫成效,以“短视频+移动直播”的融媒体直播方式呈现,邀请艺术家和明星加入志愿者队伍等特色,同时还对相关稿件进行了新媒体编排、制作和传播,对全国文旅志愿服务有引领示范作用。

不仅如此,中国文化报后续还深入挖掘文旅志愿服务数字化的优秀创新案例,进行了分析报道并配有专家点评,为其他文旅志愿服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如广东省文化馆“美好生活”广东公共数字文化进万家服务推广活动以“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手段,为广大群众提供“活动配送”“数字影院”“艺术公社”“周末学堂”等综合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自2019年以来线上服务量达202万人次;湖北武汉旅游志愿服务总队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青年节致敬抗疫英雄,金牌导游带您云游武汉”等主题直播活动,助力武汉经济复苏,每场直播活动都有上百万人观看。

在报道和版面呈现中,中国文化报运用新媒体思路特别开设了“数说”系列栏目。如《数说“十三五”文旅扶贫成就》主题报道就大量运用数字、图表、长图等展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公共文化、艺术创作、文化遗产等领域的成就,信息简洁明了,版面设计感、视觉冲击力强,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领导、广大读者的认可。

当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报道注重结合行业的动态、创新、亮点,具有理论性和权威性较强、案例报道多、主题覆盖面广、内容类型丰富、有深度等优势,这些都值得发扬、学习和借鉴。相关采编人员的媒体融合意识逐渐增强。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报道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工作性报道占比多,供给端成就报道多、需求方报道相对较少,与群众需求对接不够紧密;有新意、有深度的优秀融媒体作品欠缺,目前报道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相关报道仍存在形式单一、创新不足、角度雷同等问题;由于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均衡,相关报道也存在不均衡现象,且展现成绩的稿件占比多、反映问题的报道占比少。

四、新媒体时代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深度报道的创新途径与策略

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快阅读盛行,但优质原创的深度報道依然是读者渴望看到的。深度报道,深在思考力,意味着高质量、高含金量,有调研、有数据、有观点,调查深入、样本广泛、分析专业、思考深入、前瞻性强。这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其应对时代之变、增强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当下,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寄予了更多期待,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在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充分发挥以文化人、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作用。在此形势下,新闻工作者更应从5个方面深耕公共文化服务深度报道。

(一)理念创新,加快推进融媒体深度报道

加强政治引领、及时学习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新政策、新法规、新理论,了解顶层设计,是策划选题、掌握行业动态、保障报道方向的前提;加强选题策划,运用融媒体思维做好统筹,善于通过新技术、新平台了解受众需求,找准深度报道选题的切入点,把握好采写方向和呈现形式;不断加强采编能力、提升业务素养,深入研究融媒体报道特点、深挖报道内涵、整合报道资源,正确认识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字数多不能与“深度”画等号,新媒体报道也不等同于短、新、奇[4]。

(二)内容创新,努力打造高质量品质报道

选题角度、报道立意要新,就应直面实时热点、对接受众需求、关注行业动态,既包括创新亮点,也包括存在的问题[5];增加报道深度和文化内涵,新媒体时代,优质内容意味着报道角度更巧、采访更深、写得更活、编得更精,即文章架构、栏目设置等都要更巧妙、直观、有新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锤炼“四力”,无论采用何种报道形式、多么丰富的素材,都要展现人民的诉求和声音、体现温度与高度;深入研究新媒体深度报道的语言风格、标题拟定、类型体例等特点,取长补短,对于特定报道可以通过体验式的第一人称视角来撰写,增强文章的共情力和亲切感。

(三)形式创新,实现优势互补

报道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冲击力强、设计感强的形式会使优质内容大放光彩,这就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力量,打好记者、责编和美编的配合战。以每年各大报纸评选出的优秀版面来看,其版面和标题设计、栏目设置、板块分割都颇具冲击力,打破了以往一篇文铺排的形式,更多地运用图表、数字、长图等元素。

(四)适应流程之变,充分展现深度报道价值

媒体的深度融合也重构了采编链条,采编人员应深刻认识并适应流程之变,充分展现深度报道的价值。记者在采写时,对于同一主题稿件,需要搜集更多元的素材,有差别地供给纸媒和新媒体;编辑时,新媒体报道编审流程更快、形式更多元,纸媒和新媒体报道可通过放置二维码、链接等实现相互引流;运营上,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报道会增加一个环节,即跟进稿件发布后的推广、传播,增强稿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五)凸显职能之变,发挥好媒介的“桥梁”作用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供需不对等现象,相关深度报道应更注重从供给端、需求端两个方面客观展现和分析相关制度、政策、活动的成效,发挥好媒介作用和职责,反映群众需求,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生态。同时,采编人员还应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活动等案例报道的深度,积极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为相关单位和机构提供参考、借鉴,以期更好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深度报道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相关采编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从理念、内容、形式、流程、职能上进行创新、转变和探索,既要宣传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亮点,也要直面不足,关注百姓需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之间的桥梁作用,增强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国新.以法律的力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J].图书馆建设,2021(2):1-12.

[2] 杨晓泉.破解老问题应对新挑战——对“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21(2):1-8.

[3] 韦景竹.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及文化云平台[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1.

[4] 武晓莉.新媒体形势下如何做好报纸的深度报道[J].科技新闻传播,2019(11):60-61.

[5] 孙蕊. 全媒体环境下党报文化报道的定位与探索[J].记者摇篮,2019(11):59-60.

作者简介:张妮(1986—),女,陕西富平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公共文化服务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