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娇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真正把阅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开展是全面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途径,调动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和增加阅读量是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以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为对象就如何应用于实践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整本书阅读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发展成为热门话题,真正把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结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精心挑选整本书素材,对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意义重大。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分支,相比单篇阅读或者阅读选段对小学生发挥着持续性的引导作用,使小学生深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提升语文素养成为联系的整体,以阅读为突破口实现了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認知特点展开教学,以适宜的阅读书籍为指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综合素养。
一、精心挑选合适阅读书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现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更具有说服力,传统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质量一直停滞不前,主要是因为教学形式单一、阅读文本枯燥导致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现阶段的阅读教学必须全面革新,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为7~12岁,处于良好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承担起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角色,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籍吸引学生的兴趣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真正达到陶冶小学生情操、启迪智慧和提升思想品格的目的。
例如,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会逐步提升,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需要调整合适的书籍进行课外的整本书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章为小学生推荐趣味十足的书籍,大部分小学生对故事类、童话类或者神话类的作品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推荐《海底两万里》《奇妙的数王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格林童话》《西游记》等,古今中外、魔幻现实兼具的文学作品有利于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创新改进阅读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小学生获得深度阅读体验提升文学素养,创设轻松、自由的阅读教学空间有利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整本书阅读是对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开发新型阅读方法构建了高效的课堂,“共读”和“漂读”这两种阅读方法经过实践检验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读”主要是指全班学生共读一本书并接受教师的统一指导,可以通过阅读交流会、精彩片段赏析或者读书汇报的形式实现;“漂读”是指将一本书传递下去的阅读方式,小学生在此次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阅读体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教师给予其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可以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例如,结合小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设计和管理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依据小学生的阅读状态组织整本书教学活动可以起到预期的效果。以《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展示如何在阅读过程中融入其他因素、优化课堂模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围绕阅读的某个知识点插入趣味图片、人物画像或者需要积累和记忆的内容,提供趣味性强、可供学生讨论的话题,可以将整本书阅读引向深层次,从而构建了立体的教学空间。
三、全面整合阅读教学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渗透科学的阅读技巧,面对涉及范围广、阅读深度强的整本书教学,教师必须增添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原则来真正提升整本书的阅读效果。换言之,整本书阅读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激发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有小学生独立阅读书籍、获得思想感悟方才能达到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阅读体验。
例如,科学的阅读顺序是掌握一本书内容的良好方法,它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深入思考能力,落实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拿到一本好书时,小学生首先需要浏览书名、序言、目录、作者介绍等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脉络结构,实现了个人的自我思考。其次可以一目十行地快速略读来找到重难点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中的经典节选进行相关文本的导入,无论是《空城计》《三国演义》《将相和》,还是《史记》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都大有帮助。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枝节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凸显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地位,借鉴国内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投身于阅读教学中,使小学生在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树立终身阅读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蔡亚.建构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与“朋友圈”[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2):102.
[2]段红.指向阅读策略的整本书阅读打开方式: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教学例谈[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Z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