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洁
摘要:本研究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学生社团活动对心理资本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学生社团活动各个因子与心理资本的各个因素和总分都存在显著相关。社团活动中的社团性质、活动积极性以及担任的角色都会对心理资本产生显著的影响。因而教育活动中可以鼓励中学生社团多样化发展,为中学生参加社团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为心理资本的提升创造条件;完善评价机制,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提高中学生社团活动参与度;凸显中学生在社团中组织者和参与者地位,充分发挥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性。
关键词:中学生;社团活动;心理资本
一、引言
心理资本的研究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中。Luthans 等首次明确将其界定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具有四个要素:信心、乐观、希望和韧性。
近年来心理资本也引起了教育领域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对于社团活动的界定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借鉴以往研究结果将“中学生社团活动”界定为: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价值观等,自愿加入那些自主建立或者学校组建的学生群体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
中学生心理资本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在的成熟和外界的经验所共同决定的,相较于内在成熟因素而言,外界的经验对心理资本的发展的影响更为可控。中学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学校,而社团活动则是他们获得这种外在经验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提升心理资本,用于改变生活和学习。
本研究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学生社团活动对心理资本的影响。从而为提升中学生心理资本,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提供有效的教育建议。
二、中学生社团活动对心理资本的影响
本文采用修订后的《中学生心理资本量表》,量表信度系数在0.631至0.837之间。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彭飞、盖笑松等编制的《中学生社团活动经验调查问卷》,该量表三个维度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8至0.896之间。选取湛江市第二中学、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两所学校802名参与社团的同学进行问卷测试,其中有效问卷638份,男生262份,女生376份,进行统计分析。
(一)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对于中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
本研究以社团活动类型(按照我校现有社团分类:学科类、体育类、艺术类、职能类、公益类)为自变量,以中学生心理资本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p=0.011)和韧性(*p=0.043)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学生参加艺术类社团和职能类社团活动要比体育类社团提升更多心理资本,而参加体育类社团和职能类社团活动要比公益性社团提升更多心理资本。
(二)不同参与程度对中学生心理资本提升的影响
参与程度是中学生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主要是中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热情等方面,如果中学生不是出于被动的要求,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而是以积极、主动、热情态度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参与社团活动,那么就认为他有很高的参与程度。研究表明,不同参与程度对心理资本总分和四个因素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01 ),“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中学生比“一般”和“不积極”参与的中学生心理资本提升更高,而“一般”要比“不积极”参与的提升更多心理资本。
(三)担任不同的角色对中学生心理资本提升的影响
中学生在社团中担任的角色是其个人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体现。本研究以社团中担任的角色(活动组织者、普通参与者、不参与者)为自变量,以中学生心理资本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自我效能、乐观、韧性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活动组织者”比“普通参与者”和“不参与者”获得更多的心理资本提升。
三、教育启示
(一)鼓励中学生社团多样化发展,为中学生参加社团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为心理资本的提升创造条件
鼓励社团发展的多样化,建立和发展不同类型的社团,开展促进社团交流的活动,为中学生参加社团创造多种选择的机会。例如,艺术类社团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自我展示,为彰显个性,发挥特长提供平台,获得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体育类社团中,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挑战,遭遇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并突破自我,提高韧性,提升自我效能。
(二)完善评价机制,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提高中学生社团活动参与度
中学生社团活动的参与程度,对心理资本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因而教育者应当完善评价机制,采用多种实行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强调过程性评价。充分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团体成员密切合作,树立清晰合理的目标,共同积极利用各种方法克服的困难实现目标,对活动结果进行积极归因,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树立希望,保持乐观,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心理资本。
(三)凸显中学生在社团中组织者和参与者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性。
社团活动相较于其他校园活动而言,其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以学生为主,中学生是社团活动的主体。活动组织者”比“普通参与者”和“不参与者”获得更多的心理资本提升。因此,教育者应当为引导中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真正的参与者,鼓励学生参与社团管理、活动组织、人员沟通以及日程安排等活动中,建立主体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社团活动,才能在社社团活动中不断提升心理资本水平。
参考文献:
[1] 方必基,叶一舵.青少年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3]张苏宁.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彭飞,盖笑松.社团活动经验与大学生积极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