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 张启森 武靖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整体不强,创新能力薄弱,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与企业升级立足市场竞争的需求相距甚远。突破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定位模糊、评价标准千差万别的现实困境,就要构建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实操能力评价方式,坚持全面化、多元化、动态化、持续性、实践性、个性化的评价原则;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推动创新型人才评价落地。还应加强学校创新人才库建设,因材施教,从而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更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评价原则;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这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紧密相关[1]。随着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经济增长内生性不断增强,创新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这就要求各类人才不仅要拥有知识和技能,还要拥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人才是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培养一批熟悉产业环节、勤于实践、乐于钻研、勇于创新的产业人才,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提升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整体不强,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与企业升级立足市场竞争的需求相距甚远,同时高职与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迫切需要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予以重视和提升,以实现人力资本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培养与选拔大批创新型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创新的主力军和领军力量,就必须构建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实現以评价促培养。
一、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主要问题剖析
(一)人才培养理念滞后,缺乏对创新型人才精准定位
构建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对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精准定位是前提。在当今科技竞争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存之道,无数企业注重孕育创新氛围,培养高尖端的研发小组,作为企业劳动力主要来源的职业院校,更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拥有批判性思维的职场人才。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但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的界定较为宽泛,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及较多,缺少对职业教育相关专业、领域创新型人才的精准定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不高,人才培养脱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全社会缺乏对产业链中职业院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适切关注。
(二)人才评价标准模糊,缺乏创新力评价指标的具化
构建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理想信念、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是关键。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热潮的兴起,不少院校把教师教学创新评价融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中,对教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课程等教学环节中的“创新”提出了更全面、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标准体系,鼓励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3],但针对学生创新评价仍是一片空白。很多职业院校学生考核机制囿于课堂听课、作业完成以及考试成绩等程序化、理论化要求,对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关注不够,导致一些动手能力强、创新素养高的学生无法在常规考核中脱颖而出。评价方式单一化,评价内容不健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多元智力等因素;评价主体狭隘化,缺少企业、行业等的评价和项目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缺少具化的评价标准。
(三)人才评价静态固化,缺乏完善的选拔和反馈机制
构建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还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动态统一。不少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过于侧重考试成绩、竞赛成绩,缺少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持久内生动力。再加上缺乏灵活有效的评价反馈和选拔机制,导致学生无法对自我创新潜能和短板进行准确评估,难以获取更好的资源及平台支撑,丧失了向上攀登进取的动力,对学生创新力的成长缺乏正向激励,严重制约了职业院校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职教高考制度逐步完善,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的“天花板”被打破,越来越多优秀的职校学子有了进入更高学府深造的机会。考虑到职业教育要实现“专—本—硕—博”培养贯通衔接,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起步开始就应加以重视,对人才评价做到一致和连续,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兴趣、专业素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二、构建完善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的价值意义
企业是为市场服务的,人才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只有满足甚至超越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才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4]。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创新研发是获胜的法宝;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创新同样是突破市场、打开新局面、获得“进攻者优势”的利器。针对新兴产业人才培训发展需要,日本政府提出“职业能力提升战略”,实施七个等级的职业资格制度——“职业段位”制度,“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具备某一行业、专业相关的更加高级的专业技能,即以其独特的技能(创新型)得到客户等的认可与好评”成为专业水平第五级的等级要求[5]。为更好地服务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最新印发《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提出根据技能人才参加一定层级技能大赛获奖情况、技术攻关和创新等贡献作为晋档或跨档条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原则,突出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个性发展与综合发展。职业院校人才评价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服务企业和社会助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通过开展创新型人才评价工作,构建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对接企业、行业、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实施持续监测,有利于用学生创新成果、项目参与、赛事历练等数据来反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效,尽早消除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消极因素,增进学生“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内生动力;有利于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有利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贡献职教力量。
三、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实施原则
构建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坚持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效果可持续、评价方式实践性、评价反馈个性化的原则,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一)全面化原则
确立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应该紧紧围绕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来展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作出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進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是指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极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具有执着专注、踏实严谨、敢创会创、敬业守信的品质和特征,是具有前瞻性思维、国际视野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职业精神、匠人匠心”的杰出代表[6]。从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表达中,创新型人才是立体丰满的,应当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家国情怀”,还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基本功”、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及能适应岗位需求的“职场人意识”。创新型人才应契合时代发展需求,既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又具备创新的关键能力和品质。理想信念、专业素养、创新能力、职场人意识构成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型人才是立体丰满的,创新型人才的评价维度也应是立体全面的。本研究围绕“理想信念”“专业素养”“创新能力”“职场人意识”等四个维度,聚焦“责任担当”“个性意志”“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设计创意”“项目参与”“创新成果”“赛事历练”“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团队合作”“职业规划”等核心要素,设计出如表1所示的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
(二)多元化原则
现阶段,我国人才评价工作的主体多为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科研院校等,人才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尚不充分,评价主体在方法论研究和评价人才培养方面仍有不足。构建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应该引入多方多元参与,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加快第三方人才评价机构的引入,运用大数据手段,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和市场评价相结合,使之成为撬起人才评价改革的“阿基米德支点”。
创新型人才的评价应该满足多元主体的需求,尤其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应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融入产教融合项目之中,在项目中帮助学生锻炼才干,学会分析问题、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产品打磨中增长创造力。通过开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产教融合项目组评价、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评价等多元评价,既让学生对自己是否具有创造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通过他人(同学、教师、第三方)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离企业需求的差距有一个更直接的认知,从而对标找差距,进一步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动态化原则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人才培养工作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随着知识结构的调整、专业兴趣的增加以及自身创新潜能的激发,每个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创新能力会有不同的呈现结果。同时,专业、行业也会随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因而,创新型人才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直接给学生贴“标签”,而要以发展、包容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要打破过去人才评价“唯分数”论的弊端,切实围绕“理想信念”“专业素养”“创新能力”“职场人意识”等四个维度,合理设置多元主体评价的权重,并且权重可以因应企业、产业、行业发展的需求做出适时的动态调整。评价过程中要突出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岗位实践课程、产教融合项目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以便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人才评价机制,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潜力,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四)持续性原则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应每学期都开展对学生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不能只针对毕业阶段。从学生入校开始,每学期持续性地开展相关维度的评价,让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企业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曲线(见图1),看出学生的潜力和后发优势,学生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成才的信心。
(五)实践性原则
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要鼓励人人创新,要支持企业员工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融入到课程中,将“学生是否自主完成”或“提出独到见解”等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占总成绩的10%[7],从而促动学生创新力的发挥。创新实操能力评价方式,尊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创新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过程可依托网络学习平台,运用大数据结合学生每学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数据记录汇总和分析,从而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评价数据,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创新项目参与程度和创新成果,精准把握学生创新力生成动态。每一学期,企业都能通过学生“创新型人才评价雷达图”了解掌握相关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对比情况(见图2),从而尽早选拔到符合企业培养意愿的学生,“一人一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六)个性化原则
职业院校的学生智能存在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院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人才培养策略、因材施教正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通过开展创新型人才评价,选拔出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有潜质学生,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和学习内容,提供跨学科知识传授,指导学生提升书证融通能力,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四、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
创新心理学家阿曼莎·英博提出:“增进员工信心对创新表现有重大影响,持续性赞赏创新型行为会对引导创新有积极作用。[8]”学校应及时向学生反馈每学期的评价结果,向学生提供有关创新潜能的有效信息,明确他们目前创新能力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从而使反馈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反馈的结果可以在期末成績单的评语中体现,或者形成一份正式的创新力评价报告,以正式文本的方式发送给学生、家长、教师、班主任以及教学管理者。在评价表中应该包括学生各项评分数据、优点、缺点并对学生提出将来改进的有效建议,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业或职场生涯中能够找到进步的方向和改进的实用举措,帮助他们提升创新意识,突出创新思维,找寻创新灵感,增强创新的行动力。对于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职校学生,优先组建创新型学生人才库,形成创新团队,配备创新导师,在实训实习阶段给予重点培养,在校企合作中深化项目锻炼,给予他们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在升学就业时给予优先推荐,从而使他们到更好的岗位得到更适合的培养。在毕业季,企业、行业协会、学校应当对在创新创业方面展现了才华、崭露头角的毕业生给予隆重表彰,让他们充分获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当他们的内心因为创新得到充盈,人生因为创新充满生机,这些学生就会充满自信和成就感,他们的创新欲望会更加强烈,他们会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提升知识技能,立志早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创新的努力会受到激励”,这样的校园文化将会鼓舞更多的同龄人加入创新的队伍。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创新型人才处于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金字塔”的塔尖,具有“稀缺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激励和评价是创新教育、职业教育的重大课题,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牢牢把握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主动抓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契机,构建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选拔出适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并给予更好的激励政策,不断完善创新生态,为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位设置:文本分析与模式识别——基于比较视野的职教法律法规相关条款的释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5-20.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发展:制度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1.
[3]刘莉莉,郭祖华.河南工学院“3+1”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探索实践[N].中国教育报,2021-03-23(08).
[4]李家强.人才来敲门——企业人才选拔之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5.
[5]亚玫,樊晓光.日本“职业段位”制度的背景与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92-95.
[6]高红,张启森,武靖.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育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2):33-38.
[7]刘华华,许颖.创新思维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探析[J].湖北农机化,2019(22):110-111.
[8][澳]阿曼莎·英博.塑造创新文化:实现创新的14个关键因素[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91.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