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贫困地区职业农民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2021-09-10 17:53魏珺玥冯倩怡万卫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职业农民职业培训贫困地区

魏珺玥 冯倩怡 万卫

摘要:职业培训是培养职业化农民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解我国贫困地区农民职业培训现状,探索更好的职业培训方案,通过编制问卷对湖北贫困地区的部分农民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职业农民培训内容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缺少懂农业的优秀师资、实训基地以及实践性强的培训方式,培训层次不丰富等。因此,改善职业农民培训需要有便民化的方式和渠道、针对性强的内容和项目、优良的师资队伍,同时需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水平、加大培训宣传监管力度以及进一步增加培训事业资金投入。

关键词:贫困地区;职业农民;职业培训

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2017年1月,农业部出台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 000万人。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一方面要引导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另一方面则要重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综述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职业农民培训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五个维度。翟黎明、夏显力、孙养学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民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文化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家庭总人口数、农户提高收入的信心以及对政策关注程度等对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重要影响[1];刘剑虹、陈传锋、谢杭对全国15个省(直辖市)100 多个乡村约一万名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从培训需要与动机、培训内容、师资及条件、方式方法、效果作用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发现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有些地区并未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2];周杉、代良志、雷迪对西部地区四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县 (市)807位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对培训效果、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3];陈春霞、石伟平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职业农民培训事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力求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与政府部门和培训机构供给资源双方的矛盾[4]。

本研究通过调查贫困地区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系统展现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挑战与问题,从培训主体、培训机制、绩效评估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我国在1986年第一次确定贫困县名单,此后陆续进行了三次调整,确定了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按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农区县低于150元、牧区县低于200元、革命老区县低于300元,即列入国家扶持范围。到2019年9月,湖北省仍有26个贫困县,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多个县市。本研究调查对象为贫困地区职业农民,以湖北省贫困地区(主要针对恩施县)的职业农民采取随机抽样调查。

2.问卷设计

本研究通过编制问卷调查贫困地区梳理农民职业培训的需求,展现职业农民培训现状,通过已有文献最终确定问卷涵盖的三个维度:基本信息、培训状况和培训需求。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年收入、从业时间、现今职业,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水平层次。培训状况指是否参加过职业农民培训,对未参加过培训的研究对象了解其原因以及所希冀的方式、内容、场所、主要类型、费用等情况;对于已参加过培训的研究对象了解其参加职业农民培训的途径以及已参加过培训的方式、内容、场所、主要类型、费用等情况。培训需求包括对培训时间、培训费用的建议,以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具体建议。

3.数据收集与统计

本次问卷采用线下走访调研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42份,最终回收问卷140份。调查结果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样本描述性分析

将调查数据导入SPSS25.0进行汇总和分析,男女比例为15∶13,接受調查的人员年龄主要在18~50岁之间,占比80.28%,其中40~50岁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35.21%。具体样本描述性特征统计见表1。

(二)主要结论与分析

1.七成以上样本未接受过职业农民培训,宣传不够广泛是主要原因

在本次调查的贫困地区农民群体中,未参加过职业农民培训的人占比较大。在进一步了解其未参加培训的原因后发现,不知道所在地提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事务以及不了解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些人因为培训内容不实用、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以及培训费用昂贵等原因也没有参加职业农民的培训。详见表2。

2.参加培训的方式以课堂讲授和现场教学为主

在职业农民培训的具体方式上主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其中,最多的是课堂讲授、召开研讨会的形式,占比达到33.3%。其次,实地观摩会、现场教学和教师讲课、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也比较多,占比分别达到28.2%和25.6%。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参加过视频教学等其他方式的培训。详见表3。

3.培训类型以政府提供为主、多方培训并存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参加的职业农民培训大约一半是来自当地政府统一安排和提供的,占比达到51.3%。其他接受较多的培训类型是学徒制培训、培训机构(学校)培训、工友自发组织的技术交流以及家庭农场的一对一培训,分别占比10.3%、7.7%、7.7%、7.7%。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培训,如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农业科研机构组织的培训、网络授课或函授类型的培训等等。详见表4。

4.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师资、实训基地以及培训层次存在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在已经参加过培训的人群中,有35.9%的农民认为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教师下乡指导太少;23.1%的农民认为培训层次单一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存在;小部分人对培训时间存在质疑,认为培训时间较短或者集中过长,占比5.1%。详见表5。

5.接受职业农民培训的动机和初衷在不同收入、不同职业的人群之间存在差异

為提高生产技能而参加培训的占比43.6%,初衷为致富的人数占比53.1%。具体来看,人均年收入在3 000元以下的农民更希望通过职业农民培训提高生产技能;人均年收入在3 000元以上的农民选择致富的占比比选择提升生产技能的高15.8%。通过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统计,皮尔逊卡方值为11.617,自由度为9,显著性概率值P=0.236<0.05,达到0.05显著水平(见表6),说明不同收入的农民对于参加职业农民培训的动机存在显著差异。从不同身份来看,家庭农场经营者更希望通过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占比比期望致富者高15.4%;其他身份的农民则更希望通过培训致富。通过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统计,皮尔逊卡方值为18.343,自由度为15,显著性概率值P=0.245<0.05,达到0.05显著水平(见表7),说明不同身份的农民参加职业农民培训的动机存在显著差异。

6.农民更希望实践性强的培训方式,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农民在希望参加的职业农民培训方式上呼声最高的是实地观摩会、现场教学和教师讲课、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专科文化水平的农民希望以教师讲课和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结合,选择占比40%;其次是希望通过课堂讲授、召开研讨会的方式,占比30%。其他文化水平的农民均在实地观摩会、现场教学方式上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教师讲课和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结合。经过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统计,皮尔逊卡方值为21.672,自由度为12,显著性概率值P=0.041<0.05,达到0.05显著水平(见表8),说明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在培训方式的期望上存在显著差异。

7.农民更希望接受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不同身份的人群之间存在差异

从不同身份来看,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以及家庭农场经营者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是目前从事的实用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选择比例分别达到52.9%、100%、51.8%;农村信息员和社会化服务人员以及返乡下乡涉农创业者、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最希望能够进行系统、综合的职业素质培训,分别占比48.1%、40.7%;农村基层干部则希望接受市场及产品经营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占比40%。经过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统计,皮尔逊卡方值为10.660,自由度为15,显著性概率值P=0.776<0.05,达到0.05显著水平(见表9),说明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在培训内容的期望上存在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调查小组针对贫困地区农民在职业农民培训现状、问题以及需求方面均进行了调查,在数据分析以后对贫困地区职业农民培训有了基本认识,具体结论有以下几点:

1.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需要匹配度高的培训内容

目前,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机构为各级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它们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而缺乏前期的实地调研,因此未能全面掌握接受培训的农民的文化水平、从业意愿、技能特长、创业基础以及当地的产业发展现状等信息,导致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把握不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

从目前职业农民的要求来看,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现代农业从业知识和技能,在掌握农业生产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从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尊重。但是,由于贫困地区本身的限制以及家庭农业经营者为主要的受访群体,他们主要的需求还是在于脱贫致富,而农业作为其自身和家庭赖以生存的主要途径,相比于市场及产品营销信息、经营管理和职业素质训练,他们更希望增加实用的现代农业知识、提升农业技能,从而提高农业收入。

2.缺少懂农业的优秀师资、实训基地以及实践性强的培训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农民的专业生产技能,因此,需要真正懂生产实践的师资与配套的实训基地。目前,对职业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双师型”教师缺乏,部分教师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一线生产管理经验,对农民的利益诉求和市场需求了解较少,对从知识到生产力的转化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因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实训基地建设严重不足,不能给参训农民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农业作为传统产业之一,从其历史发展传承来看,主要是通过手把手教学将农业技艺延续。因此,在农业技能培训上,农民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的方法。除此之外,由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大多数,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不能发挥其最佳的效果,他们更希望培训方式以实地观摩会、现场教学为主。

3.培训层次不够丰富,缺少高层次的培训

当前的职业农民培育往往涉及农业、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家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各管一头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培训项目零散,缺乏统筹协调和长远规划,容易出现低水平重复培训现象,结合农民个人能力以及产业特点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分层次、分类型培训缺乏,高层次培训不多,特别是紧密结合当地优势产业而开展的高层次专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缺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个性化需求。

4.希望政府能够解决项目资金,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职业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其中,国家与政府是该事业的引领者和指挥者,必须与农民紧密联系,获取信息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事业的发展。培训费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培训费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农民是否参加职业培训。数据显示,2018年国家决定再投资20亿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事业,但仍有一部分农民认为培训费用太昂贵。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培训费用本身超过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支出范围;二是部分农民认为培训内容与培训费用不匹配。因此,资金资助仍然是目前贫困地区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期望政府解决的问题。

(二)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贫困地区的职业农民培训情况呈现一定的复杂性。从职业农民需求侧的要求来看,要从根本上落实和改善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必须从供给侧的培训体系和政府职能入手。

1.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实现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內容。目前,贫困地区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还不完善、不成熟,因此要在培训方式和渠道、培训师资培养、培训内容、培训反馈和评价上采取措施,以节约开支为原则,合理高效整合各个培训组织和部门的人、财、物资源,在农广校基础上成立农民培训中心,建立一支由农牧、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队伍,以保证培训质量和效率,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使整体效能最大化。

(1)培训方式和渠道便民化。首先,针对贫困地区的地域、气候、作物以及当地农民从事的岗位特点开展便民培训,采取农民喜闻乐见、高效率的培训方式。例如,针对专科、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或较年轻的群体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办网上课程进行培训和知识传播;对文化水平在专科以下或年龄处于中老年层次的人群以实地操作、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辅之以教师的讲授教学等。其次,抓住农民劳作时间机制,让各种类型的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农忙时期安排教师到基层进行实操指导,非农忙时期则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

(2)培训内容和项目针对性强。培训内容对培训成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内容应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除了生产技能外,综合素质、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很重要。首先,可以依据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这三种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制定培养计划,嵌入培养内容。例如,对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可以专业大户为重点培养对象,以他们所从事的农业类型为基础,安排相关性高、针对性强、能切实得到运用和解决生产过程中问题的新技术、新装备等内容。其次,可以采取不同类型农作物划分培训基础内容项,提高生产技能。例如,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生产培训课程集等。最后,在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等培训内容中嵌入综合素质、职业教育的培训内容。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首先要解决脱贫的问题,只有人民“吃饱饭”了,才会上升到思想素质层面。除了设置系统的课程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素养、创业实践能力以外,培训教师在授课和指导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引领学员培养团队合作、科学发展、职业道德素养等意识,成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3)建设培训师资队伍。当前,参与培训的人员对于培训教师的总体满意程度较高,但从需求调查来看,培训对象更希望教师能够给予实训实操的指导,因此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还有待建设和提升。首先,组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包括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热爱农民教育事业的农民技师、长期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农业技术人员等。其次,重视培训教师的岗前培训和考核,提高对农业技术方面的技能要求,建立高标准的考核体系。最后,建立灵活的师资流动体系。适当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增减、调动培训人员,确保每一位在职教师“有事做”;吸纳农业生产经营者等农业知识经验丰富的农民作为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2.加强政府职能

政府部门在农民职业培训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政府部门应深化其职能转变,既要宏观把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事业的总体目标,又要微观深入培训过程的各细部环节,保证农民职业培训的高效进行。

(1)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水平。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的重点之一在于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首先,鼓励农民提高学历。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具有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除了严格落实乡村九年义务教育外,要以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提升自身学历。其次,吸引大学生回流农村。颁布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积极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事业。最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不定期组织群众开展老百姓喜爱的文娱活动,丰富农民日常生活,将素质教育融入文化活动之中。

(2)加大培训宣传监管力度。政府部门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事业的领导者,从宣传培训、设立培训机构、组织培训到验收培训成果,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监管。首先,做好职业农民培训宣传。贫困地区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闭塞的劣势,以至于不知道职业农民培训的存在,从而导致参与培训率较低。因此,要敦促农村信息员、农社服务员以及乡村干部做好宣传和引领带头作用,积极响应培训号召,带动农民参与培训。其次,制定培训内容标准。当地政府部门要依据不同地区、人群以及农业产业的特点,组织制定和实施培训内容标准,各培训机构以及培训教师要依据标准严格执行。最后,设置培训监督反馈机制。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应设置专门的监督员,针对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优秀业绩和不良行为予以奖惩措施;对已经完成培训的农民进行追踪调查,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真正对农民有益处,依据反馈效果对培训进一步完善丰富;严格管控拨款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对每一笔资金使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进一步增加培训事业资金投入。当前,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个人,但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资金支持方面仍有欠缺,没有达到全面覆盖。首先,财政资金可向偏远贫困地区适当倾斜。贫困地区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初衷大部分是为了致富,相比于其他新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还有差距,因此,适当增加贫困地区农民培训的资金有利于农村建设。其次,适当减免培训费用。目前仍有不少农民认为培训费用昂贵,可以根据地区、乡村以及农民自身条件设置培训费用标准,对于贫困偏远地区、家庭困难人员予以免费。最后,鼓励先进产业帮扶。对地区的先进产业、龙头企业给予补贴或政策红利,由其对贫困地区农民培训进行财力和物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翟黎明,夏显力,孙养学.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对陕西关中四市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5-59.

[2]刘剑虹,陈传锋,谢杭.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全国百村万民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5(2):123-129.

[3]周杉,代良志,雷迪.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部四个试点县(市)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7(4):115-121.

[4]陈春霞,石伟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侧改革:需求与应对——基于江苏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7(28):53-58.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职业农民职业培训贫困地区
比亚迪集团扶贫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创新职业培训工作体制机制?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