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晓树 李晓杰
摘 要:线上作业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想象,通过合情推理还原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做到言之有理,更好地引领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思考过程,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线上作业设计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转变。
关键词:线上作业;数学核心素养;设计策略
如何让学生的40分钟课堂有效地延伸呢?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呢?让学生居家期间在“静”中“动”起来呢?笔者以为,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富有数学意义的“线上作业”,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利用数学思维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现过程,提升学生逻辑推理素养
线上作业,师生隔着“冰冷的屏幕”,一端连接着教师的唠叨、担心与付出,另一端则是学生的居家、散漫与失控。这必然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从孩子们的只言片语中找到数学学习的生长点,教学也必然从课内走向课外,以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自由的想象与探索,深入思考,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近似数”后,微信群里,一个孩子问:“如果知道了近似数,能判断原来的数是多少吗?”群里的作业与留言很快覆盖了小小的声音,没有激起一丁点的浪花。我将这个美妙的声音进一步“复制”“粘贴”,放大——
想一想,应该怎么判断呢?推出:506□830≈506万,□最大能填( );9□4763000≈10亿,□最小能填( )。
群里顿时炸了锅。学生你发照片,我传语音,好一场精彩的辩论。我躲在幕后偷着乐,及时推送微课“从近似数出发倒导原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明晰重难点。
“请按暂停键”后给出:一个数取近似数约是35万,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拨动学生“逆向思维”的琴弦,“理”越辩越明。
通过可操作性的“线上作业”的拓展,借助于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观察、猜想等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促进数学思考,感悟数学活动的魅力。
二、从“一元”走向“多元”: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升学生直观想象素养
线上作业,不仅可以将教材上准确的、简洁的数学结论还原成它本来的面目,还让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乐趣。数学知识,只是数学学习的“应然”追求;数学文化,才是数学学习的“必然”的价值追求。
教学“认识整万数”中,学生在读数、写数的过程中,混淆“数位”“计数单位”“位数”,于是我让学生自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同时推出微课“位数的历史”,介绍了位数起源于印度和中国的记数法,并且明晰了将数进行区间划分,知道某个位数上没有,那个位数的位置上就是空的。
从这学期起,微信群每周推送一次线上作业“认识数学家系列”:祖冲之、杨辉、陈景润、华罗庚、欧拉等,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感受数学史、数学文化,使学生获得数学熏陶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从“认知”走向“应用”:引导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数学游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从身边的现实环境中寻找实物模型,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形成感性认知,从而掌握数学概念等;从直观到抽象,从想象到发现,从猜想到验证,让学生亲历数学构建过程,从而实现“四基”目标。
在“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后,利用微信平台推出数学游戏“抢30”,引导学生建构策略模型:
陈果与哥哥在玩一种“抢报30”的游戏,从1开始到30连续报数,两人轮流报,每人每次最多报两个数,每人报的每个数不得与自己报过的或对方报过的数重复,不得跳过任何一个数,也不能不报,谁先抢到“30”谁赢。请问,在他们先报与后报的人中,你能找到必胜的策略吗?
师:根据提供的报数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微信群里,我们先后推出“魔法纸牌”“吉卜赛读心术”“转盘游戏”等线上游戏,在学生习得常规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后,让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数学”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的应用,实现数学价值内核。
四、从“抽象”走向“可视”: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素养
数学思维导图的刻画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数学归纳,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发展学生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探索能力的数学化过程,探索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
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后,着手介绍怎么画思维导图?画中央图、主干图、分支图,辨明细节,提供范例,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虽然还很稚嫩,甚至还有些许错误,但变化是可喜的,孩子们第一次拿起了笔,或写或画,数学思维在图中“绽放”。
通过“线上作业”——思维导图,让数学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的过程中丰富对单元内容的感性认知;通过学生的说理论证、抽象概括,形成对数学知识本质属性的理性认识。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思维导图的展示后,一句“追问”:“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你会计算吗?”“那如果是四位数乘三位数呢?”促使学生充分将已有的学习经验从知识的“生长点”向未知领域“延伸”,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投入到“整数乘法”的知识拓展、延伸过程中,为可持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拮,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2][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冯承天,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