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费尔巴哈以及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将人的实践活动与历史脱离,认为历史的发展、生成过程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角度对“人的本质”思想做了论述,将人融入了社会历史领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本国国情,对此理论进行了创造性地运用与发展。
【关键词】 人的本质;人民群众;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51-02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087)阶段性成果。
人的本质问题,历来被众多哲学家所关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理论,但最终都陷入了“抽象的人”的泥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依托,对“人的本质”的内涵做了科学的阐释。
一、“人的本质”思想的演进
(一)揭开神秘面纱,肯定人具有“自我意识”
马克思在《青年在怎样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提及的人虽然带有神性色彩,但他是在神的“旨意”下可自主地选择自己擅长的并且能体现自己社会地位的职业,马克思认为可以为人类服务、为人民谋利便是最神圣的职业。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原子下落状态的比较,得出了人和原子一样都是自由的,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结论。他认为神的存在只是为人具有自我意识作论证,不是神左右人,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天生所有。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投入社会生活,觉察到底层人民的贫苦不堪,对人民的需要、利益和呼声极大关注。在1842年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正式为底层人民辩护,他批判书报检查令置人民呼声于不顾,就连法律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同时马克思揭露并抨击了普鲁士破坏出版自由的阴谋,提出自由报刊“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1]179,人有权利为自己辩护,并且有权知晓国家大事,可以通过报刊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把人从彼岸世界拉回到了此岸世界
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及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他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局限性,底层贫民所遭受的压迫仅靠言论是无法获得实际利益的,他决定从实际出发捍卫民众权利。也是这个时候,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199,马克思从现实出发,认为国家的基础是家庭和市民社会,意识到人民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不只是被迫生存,失去自由,空洞的人,他把人从天国拉到了尘世,实现了“主词”“谓词”的合理应用。
二、“人的本质”的具体探求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状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273这里所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指劳动,即人的本质。劳动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标志,它具体表现在四方面:第一,人是自然的、对象性、感性的存在物,劳动是最基本的谋生手段,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通过劳动为自身生存提供可能性,进而创造财富,体现人生价值。第二,人按照自己的需求、审美、欲望来创造发展有利于自身的物质产品,并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而其他动物只是按照自身本能来筑巢、觅食,它们的生活环境稍有变动则有可能丧生甚至灭绝。第三,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孤立的个人的活动并不存在。任何人都必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一件产品的完成,中间参差着很多环节,需要人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合力共赢,一个人的疏忽则会导致一个产品的中断。第四,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中都离不开劳动。古猿通过劳动转化为人,劳动促进了手脚分工,使人学会了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同时,语言也因为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世界革命的发生,都是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晶。可见,在《手稿》中,马克思基本对人的本质做了阐释,但其思想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未能达到具体的阶段。
(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新世界观,批判了费尔巴哈以及以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观点,他们只是机械的、片面的,从感性方面看问题。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个人”,抛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巨大影响。马克思基于实践的观点,从人的对象性活动出发,对人的本质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做了考察,發现脱离社会生活,脱离社会实践的人不存在,人一定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当然所有社会关系中,人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是普照一切的光,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知,人的本质首先表现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直接规定和体现。
(三)现实的个人是“人的本质”在历史领域的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释新历史观时首次提到了“现实的个人”,超越了黑格尔认为的抽象思辨的人与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人。马克思所说的有生命的个人就是指“现实的个人”,即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他们的活动以及他们生存的物质条件为自己谋生。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把人融入了社会历史领域,这是区别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在这里并没有对现实的个人做具体的解释,但他通过社会分工、生产实践、需求的满足等途径,展现了处于社会历史中的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所讲的现实的个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30。由此可知,马克思超越和扬弃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观点,它突破了传统哲学中抽象、片面的特点,将人拉回了现实,使关注的焦点回到了人本身,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社会生产实践。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理论的升华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491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关系、劳动能力与人的需要等方面的协调与满足,是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必然条件。人的自由发展表现为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摆脱资本和机器奴役的状态,自由的掌控自己可能的、现实的发展方向。只有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辩证统一,才能到达彼岸世界;也只有到了共产主義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创造性应用
(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发展的首位,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把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4]人民既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也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听取民意、用计于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才会越来越好。
(二)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针政策
2000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力量,要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发展、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强调要始终坚持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5]218广大群众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依靠力量,同时也是党的执政之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取得卓越性的成就。
(三)新时代更加突出了人的实践性特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发展平衡,发展成果共享,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注入了中国特色。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6]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国家的支持、人民的奋斗;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文化自信的提高,需要人民全力配合、全民不断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
人的本质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只有对其发展过程十分了解,才能对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有更明晰的认识,而对这一问题的探析有助于更好地领悟学习新时代理论、政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陆轶之.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与经验[D].河南工业大学,2021,(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
作者简介:
何啊静,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宝鸡文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