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育桃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常用词演变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常用词个案研究又无疑是做好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前提或基础。
“堆”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堆积、堆放”义的常用词,根据我们对一些代表性文献的考察分析,发现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表示“堆积”义的主导常用词经历了由“积”向“堆”的变化过程。然就笔者视野所及,关于此一问题截至目前尚无专文研究①。因此,文章拟尝试对表示“堆积”义的动词“堆”对“积”的替换过程进行探讨②。
总体来看,表示“堆积”这一词义,上古主要用“积”来表示,也出现了词义相近的“累”,中古时期仍以“积”为主,到了近代汉语阶段“堆”用例大量增加,甚至完成了对“积”的替换。下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1)表“堆积”义的“堆”字的来源;(2)“堆”对“积”的历时替换,文章重点描写“堆”对“积”的替换过程。
“堆”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到了隶书基本已形成了“堆”的现代字形,至楷书完成了定型,其具体的字形演变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堆”字形演变简表
为了理清“堆”的音义历时发展情况,用列表的方式呈现唐宋以来字书、韵书和辞书对“堆”音义的著录情况,见表2。
由表2我们不难看出“堆”在历代字书、韵书中的音韵地位相同,反切也几乎用的完全一样。如《广韵》“都回切”,今音“duī”,“堆”在辞书中的注音也统一为“duī”,与今音一致。
综合历代字书、韵书和辞书的记载,“堆”字的主要义位有4个,分别为:土堆、沙堆或水中聚集的礁石(记作堆1),堆积在一起的东西(记作堆2),堆积、聚积(记作堆3),量词(记作堆4)。堆3的“堆积”和“聚积”两者之间其实是有差别的,“堆积”是将物归拢到一起并纵向、立体地堆放起来,而“聚积”只是将物汇合到一起,但考虑到“堆积”含有将物汇合到一起的部分(与“聚积”共同的语义特征),在文献中“堆积”和“聚积”义也不能截然分开,仍将“堆积”和“聚积”看作“堆”的同一个义位。笔者认为“堆”字的主要义位引申路径应为:堆1→堆2→堆3→堆4。“堆”字这4个义位的引申过程也是其词义不断抽象、语法功能不断增强的过程。“堆”字这4个义位在传世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时间和文献用例大致如表3所示。
表2 唐宋以来字书、韵书、辞书对“堆”音义的著录③
表3 “堆”字主要义位的产生④
表“堆积”义的动词,除了典型的“积”和“堆”,“累”也和“堆积”语义场关系密切,“累”的“叠累”义和“堆积”义相近,较早见于《荀子·修身》,“累土不辍,丘山崇成”。王凤阳对“积”“累”等从来源和侧重作了区分,但在实际的文献中,“累”之“叠累”义和“堆积”义并不能清晰分开。此外,“叠”的“累积”义和“堆积”义虽有相近之处,但和“累”比较起来,这两者的差别更大,王凤阳指出,“叠”指层层相加、相互重合[1](P507)。囿于篇幅,本文不对“累”“叠”展开研究。
据对传世文献的考察,“堆”字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为“沙堆”义,如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激堆埼”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堆”发展出了“堆积之物”之义,在《齐民要术》中出现了不少“谷堆”“豆堆”以及单用的“堆”,和早期由自然之力形成的“沙堆”等不同,此时的“谷堆”等往往由人力促成。在同时期的佛经文献中则出现了“粪堆”“墓堆”“屎堆”“蚁蛭之堆”“土堆”“无角堆”等,相比中土文献,佛经文献“堆”的用例数量更多、“堆积之物”的适用范围也更广。至于“堆”的动词义,在东汉的《东观汉记》中有一例,即“为上谷太守,修飞狐道至平城,堆石布土,三百余里”(《东观汉记·王霸传》)⑦,但东汉仅此一例,更多的用例要到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现将有关例句列举如下:
例1每狱讼牵连,文簿堆积,片言暂目,箫然无拥。(《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东魏铭文)
例2文簿堆案,下笔如流,豸角生疑,片言能折。(《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西魏铭文)
例3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三国文卷47)
例4甃壶援醢,曲瓢卷浆,乃羹乃瀹,堆鼎盈筐。(鲍照《园葵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宋文卷46)
例5临巽维而骋目,即堆冢而流眄。(沈约《郊居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梁文卷25)
例6殊文共会,异轸同归,堆案盈几,充庭满室,随方引应,断决如流。(沈约《齐太尉王俭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梁文卷31)
例7霞出吴而绮章,云堆赵而碧色。(江淹《丽色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梁文卷33)
例8手披目阅,堆案积几;心无别虑,笔不暂停。(李德林《霸朝杂集序》,《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隋文卷18)
例9傅粉堆颐下,面中不遍有。(刘思真《丑妇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唐文)
由以上例句,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堆”的承受对象主要是物,包括文簿、冢、云、(敷的)粉等。第二,“堆”后常接方位名词,表示“堆积”的地点(或位置),方位名词由案、鼎、赵、颐等充当。第三,出现了“堆”“积”连文、对文的情况,以及“堆”“盈”对文的情况。例1和例8“堆”“积”的连文与对文,与例句的韵律和谐有关,且用两个不同的词可以避免重复。第四,从“堆”的使用文体来看,分布范围较广,有铭文、书信、文人赋、碑文等。
1.唐代“堆”用例的发展
初唐至中唐时期,在《王梵志诗》《游仙窟》《朝野佥载》《六祖坛经》等几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没有发现表示“堆积”义的“堆”。此外,笔者抽查了《全唐诗》和《全唐文》中的一些含有“堆”的例句⑧,现分列于下:
例10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白居易《短歌行》,《全唐诗》卷20)
例11平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白居易《悲哉行》,《全唐诗》卷25)
例12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刘长卿《寻洪尊师不遇》,《全唐诗》卷147)
例13冰片高堆金错盘,满堂凛凛五月寒。(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全唐诗》卷199)
例14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杜甫《渼陂行》,《全唐诗》卷216)
例15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全唐诗》卷225)
例16素业堆千卷,清风至一丘。(秦系《山中崔大夫有书相问》,《全唐诗》卷260)
例17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白居易《黑潭龙》,《全唐诗》卷427)
例18造物者何意,堆在岩东偏。(白居易《游悟真寺诗》,《全唐诗》卷429)
例19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白居易《权摄昭应,早秋书事,寄元拾遗兼呈李司录》,《全唐诗》卷432)
例20比者流外奏申,乃引过门下,簿书堆盈于琐闼,胥吏填委于掖垣,岂是事宜,过为烦碎。(李隆基《令优才异行不限常例诏》,《全唐文》卷30)
例21于是裒敛合集,举而堆之,皓皓乎悬圃之巍巍,皦乎溔乎,狂山太白之淋漓。(柳宗元《晋问》,《全唐文》卷586)
例22物力殚屈,比屋流离,簿书堆委之烦,闾井有征责之弊,逋租宿贸,系于空文。(宋申锡《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陇西县开国公食邑一千八百户李公德政碑铭》,《全唐文》卷623)
在考察中笔者发现,从“堆”使用的文体来看,“堆”多出现于诗歌和散文中。众所周知,白居易的诗口语性较强。此外,蒋绍愚在《杜诗词语札记》中指出杜甫诗“用了许多唐人口语中的词语……从杜诗的用语中,可见唐人词汇之一斑”[3](P1)。因此,我们这里引用的诗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初唐至中唐时期的口语。从“堆”的承受对象来看,除了此前已出现过的“案”,还出现了“金”“酒肉”“肉”“道书”“冰片”“琉璃”“簿书”等。从“堆”使用的方位名词来看,既有“案”这一前代已有的名词,又出现了“盘中”“玉案”“潭岸石”“岩东偏”“六曹”“琐闼”等新词。从组合能力来看,“堆”开始与词义相近的“盈”“委”相组合,“堆”后可以直接用代词“之”,这些体现了“堆”组合能力的增强。此外,还可以用“高”来修饰“堆”,体现了其谓词性的增强。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堆”的量词用法在初唐至中唐时期已经出现,如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诗之四:“旧随汉史千堆宝,少答胡王万匹罗。”(《汉语大词典》引用例句)量词用例的出现体现了“堆”语法功能的增强。
在晚唐五代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表示“堆积”义的常用词“堆”已经有了一定用例,现酌举部分例句如下:
例23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集。(《酉阳杂俎·尸穸》)
例24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酉阳杂俎·支诺皋下》)
例25州基地有陷深十丈处,大石如三间屋者,堆积于州基。(《酉阳杂俎·支诺皋下》)
例26分分空里弦歌闹,蔟蔟云中锦绣堆。(《敦煌变文集新书》卷2《维摩诘经讲经文》)
例27瑞彩千般拥,祥花万种堆。(《敦煌变文集新书》卷2《维摩诘经讲经文》)
例28天与地,白皑皑,尽是天花到处堆。(《敦煌变文集新书》卷2《维摩碎金》)
例29遂使广严宅地,大展花华筵,幡帧桂而烁日光,高僧至而祥云覆,莫不乱堆金玉,剩积绫罗,要者随意令将,乞者一任搬取。(《敦煌变文集新书》卷2《维摩诘所说经讲经文》)
例30即发天兵,讨伐梁帝。梁王闻吴军欲至,遂杀牛千头,烹羊万口,饮食堆如山岳,列在路边,帐设铺施。(《敦煌变文集新书》卷5《伍子胥变文》)
表示“堆积”义的“积”和“堆”在晚唐五代一些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的用例分布如表4所示。
表4 “积”“堆”在晚唐五代文献中的用例分布
从用例数量来看,“堆”的用例明显少于“积”的用例,但实际用法比较复杂,与这里的数据情况并不太一致。“积”单用的共25例,约占“积”总例数的80.65%,“堆”单用的共7例,约占“堆”总例数的77.78%,二者的占比差距很小。“堆积”连文的共2例。从承受对象来看,“积”的对象包括“尘萝”“札”“雪”“炭”“薪”(3例)“肉”“盐”“冰雹”“焦石”“香薪”,其中“积雪”“积薪”可以认为是固定搭配。而“堆”的对象有“缯锦”“锦绣”“祥花”“天花”“金玉”“饮食”等,都是前代所没有出现过的,“堆”的义域变宽了。从组合能力来看,“积”与“流”“凝”“满”组合,“流积”“凝积如雪”是比较固定的搭配。“堆”与“集”组合,是新的组合方式。
此外,在《全唐文》中也出现了“堆”的一些新用法,现酌举部分例句如下:
例31若乃登高望远,则千岩万壑,金碧堆叠,龙盘虎踞,灵粹滋孕,代生异人,非山秀地灵之所钟袭,其孰能与于此乎?(钱镠《天柱观记》,《全唐文》卷130)
例32公始至任,计口取俸,除去冗事,取公私钱,教人陶瓦,伐山取材,堆叠亿计。(杜牧《唐故江西观察使武阳公韦公遗爱碑》,《全唐文》卷754)
例34层峰叠巘,捧日月于云间;积翠堆岚,隔尘埃于人世。(杜光庭《青城山丈人殿功毕安土地醮词》,《全唐文》卷944)
2.北宋时期“堆”用法的发展
北宋时期的《三朝北盟会编》和《乙卯入国奏请》两部语料,没有表示“堆积”义的“堆”,这应与语料性质有关,这两部语料都是记录史实的,而“堆”往往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汪维辉提出汉语史研究中“以前期赅后期”的基本原则:“某一事实在前期已经得到证明,则后期的反面证据可以不予采信,因为按照一般逻辑,某一种语言现象只会按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除非有特殊的原因,不会逆转。”[4]因此不能据此否认“堆”在汉语史上已经拥有了一定用例的事实。此外,《三朝北盟会编》中出现的两例“积”均为“积雪”,“积”只是作为构词语素。另外,部分宋词也有“堆”的一些新用法,现酌举部分例句于下:
例35惹闲愁堆积。(柳永《倾杯乐》,引自《全宋词》)
例36银屏一半堆香被。(欧阳修《蝶恋花·欲过清明烟雨细》,引自《全宋词》)
例37绿鬟堆枕香云拥。(欧阳修《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引自《全宋词》)
以上语料中,“堆”首次与“积”连用,形容人的情绪,这是“堆”用法逐渐抽象化的一个表现。同时,“堆”的使用范围也扩展了,如例37描绘的是女子的发髻紧贴枕头的情景,“堆”字凸显了女子头发的茂密。
3.南宋时期,“堆”对“积”的替换
到了南宋时期,“堆”的用例几乎与“积”持平,甚至开始反超。现将表示“堆积”义的“积”和“堆”的相关例句罗列于下:
表示“堆积”义的“积”用例如下:
例38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五灯会元》卷1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例39有僧烧炭,积成火龛。(《五灯会元》卷2“扣冰澡先古佛”)
例40至日午,师自执炬登积薪上,以笠置项后,作圆光相。(《五灯会元》卷9“霍山景通禅师”)
例41断众流曰:“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五灯会元》卷15“普安道禅师”)
例42沙场无限英灵汉,堆山积岳露尸骸。(《五灯会元》卷18“大沩智禅师”)
例43潭州大沩了庵景晕禅师,上堂:“云门一曲,腊月二十五,瑞雪飘空,积满江山坞。”(《五灯会元》卷20“大沩景晕禅师”)
例44今逐年人户赛祭,杀数万来头羊,庙前积骨如山,州府亦得此一项税钱。(《朱子语类》卷3)
例45色难,是大段恭顺,积得厚,方能形见;所以为难,勉强不得。(《朱子语类》卷23)
例46如一源清水,只管将物事堆积在上,便壅隘了。(《朱子语类》卷117)
例47这道理不是如堆金积宝在这里,便把分付与人去,亦只是说一个路头,教人自去讨。(《朱子语类》卷117)
例48陈几道存诚斋铭,某初得之,见其都是好义理堆积,更看不办。(《朱子语类》卷139)
例49千层阴崖不到,惟有层冰积雪。(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引自《稼轩长短句》)
例50种种看余发,积雪就中多。(辛弃疾《水调歌头·即席和金华杜仲高韵,并寿诸友,惟酹乃佳耳》,同上)
例51因风野鹤饥犹舞,积雨山栀病不花。(辛弃疾《鹧鸪天·睡起即事》,同上)
例52石壁虚云积渐高。(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同上)
“积”单用的共12例,占“积”总用例的80%,从“积”的承受对象来看,有“雪”“薪”“岳”“骨”“宝”等,都是前代已经出现过且用例较多的。从“积”的组合能力来看,“积满”是旧的组合形式。例41和例42“堆”“积”对举是为了满足韵律的要求,且这两例的书面语色彩较浓。
表示“堆积”义的“堆”用例如下:
例53(净)移我供床与它打睡。(末)又道锦被堆。(《张协状元》第10出)
例54师将疏钞堆法堂前。(《五灯会元》卷7“德山宣鉴禅师”)
例55断众流曰:“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更拟论玄妙,冰消解瓦摧。”(《五灯会元》卷15“普安道禅师”)
例56上堂:“若论此事,如散铺宝贝,乱堆金玉。”(《五灯会元》卷16“净慈楚明禅师”)
例57沙场无限英灵汉,堆山积岳露尸骸。(《五灯会元》卷18“大沩智禅师”)
例58问僧:“败叶堆云,朝离何处?”(《五灯会元》卷19“杨歧方会禅师”)
例59尽吃菴中水,少顷菴外皆堆成雹。(《朱子语类》卷3)
例60〔时举〕植录云:“易只是说象,初未有后人所说许多道理堆架在上面。”(《朱子语类》卷66)
例61后人说易,只爱将道理堆架在上面,圣人本意不解如此。(《朱子语类》卷66)
例62择之说:“文定说得理太多,尽堆在里面。”(《朱子语类》卷83)
例63如一源清水,只管将物事堆积在上,便壅隘了。(《朱子语类》卷117)
例64这道理不是如堆金积宝在这里,便把分付与人去,亦只是说一个路头,教人自去讨。(《朱子语类》卷117)
例65陈几道存诚斋铭,某初得之,见其都是好义理堆积,更看不办。(《朱子语类》卷139)
例66记出塞,黄云堆雪。(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引自《稼轩长短句》)
例67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旁堆秋瓞。(《念奴娇·晋臣十月望生日,自赋词,属余和韵》,同上)
例68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同上)
例69黄金堆到斗。(辛弃疾《瑞鹤仙·寿上饶洪莘之,时摄郡事,且将赴漕事》,同上)
例70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同上)
例71满把携来红粉面,堆盘更觉紫芝香。(辛弃疾《添字浣溪沙·用前韵谢传岩叟餽名花鲜罩》,同上)
“堆”单用的共15例,约占“堆”总用例的78.95%,和“积”单用的比例差距很小。从“堆”的承受对象来看,有“锦被”“疏钞”“金玉”“败叶”“道理”“金”“雪”“秋瓞”“黄金”等,从“堆”的组合能力来看,出现了“堆架”等新的组合形式。例58的“败叶堆云”是一个新兴的语言现象,指的是枯败的树叶像云一样堆积(或者说是堆积如云),意在说明叶子数量之多,“败叶堆云”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隐喻用法。
汪维辉指出判断新旧词替换的标准主要有三个:“1.统计数据,2.组合关系,3.新旧词在典型语料中的使用情况。”[5](P409)从统计数据上看,“堆”在《朱子语类》《张协状元》《稼轩长短句》中的用例都超过了“积”,尤其是“堆”单用的比例非常高,和“积”单用比例差距很小。从组合关系来看,与“积”组合的几乎都是旧有成分,有些甚至已形成固定搭配,而“堆”仍继续在与新成分组合。至于新旧词在典型语料中的使用情况,笔者所选取的语料口语价值都比较高,汪维辉指出研究唐以后的常用词演变,“新旧词在典型语料中的使用情况”这条标准可以作为确定替换完成与否的一个主要手段⑨。综合上述,南宋时期“堆”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已完成对“积”的替换。
“积”与“堆”在这几部口语性较强的南宋文献中的用例统计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积”“堆”在南宋文献中的用例分布
为了观察“堆”替换“积”以后的情况,笔者又考察了金元时期的一些文献,表示“堆积”义的“积”和“堆”在金元文献中的分布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积”“堆”在金元文献中的用例分布
下面对表6的数据进行一些说明,《元典章》中的5例“积”中有4例为“积垛”,初步考察,“积垛”在宋代已有用例。还有1例为“堆”“积”连文:
例72今各道按部宽远,官吏数多,政繁事冗,文案堆积,间或司官积力不逮,则其应行事务未必不由书吏。(《元典章·吏部》卷六“书吏”)
例72“堆积”连用可能主要是为了使韵律和谐。《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堆”“积”对文。《琵琶记》“积”“堆”单用的实际上各1例,分别为:
例73积金花玉板之笺;列锦纹铜绿之格。(《琵琶记》卷下第35出)
例74却将堆鸦髻,舞鸾鬓,与乌鸟报答,白发的亲。(《琵琶记》卷下第24出)
例73的书面色彩很浓,例74“堆鸦髻”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茂密,将头发密集的样子比喻成“乌鸦成堆聚集”。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堆”的用例已经大大超过了“积”,“积”的两个例句一为“堆积”,即“积”只是作为构词语素;二为“血染波红,如山积”,口语程度不高。此外,《水浒传》出现了“堆着”这样的新用法,如:
例75原来都是一丛小船,两支价帮住,上面满满堆着芦苇柴草,刮刮杂杂烧着,乘着顺风直冲将来。(《水浒传》第18回)
例75“堆”后接了动态助词“着”,这体现了“堆”的谓词性特点,“堆”谓词性功能的增强也是其语法功能不断成熟的标志[6](P42)。此外,据曹广顺的研究,动态助词“着”是唐以后才产生的,宋代以后用法进一步发展[7](P40)。这里的例75中的“堆着”表示的就是动作的持续状态,因此这里的“堆着”是一种新的组合。到元末,“堆”的语法功能大大增强,“积”一般只出现于书面性较强的文献中。
通过对“堆”形音义的探源及“堆”对“积”历时替换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认识:
其一,表“堆积”义的“堆”是由“堆”的本义“丘阜”逐步引申而来的。
其二,表“堆积”义的“堆”始见于东汉文献《东观汉记》,但更多的用例要到魏晋南北朝才出现。唐代“堆”的用例增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出现了“堆”的量词用法。北宋时期,“堆”的用法进一步发展。到南宋时期“堆”的用例超过了“积”,表“堆积”义的常用词“堆”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对“积”的替换。至迟到元末出现了“堆着”的新用法,反映了“堆”语法功能的极大增强。此外,“堆”完成对“积”的替换后,“积”仍作为构词语素活跃于书面语中,如“积雪”“积水”等。
注释:
① 王凤阳(2011)“聚 集 积 累 凑”条(页503—504)对这组词从来源和侧重进行了区分,但未展开历时的替换研究。
② 汪维辉先生在《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2000;2017)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常用词更替,一般是就义位而言,而不是以词为单位”。
③ 该表格对字书、韵书和辞书的义项进行了整合,只著录了主要义项,《广韵》等的“聚土”参考《汉语大字典》归入了“土堆、沙堆或水中聚集的礁石”义项,另《汉语大词典》为“归里包堆”的“堆”单列了“zuī”音。
④ 囿于文献,堆3(堆积,聚积)的出现时间比堆2(堆积之物)早,实际恐不当如此。
⑤ 参考《王力古汉语字典》“积”条(页851)。
⑥ 对“激堆埼”的“堆”理解有分歧,《汉语大词典》参考颜师古的观点,理解为“丘阜”,《汉语大字典》引用郭璞的观点,理解为“沙堆”,我们把这两种意思合并为堆1。
⑦ 《东观汉记》后虽已亡佚,但我们在成书稍晚的《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中发现了此例的异文:“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范晔很可能借鉴了《东观汉记》的材料。此外,“布”之“铺开”义在东汉之前已有用例,因此《东观汉记》的这一个例句暂不能舍弃,姑且作为“堆”之“堆积”义的最早记录。
⑧ 我们对《全唐文》作了全面调查,但只列部分例句,另《全唐文》中有很多“堆”“案”连用的例句,可见“堆案”是一个很常见的组合。
⑨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