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有必要打破思维定势

2021-09-10 07:22金飞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维定势历史教学

金飞

[摘要]:历史教学应该打破思维定势,这一问题已经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试图以厘清新教材上的一道史料实证题存在的时间错位问题为契机,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从而全面客观地认识近代史上的人和事。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定势、讨袁檄文

一、缘起:《讨袁檄文》发表时间引发的思考

统编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新教材[2]53第53页有这样一则史料: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编者还在史料后面设计了一个问题:试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以前上常态课的时候,笔者也经常使用这则史料,也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最近接到一节公开课的任务,笔者打算用好教材提供的史料。因为上述史料是本课中唯一的一则史料,为了更好的了解这则史料,笔者试图弄清楚孙中山说这段话时的所思所想。在中小学图书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笔者最先想到的是在百度词条中输入“讨袁檄文”,结果发现百度词条上的表述前后矛盾:百度词条在最前面的“创作时间”栏目中认为,檄文发表于1914年5月,在后面的“创作背景”栏目中则认为,“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面对袁世凯复辟此番倒行逆施的行为,举国哗然。孙中山悲愤之中,毅然提笔,发表此文。”,在后面的“影响”栏目中,百度认为,“此文一出,立刻激起了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爱国豪杰乃至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在这篇文章的鼓舞下……护国战争爆发。”[2]显然,百度在后面的表述中实际上认为《讨袁檄文》发表于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之后。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讨袁檄文》到底创作于1914年还是1915年?如果是创作于1915年底,教材的使用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教材上明确写道:“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显然,新教材认为《讨袁檄文》发表于1915年,教材的表述也非常鲜明地展现了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但是如果真的是像百度前面提到的《讨袁檄文》创作于1914年,新教材材料的使用就值得商榷了,因为袁世凯1915年12月12日称帝,学生如何理解1914年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带着问题,笔者查找资料,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围绕《讨袁檄文》发表时间进行的资料搜寻

因为《讨袁檄文》是孙中山发表的,所以笔者想到了查阅孙中山文集。笔者在所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找到了几种比较权威的版本。一种是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权威机构合编的《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在该书第90页中可以找到新教材呈现的这样一则史料。这一套全集上明确写道《讨袁檄文》发表于1914年5月,全集还在这一页做了注释:胡编《总理全集》等书均作《讨袁宣言》,并将时间误植为1915年[3]。一种是2006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黄彦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而编的《孙文选集》(中),在该书第423-424页中,也注明出自1914年5月的《讨袁檄文》[4]。一种是2016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孟庆鹏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而编的《孙中山文集》,该书第345页也注明新教材选用的史料应该是发表于1914年5月[5]。此外,笔者还找到了目前权威性极高、由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尚明轩先生总主编的《孙中山全集》,全集第三卷第52页也明确写道,《讨袁檄文》发表于1914年5月,全集同样也在这一页做了注释: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等书均作《讨袁宣言》,并将时间误植为1915年[6]。笔者还找到了一本权威性很高的资料:《宪制道路与中国命运中国近代宪法文献选编1840-1949(上卷》,该书2017年出版,该书482-483页收錄了《讨袁檄文》,收录的是前文提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权威机构合编的《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上的《讨袁檄文》,也就是说2017年出版的这套文献汇编也认为,《讨袁檄文》发表于1914年5月[7]。此外,笔者发现黄彦先生选编的《讨袁檄文》有一段后记:“据《孙文檄文》,载一九一四年六月三日上海《生活日报》第十页”,随后笔者根据《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查到了这篇文献。在这篇文献旁边还有一篇文献《小沙渡破获机关三志》介绍上海闸北警察厅破获国民党机关的过程,并提到搜到了《孙文檄文》和《孙文六言告示》等两份文件,并附录在《生活日报》上。《孙文六言告示》以讨袁总司令孙文的名义发布,申讨袁世凯独裁专政。该文献还注明了时间:民国三年五月,即1914年5月。在1914年出版的报纸上就刊登了《孙文檄文》(如前文所言黄彦先生选编的《讨袁檄文》来源于《生活日报》,原题为《孙文檄文》),因此,《讨袁檄文》不太可能是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所发表的评论。

此外,笔者还查阅了《近代史研究》这本权威期刊,查阅到刘振岚教授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孙中山的几次讨袁檄文和宣言辨析---订正《第二次讨袁宣言》的传讹》一文。刘教授详细考证了孙中山发表的几次檄文,认为“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出自孙中山的第一次讨袁檄文,“文于1914年5月发表于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生活日报》,题为《孙文檄文》,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等书即将此篇檄文称作《讨袁宣言》(但将发表时间误作1915年12月),刘教授还介绍了檄文发表的背景: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疯狂破坏共和,“但多数人尚在袁氏制造的扑朔迷离的政治氛围中认不清庐山真面”,只有“少数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称帝野心有所察觉”[8],因此孙中山的檄文主要是针对袁世凯“暴弃前盟,暴行帝制”的称帝野心而作,为后来袁世凯帝制的迅速终结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新教材选用的史料应该是孙中山1914年发表的,针对的不是袁世凯称帝,而是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是袁世凯独裁专政的行径,这些史实应该让学生知道。此外新教材的史料是安排在1915年护国战争后面的,因此,新教材材料研读的问题,能否由“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改为“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野心的态度”?同时将文字材料移到前面对应的地方,用以引导学生感受袁世凯破坏共和的卑劣行径,以及复辟帝制的野心。或者能否换用一些足以表明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态度的史料?

三、追问:查找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态度的史料

笔者后来在尚明轩先生总主编,201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孙中山全集》中找到了一些可以表明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态度的史料,现呈现如下:

1.孙中山痛斥袁世凯开历史倒车,呼吁革命志士开展“三次革命”

材料呈现:“自本月十二日帝政实施,祖国前途,顿增黑暗,以先烈手造之共和,转而为袁氏一家之私产,四亿同胞吞声咽泪,稍有元良者,莫不以三次革命为救国良药……诸同志对于革命进行,既先下决心,看透亡国即无家可归,而作毁家纾难之想。”

---1915年12月13日,孙中山致黄景南等函[9]

设计意图: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开宣布接受帝位,民国成了一块“假招牌”,孙中山痛心疾首。尽管流亡在外,但他依然心系革命,在袁世凯称帝第二天,孙中山即号召革命志士发扬毁家纾难的报国热忱,进行“三次革命”,捍卫民主共和的伟大事业。

2.孙中山呼吁爱国志士,为捍卫共和筹集善款

材料呈现:“沪电五省合抗袁事,确得真信。滇黔长官电袁云:‘民意反对,请罢帝制,杀杨、孙。’一面派兵川湘边界,约三星期内声讨。鄂有款即发。南北各需甚急。沪虽增兵一旅,尚易着手,有五万即能十分成功云,请勉筹速汇。事机至此,赴美非要着。文有友驻美京办交涉,勿虑。一万元收。”

---1915年12月25日,孙中山致林森电[10]177

材料呈现:“沪、粤需款急,请力筹应,须待沪得乃回。”

---1915年12月29日,孙中山致火奴鲁鲁革命党人电[10]179

设计意图:面对袁世凯的卑劣行为,护国战争爆发,面对“南北各需甚急”的状况,孙中山号召爱国志士踊跃捐款捐物,支援革命。

3.孙中山对接国际社会,呼吁善待中国革命志士

材料呈现:“许多中国爱国者于举行反对帝制之武装抗议后在上海法租界寻求避难时被捕。我以正义和人道的名义,恳请您们授权贵国领事,不将他们引渡给袁世凯政府。孙逸仙。”

---1915年12月19日,孙中山致法国总统、总理、外交部长电[10]176

材料呈现:“谨请求您公正对待在广州湾被捕之革命者陆志云及赖达。孙逸仙。”

---1916年3月3日,孙中山致河内法国总督电[10]184

设计意图:袁世凯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引发众怒。面对民众的反对呼声,袁世凯血腥镇压,一些列强也支持袁世凯的反动行为。孙中山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希望各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同情中国革命,善待中国革命志士。

4.孙中山呼吁彻底打败袁世凯,并借鉴袁世凯称帝的教训,呼吁发挥《约法》的制度保障作用

材料呈现:“(袁世凯)特派大使周自齐赴日,名為贺日皇即位,实则师石晋故智,欲以燕云十六州,换得儿皇帝荣称。据日本东京《朝日新闻》所载,袁政府提出帝制交换之条件凡六:(一)吉林奉天两省司法权(二)津浦铁道北段(三)天津、山东沿海一带海岸线,一概让与日本管辖(四)聘日本人为财政顾问(五)聘目本人为军队教练官(六)中国兵工厂中日两国合办。而所要求之交换者则为日本承认帝制,此项协议果使成立,帝制发生之日,即中国灭亡之日。“不去庆氏,鲁难未已。”故倒袁一举,自中国言,既所以息内乱;自东亚言,亦所以维和平……尚望内外同胞,各竭才力,尽匹夫之责,竞救亡之功,”

---1916年2月25日,中华革命党本部通告[11]67-68

材料呈现:“袁氏若存,国将不保……讨贼美举,尤当视其职志之究竞为何,其所表示尊重者为何,其策诸方来与建设根本者为何,而后乃有牺牲代价之可言,民国前途,始有攸赖。今独立诸省通电,皆已揭橥民国约法以为前提,而海内有志后援、研求国是者,亦皆以约法为衡量。文殊庆幸此尊重约法之表示,足证义军之举,为出于保卫民国之诚,”

---1916年5月9日,孙中山《讨袁宣言》[11]69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袁世凯为称帝,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利益,孙中山认为袁世凯“帝制发生之日,即中国灭亡之日”,他号召海内外中华同胞“各竭才力,尽匹夫之责,竞救亡之功”。孙中山不仅要粉碎袁世凯称帝的无耻行为,还试图总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历史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他希望通过树立《约法》的威信,用以斩断复辟的根源,真正从帝制走向共和。

四、余论:历史教学有必要打破思维定势

之所以教材中出现材料的误用,可能重要原因在于受到材料中“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等关键词的影响,看到“一人冠冕”,就想到应该是针对袁世凯称帝的。看到“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很多人会问: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共和思想?难道一开始就是假共和?就想到袁世凯称帝的不齿举动是处心积虑的,更是蓄谋已久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定势,是根据结果来倒推原因。事实上,我们不能因为袁世凯晚年背弃革命,不能以袁世凯1913-1916年的举动,而对其人生历程全盘否定,这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结合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想打破思维定势,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首先、有必要认真研读部编新教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大进步,但超越教材或者脱离教材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尤其是统编初中历史新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投入使用,教师更加要认真研读统编新教材。尽管网络上的课件数不胜数,但广大历史教师依然有必要认真梳理教材的调整与变化,探讨教材变化背后的学术依据,深入理解新教材传达的新导向,从而用好新教材,发挥历史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对于教科书中出现的史料,应该反复研读,如果存在疑问,可以按照史料的出处顺藤摸瓜,查找文献的来源,通过阅读上下文,对史料的来龙去脉予以清晰掌握,从而真正的用好教科书。诚如李树全先生所言:“如果我们连教科书都没有完全‘吃透’,什么开发课程资源、什么‘用教材教’可能就是奢谈。”[12]

其次、有必要开展高质量的史学阅读,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统编新教材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一些新动向,因而也对教师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有效的破解之道就是推动教师开展高质量的史学阅读,诚如何成刚博士所言:“学生的史学素养能否得到发展提高,在根本上取决于历史教师史学素养的高低。提高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重视和加强史学阅读,努力做到密切关注史学的最新发展,广泛汲取史学研究成果,及时了解史学界关于相关历史教学内容的新观点、新论述、新材料……将史学研究成果、优质史学资源与历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13]

第三、有必要呈现不同视角的材料,不能局限于仅仅呈现单一视角的材料。杨天石先生指出:“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凡进步人物说的话都可信;凡反面人物说的话都不可信。实际上,历史是极为复杂的。进步人物可能说假话,反面人物也可能说真话。一切史料都必须经过考证和检验,否则,我们就可能被虚假的东西牵着走,陷入迷宫而不能自拔。”比如我们习以为常的袁世凯告密的问题,研究表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也说过假话,制作过一些假的或半真半假的资料。”[14]

总的来说,打破思维定势,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历史,理解历史。

[附记]: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多学科渗透教学研究》(课题编号:C-a/2016/02/21)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自主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D/2016/02/266)的研究成果

[1]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http://baike.baidu.com/item/討袁檄文/6743.

[3]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90.

[4] 黄彦.孙中山选集(中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423-424.

[5] 孟庆鹏.孙中山文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345.

[6] 尚明轩.孙中山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 赖骏楠.宪制道路与中国命运:中国近代宪法文献选编1840-1949 (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482-483.

[8] 刘振岚.关于孙中山的几次讨袁檄文和宣言辨析---订正《第二次讨袁宣言》的传讹[J].近代史研究,1993(3).

[9] 尚明轩.孙中山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19.

[10] 尚明轩.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1] 尚明轩.孙中山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2] 李树全.感悟试题变化 完善教学策略--由2013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1第41题引发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7).

[13] 仲尧明、沈为慧、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近代史(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前言,第1页

[14] 杨天石:《袁世凯《戊戌纪略》的真实性及其相关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思维定势历史教学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情境创设举例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及教学策略
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单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