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策略探析

2021-09-10 17:53魏煜铱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乡村振兴

魏煜铱

摘要:基于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再解读,启发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形成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四大内容相辅相成的内部基础。通过对职业教育内容改革,搭建咨询服务平台及丰富乡农文化内容及传播途径的方式实现一体化内容,塑造具有“整体性”的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平民教育思想;乡村振兴

2018年中共中央在《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中国仍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旧是全国总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民、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力量,也是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1]。

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20世纪初,为了民族复兴,一批关注乡村发展、致力于通过乡村与现代化的结合挽救中国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浪潮,在中国乡村建设的思想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晏阳初作为20世纪初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代表,一生都致力于平民教育,其思想精粹更是在通过不同的教育角度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增强农民体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培养农民的公民素养,用新时代人所应具有的整体性素养塑造农民。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振兴乡村、建设乡村依旧具有现实价值。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核心。晏阳初始终认为中国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所以想要根本解决问题,就应从人出发,这是根本的方法[2]。而“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其内涵是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积极性,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振兴乡村产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应以人为本,从解决每一个农民的问题到解决整个中国的农村问题。同时,以人为本也是要以整个人为根本,契合人的全面发展,也与乡村振兴战略即全面振兴乡村的理念相吻合。

(二)四大教育

晏阳初的“四大教育”是指“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公民教育攻私;以卫生教育攻弱”。他将农村的结症归于“愚、贫、私、弱”四个方面,认为在乡村中,农民缺乏知识,没有经济来源,缺乏团结意识,健康水平低下,农村生活极其困苦。想要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就需要从知识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和卫生教育出发。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知识技术教育,也是从知识、技能、思想和素养四位一体改善农民个人问题。以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四大方向,对促进当代农民个人的整体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三)三大方式

“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中的“三大方式”,内涵是推行“四大教育”实施乡村建设,必须从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奋进。晏阳初在乡农实验中创办平民学校教育青年人,强调社会教育帮助成年人,更以家庭教育作为调节农村家庭与学校之间矛盾的手段。他的“三大方式”是一个整体,是以四大教育为中心展开,覆盖乡村整体环境,从而实现改造农民,建设乡村。乡村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相结合需要从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多层次思考,晏阳初的“三大方式”启示国家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方式,从家庭儿童职业思想教育、青年学校职业教育和成人技术继续教育三大教育方式出发,用家庭文化、学校教育、社会帮扶三个角色的独特功能保障农民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四)农民化与化农民

1929年,“定县试验”在河北定县展开。晏阳初大力号召知识分子与村民生活近距离接触,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为使“科学简单化”,他提出“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3]。他将乡村建设贴近乡村本身,拉近科学与农业的距离;主张知识分子与农民打成一片,通过将科学家的身份转化为农民身份来获得农民认可,了解农民需要,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使农村富裕,使农民幸福。进一步因地制宜地提高农村生活水平,需要从政策制定到技术帮扶都从乡村实际出发。晏阳初主张的从“庙堂”到“田野”,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农村建设方式,这对于我国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措施,深入农民真实生活,解决农民实际困难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当前如何更好地在乡村中开展职业教育提供思想启发。

二、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部基础

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提出,来源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整体性”特点。晏阳初认为农民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做“整个的人”;就是要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和公德心的人[4]。但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还存在忽略农民作为一个主体独立性的需要,忽略“整体性教育”[5]。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内容以及“整体性”特点,提出针对农民个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构想。

(一)知识教育是基础

“文艺教育”是晏阳初针对农村问题提出“四大教育”中的第一教育,也是培养现代化新农民的首要教育内容。“文艺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在提高农民综合素养中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初,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知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扫除青年文盲,从知识层面为农村建设打好基础。自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重新修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早已实现全面普及,如“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初中毛入学率超100%”[6]。

农村基础教育基本普及后,農村教育的目光更多放在强调农村职业教育上,在一定阶段内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也由此导致了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出现课程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职业教育只强调技术,缺乏重视文化基础知识等问题,继而引发脱贫后“返贫”的现象。如陕西省某地区开设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仅涉及猕猴桃的种植技术,对于基础教育内容毫无涉及[7]。基础文化知识是农民个体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变更的情景下,技术知识日新月异,职业技术岗位迅速更新,农民职业教育仅重视技术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无疑使农民个体丧失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晏阳初契合当时农村教育现状提出要解决的识字问题早已实现,但“以文艺教育攻愚”对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失位仍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还应当“对已识字的人施行‘平民继续教育”[8]。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愚”已从不识字变成了不迁移、不进步;只有将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平衡才能使农民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变化,满足农民个人发展需要,使农民成为真正的新农民。

(二)职业教育是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主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在于“传统农民更多的是被视为社会学意义层面的‘身份,而新型职业农民则被视为劳动经济学中的‘职业。[9]”当“农民”成为职业时,面向农民开展的职业教育,其内容既包括有传统种植技术的培训,也含有新型产业结构链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的知识;农民劳动不仅存在体力劳动,还将包括脑力劳动,诸如农产品的管理及销售;农业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修理等。农村职业教育既是农民个体生存发展的动力,也是整个乡村振兴重要的人才来源。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上还存在不足,出现办学形式单一,专业设置与现代化农业和农民发展需要不契合,“课程设置偏离农村实际”[10],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适切性等现象,难以满足农民职业教育需要。乡村振兴的实现必须依靠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晏阳初在“四大教育”中提出“以生计教育攻穷”,并在定县实验中主张农村职业教育要贴合农民实际生活,课程设置应与农业实际生产相结合强调实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多种职业教育方式。

应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中探寻新的出路,以适应现代化农村建设,并且在新农民是职业的角色定位下,为农民提供针对本地生产条件和适应本地特色产业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符合未来生产方向具有前瞻性的先进技术思维,激活农民的发展动力、生产动力和生活动力,帮助农民不仅解决生计问题,而且迈向富裕,增强农民幸福感,使其成为热爱农业、掌握技术、善于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健康教育是保障

晏阳初以“卫生教育攻‘弱”,将乡村公共卫生问题带入大众视野,将改善乡村卫生作为乡村建设和促进农民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并在定县实验中创立三级卫生保健体制,为乡村健康教育及保障开拓思路。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截止到2019年末,全国共有乡镇卫生院3.6万个,村卫生室62.1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达到138万张;并在农村定期开展卫生教育普及、身体健康知识宣讲等。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下的健康教育,既应包括身体健康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身体健康是农民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整体性”农民的重要教育内容。

中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主张培养的现代化新农民,是有强技能、高素质的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农民掌握农业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型农民上还有不足,主要存在贫困地区农民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低,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困惑,农民技术知识难以及时适应现代化农业变化而导致的心理挫败感和消极心态等现象。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农民在职业道德、职业技术以及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奠定基础,为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保障[11]。晏阳初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组织系统中专设教育心理研究委员会,既是对教育应遵循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也是对农民职业教育心理问题的关注。由此应启发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不应只关注于技术培养,还应重视新农民身份为农民个体带来的职业心理问题,健全农民身心发展,提高农民心理幸福水平。

(四)公民教育是条件

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从平民教育思想的“整体性”而来,其目的是将农民培养成为有知识基础、有生产能力、有健全身心、有公民素养的整个人。公民教育是国家培养公民素养的教育,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同样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在农民个体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晏阳初在平民教育概论中讲到以“公民教育攻‘私”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举措,只有具有民德的公民才是国家之福[12]。从农村职业教育角度来思考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和法律素养教育。

农民职业价值观是指农民对待职业的态度和行为,是其在实际的生产中表现出的价值倾向、职业道德倾向[13]。在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影响下,农民出现了不认同自身职业身份,认为农民社会地位低,收入薄弱;青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做“农村人”;现有农民在生产劳动中急功近利,为提高产量违背自然规律使用违法手段等问题,究其原因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在乡村振兴的新农民塑造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农民正视农民职业身份,激发热爱农村、热爱农民身份的情怀,还应培养其养成正确健康的职业道德,从农业生产的“工匠精神”出发,提高职业农民的职业素质。

法律素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现代化职业农民培养要求的教育。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职业教育的法律意识教育依旧薄弱,是培养新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应培养农民树立正确的职业法律观念,还应明确和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新型职业农民既要知法,还会用法,在实际农业种植和生产中遵守法律法规,并在自身遭遇纠纷时主动选择法律途径解决。

三、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运行策略

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是以知识为基础、技能为动力、健康为保障、素质为条件的四维一体的一体化,内容彼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受晏阳初“四大教育”启发,制定一体化运行策略,将围绕农民为主体的四个教育内容变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

(一)结合地方特色改革职业学校课程

首先农村职业学校应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办学目标,发挥农民本我身份的优越性,通过乡村职业教育将农民“身份”转变为农民“职业”,降低农民因职业教育强行转变职业角色而带来的心理不自信,发挥农民亲近农村的天然优势,从乡村振兴中找到人生定位,发觉商机[14],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应平衡基础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以文化知识作为技能知识的理论基础,安排好两种课程的占比;二是在整体课程安排上要结合当地生产的时间规律,在农闲时多上课,农忙时少上课或不上课,为农民服务。最后,乡村职业学校在课程内容上应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在技术课程内容上根据地方农业生产的實际条件制定课程内容,合理利用本地现有资源条件。以为农民服务、提高产量、保证质量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前提,培养农民掌握本地生产实际所需技术,解决农民生产问题。例如,在邢台市某乡村的职业教育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抓住种植苹果树效益差的问题,及时通过学校职业教育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病虫害防治,苹果树种植施肥技巧等专业知识,提高当地苹果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在文化课程内容上要选择与农民学生生活实际相关,不应盲目与城市课程安排相一致,如在农村地区可开设地方地理课程,加强学生对本地土壤、气候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结合理论知识把握环境对生产的实际影响,同时应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与当地产业园区合作,积极开展实地操作与训练。

(二)搭建心理咨询和就业服务双平台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农村,开始向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方式转型,新型职业农民既包含在家种植的职业人群,也包含在整个产业链上工作的职业人群,两种职业身份的农民在就业上都需要帮助。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务院扶贫办开展关于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援助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调查走访的方式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15]。在农村进一步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型农民不仅需要定期走访的主动帮扶活动,还应成立随时能为其提供就业服务的长效平台,例如可通过县人社局、乡镇政府部门以及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联合,选择在就业指导方面有经验的人员,开设农村就业服务处,为农民提供就业咨询、就业转型和岗位信息等帮助,同时利用新农村互联网模式为不便出行的农民提供线上咨询,提高就业服务效率。

农村职业教育既要解决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问题,又应重视其心理变化。农民心理健康问题是关乎新型职业农民完全转型的关键,也是乡村建设“人文乡村”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陕西省某示范区的农村公共心理卫生健康调查中,多数村民需要心理咨询,且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压力,部分村民想通过专业心理咨询获得帮助却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半数以上村民支持开展专业的公共心理咨询服务。由此建议按乡镇区域划分,每个区域选取中心乡镇卫生院为平台,由政府部门专门聘请心理医生开设心理卫生科,为农民提供心理咨詢服务,并在政府资金帮扶下降低服务费用;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将市、县医院的心理卫生科通过网站整合的方式搭建线上乡村心理咨询服务网,为村镇农民提供线上咨询和预约,化解咨询尴尬;并定期通过乡村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发布心理健康小知识、心理健康自测评价表和自我心理疏导小技巧等内容,关注农民的日常心理健康,帮助农民疏解心理压力。

(三)丰富乡村文化内容及传播途径

首先应丰富乡村文化内容。从乡村实际出发,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已有的乡村文化中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树立职业道德模范,宣讲职业规范和底线,通过乡村生活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的价值取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同时,还应在农民自我内化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加入法律约束的强制作用,通过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政府政策的讲解加强农民职业道德及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民素养。其次还应丰富乡村文化的传播方式,采用多种手段影响农民的思想意识。村镇可以在村中建设文化长廊,宣传职业道德和生态文明,同时在时间上达到宣传的长效性。县政府可以在节假日及农闲时间定期在乡镇开办法律科普讲座、政策法规解读座谈会等,通过时间和空间的集中,对农民进行系统且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对农民的疑问进行现场解答。另外,还应充分利用村镇图书室、文化站、广播站、互联网等场所与农民零碎时间相结合,对其进行正确职业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的培养。

总之,乡村振兴要依靠农民振兴,农民振兴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在现代化乡村转型背景之下,在知识文化、技术能力、身心状态,公民素养四个方面都健全的新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推动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适应新社会和新生活,增加经济收益,满足精神诉求,让农民体验身份职业化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27-135.

[2]周士敏,魏力.晏阳初的职业教育思想实践与启示[J].兰台世界,2013(9):121-122.

[3-4][8][12]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193,81,41,82,83.

[5]徐晓美.外铄、内生:农民教育的路径选择——以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为考察中心[J].理论月刊,2014(10):152-156.

[6]新华网.义务教育入学率近100%,中国为什么能?[EB/OL].(2019-09-25)[2021-01-0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9/t20190925_400807.html.

[7]陈鹏,王晓利.“扶智”与“扶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独特定位与功能定向[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8-15.

[9]欧阳忠明,李国颖.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6):60-66.

[10]祁占勇,王羽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与行动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7-77,194.

[11]张冲.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的发展特点和关系的个案研究——以一所面向农村的职业高中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7(12):83-90.

[13]杨艳丽,李丽,李冰.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J].成人教育,2018(2):67-70.

[14]张存江.论农村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财商+”教育方略[J].职教论坛,2019(4):106-110.

[15]苏燕平,刘洋.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公共心理健康服务调查报告[J].新西部,2018(34):44-47,51.

(责任编辑:刘东菊)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