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 王岩 吴国军 高大强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要求,大学生学业困难现象变得日益普遍和突出。做好学业困难大学生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成长,也是高校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分析了大学生学业困难在学习方法、适应能力、意志水平、专业兴趣、时间管理方面的内在成因,生源质量、学习环境、家庭氛围、突发事件方面的外在成因,总结了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在帮扶学业困难大学生方面的六项主要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学业困难;成因;帮扶策略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兰州大学物理学院教学改革背景下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研究(20201114)
[作者简介] 马 俊(1991—),男,山东潍坊人,硕士,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研究;王 岩(1979—),男,甘肃兰州人,硕士,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和学生管理研究;吴国军(1972—),男,甘肃静宁人,硕士,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和高教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2-0026-04 [收稿日期] 2021-03-16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1]学风建设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大学生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源泉,直接关系到学校优良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成效。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入学率和在校量已经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学生质量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负面因素。大学的培养模式与初高中的培养模式存在明显区别,考大学过程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培养了大学生的应试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大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他们或多或少在性格、交际、表达、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盲区。部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加之课程难度大、培养要求高等客观因素影响,学业困难极其容易发生,因学业困难引发的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更是人才培养的巨大隐患。[2]可以说,如何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业困难问题直接关系到学风建设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总结了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在帮扶学业困难学生方面的主要策略、相关经验和做法,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二、大学生学业困难的基本表现和不良影响
一般而言,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考入大学,说明其智力水平发展正常,在学习能力方面不存在功能性障碍,但个体之间在学习能力强弱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大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不够透彻或者存在困难,无法按照学校的培养方案完成既定的学业学分要求,这类大学生被称为学业困难大学生。[3]根据已有经验与文献分析,可以总结出大学生学业困难的两个基本表现:一是学业成绩差,一般会出现挂科现象;二是学业成绩与个人应有潜能之间存在明显差距。[4]这两个基本表现可以作为大学生是否存在学业困难的判定标准。学业困难的发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学业困难会冲击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导致产生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出现得过且过、逃避自责、拒绝交流等异常行为。部分大学生出现学业困难后尝试改变,但限于素质能力、学业难度等主客观因素而失败,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冲突。大部分学业困难大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无法评奖评优、入党、按期毕业等,丧失很多发展机会。此外,部分大学生是“双困生”甚至“多困生”,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惑,以及亲密关系紧张等互相交织,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敏感、警觉甚至敌对等行为,家长、教师和同学很难与其深入交流,一旦遭遇负面事件,终止学业甚至发生极端事件的概率极高。[5]
三、大学生学业困难的内在成因
1.学习方法。大学和初高中在授课方式、课程节奏、考核内容、目标导向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初高中灌输式教育造成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一味处于被动地位,而大学更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大学授课时间短、知识量大,课下时间多、知识消化量大。初高中是固定的几门课程,大学每学期的课程都不一样,一学期需要学习几门甚至十几门课程,课程又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基础课、专业课等,分门别类,知识面宽。能否抓住课上时间,利用好课下时间,高效率学习成为影响学业的重要因素。
2.适用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是个人发展的先决条件。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对校园环境、学习方式、生活作息、饮食条件、气候变化、人际关系、集体生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产生不适应,如果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学业。这种不适应产生紧张、焦虑、压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进而产生厌学、休学、退学等情况。能否尽快地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从心理和身体、主观和客观上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点。
3.意志水平。《墨子·修身》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能力,缺乏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导致學习缺乏自觉性、独立性与自制力,往往畏惧学业上的困难。[6]高中刚性管理,大学相对自由,自由的环境使部分大学生无所适从,没有目标的散漫状态容易诱发学业问题。另外,部分大学生在没有考大学的压力后丧失了紧迫感,对大学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在新的目标没有形成时,思想和行动上很容易出现懈怠,时间被与学习无关的各种活动所消磨。
4.专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意志、高考调剂等因素被动地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以应付甚至抵触的心态对待专业;另一方面,由于对所学专业没有深入了解,虽然录取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入学后发现实际学习内容与自己理想中的专业认知存在较大偏差,产生了失望感,专业兴趣度大大降低。大学转换专业的门槛较高,高年级转专业受限,大学生很难转入自己心仪的专业。大学生因为专业与兴趣的匹配度低或者转专业失败,出现厌学情绪甚至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