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2021-09-10 07:22曾宇钧邓思敏
启迪·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

湖南工程学院创新训练项目:葛浩文选译中文小说中的酒神精神研究

摘要:文学翻译中翻译活动并非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它是一种文化与情感的转化过程,所以在文学翻译中是存在译者主体性因素的。所以本文中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并以美国作家朗·霍尔的《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为例,简单研究了该作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文化立场;《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文学翻译中始终追求一种艺术二度创造过程,这其中的“再”可理解为译者对于原作的重构、复制与再现。当然,“再”也同时意味着译者主体性发挥不应该受到文学翻译过程中内外部因素影响,所以译者希望追求一种共生的、动态的主体性,这一主体性在平衡内外部影响因素过程中被充分显现出来。

一、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立场、审美品位与翻译目的

(一)文化立场

译者的文化立场一定是基于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译者主要追求从原语文化作为出发点,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异化策略吸纳语言翻译中所存在的某些特殊表达方式,在保留翻译原作的文化信息基础之上逐渐向目标读者靠拢,清晰呈现出两种民族文化、情感的有效转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明确翻译目的与文化立场,由此提升翻译品质。

(二)审美品位

在译者参与文学翻译活动过程中需要明确审美认知与审美心理,由此产生审美品位,而不同的审美品位则决定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就以《飘》这一经典名著为例,它在国内的翻译版本非常多,其中傅东华译本的中删除了万字以上内容,在翻译过程中主张故事情节的忠实再现,他希望将某些冗长的文学描写与心理分析删除掉,这些部分与故事情节本身关系不大,且容易让读者产生厌倦的阅读情绪。而李野光译本则在翻译中尽量做到忠实原文,希望呈现原作风貌,体现作品题材的严肃性与朴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其译本格调相对较高,当然也迎合了大众读者的趣味境界取向。可以见得,《飘》的两个译本在由于译者的主观意识不同、文化立场不同,所以他们的译本审美品位也有所不同。

(三)翻译目的

译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必须要明确一定目的,它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语言文化发展的需要。比如说,翻译过程中是追求一种诗学形态的,这种诗学形态由社会中所存在的意识形态所存在。比如说在翻译《鲁滨逊漂流记》中,其作品翻译就追求一种“歌颂新兴殖民主义的说教”,在作品翻译过程中追求一种对固有诗学形态的彻底改变。在译语文化中,翻译目的直接由文化规范所决定[1]。

二、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以《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为例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是由美国作家朗·霍尔撰写,由李佳纯编译。下文简单探讨了该作品基于译者主体性的文学翻译,分析其中的文化立场、审美品位和翻译目的。

(一)文化立场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国基督教文化信息内容,其中在宗教中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传统,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一定的主体能动性,确保翻译策略中可体现一定正确的文化立场。下文举例来说,就以译本中比较常见的文化信息词汇“God”为例,它的翻译处理应该如下:

“That ain’t no excuse,but it’s God’s honest truth.”

译文:那也不能算理由,但那是真相。

可以见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特意呈现原语文化内容,比如说在这一句中“God’s”被省略不翻译,只翻译后半句,这一处理方法希望将读者所了解的文化信息内容翻译出来,如此可更好顺应当前译语社会中大众的文化接受能力。

(二)审美品位

在《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中,译者希望掌握原作语言结构特点,在主观理解作品语言风格基础之上融入个人审美品位,并呈现于作品文学翻译中。举例来说:

“It was just that they didn’t look like the type to come in and mess with the homless.”

译文:只不过他们看起来不像是会来这里跟无家可归的游民打交道的人。

在例句中有“mess with”一词,这一词组的原意为乱搞、打扰、干预,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但是译者翻译为“打交道”这一中性词,译者在良好把握原作语境的基础之上也展现了自己主观层面上的审美认知。作品中丹佛对于霍尔夫妇的认知发生改变,他不再抗拒这对夫妇,因为他深切感受到霍尔夫妇帮助游民的诚意。所以译者直接将“mess with”翻译为打交道是十分符合上下文逻辑思维的,在审美认知方面也更说得通。

(三)翻译目的

在《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中,译者追求一种主观认知层面上的跨文化交际,例如:

“Everyone who ate at the mission earned their free meal only after going into the chapel to sit like dead men on hard benches.”

譯文:每一个到联合福音享用免费餐之前,都必须先到礼拜堂像死人一样坐在硬板凳上。

译者对于这一段文字翻译做了大量的删除后再简化翻译出来,如果从主流意识形态上看,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与原作作者不同,所以如果直译显然不妥当。因此如此翻译可满足翻译目的要求的,且也保证了译本整体上的可读价值[2]。

总结:

针对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作用应该从辩证角度来看,这其中就包含了对文化立场、审美品位以及翻译目的的研究,它体现了译者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责任感,确保了译本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光怡. 译者主体性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探究[J]. 中外交流, 2019, 026(029):6.

[2]赵科研. 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探索[J]. 教育观察(下旬), 2019, 008(004):143-144.

湖南工程学院 曾宇钧 邓思敏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