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育人”视域下红色歌曲融入高校德育的有效路径探析

2021-09-10 02:14:40王宁馨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歌红色育人

王宁馨,黄 梅

(1.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2.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针对建立健全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机制、统筹协调各方育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措施,为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构建“大思政”格局指明了方向。自此,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精神[1],各个高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探索。

从教育视角来说,只有对教育对象进行充分全面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用实证的方式调查了解红色歌曲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和影响现状,力求解决如何在艺术审美教育中融入红色经典歌曲,实现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一、红歌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和实证调查法。通过文献研究,厘清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理论脉络,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法;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受众的基本情况,为分析问题、研究举措提供数据支撑。

(二)调研情况

1.问卷设计

为了掌握红歌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现状和影响情况,根据课题研究需要,从基本信息、红歌的认知情况、红歌的传播现状、红歌的影响情况等四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

2.调查对象

结合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在校生专业、年级分布的实际情况,随机选取了300名同学进行了实证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

3.问卷分析

(1)学生对红歌的了解及接受情况

通过问卷第1、6、7题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54%的受访者比较喜欢红歌,40%的受访者对红歌持一般的态度。总体来看,学生对红歌不反感,没有排斥情绪,能够接受红歌,但同时也反映出有一部分学生对红歌兴趣不大,这是新时期高校实施红歌思政教育不能忽视的一个挑战。

在“你是否会主动听赏红歌”这一问题中,有高达7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主动去听赏红歌”,如表2。这反映出红歌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在高校中宣传和传播的力度不够,由于不了解,导致青年学生的接受度不高。

问卷第7题“学校开设红歌类音乐课程你是否会选课”这一情况调查,通过表3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多数学生对于这一类课程有兴趣,希望能够了解红歌,但表2反映出学习红歌的主动性不强。数据结果为实施红歌思政教育提供了前提基础和可行性。

表1 红歌听唱接受度情况

表2 红歌听赏主动性情况

表3 学校开设相关音乐课程选课情况

(2)对红歌的认知情况及活动参与情况

通过问卷第2、4、8题的回答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红歌的了解多局限于校内,主要是校内举办的诸如红歌比赛之类的活动,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整歌唱的红歌较少,90%的受访者表示只能演唱1~5首红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红歌作为育人手段在高校德育教育实践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状况。这个调研结果与曾嵘在《90后大学生对红歌认知度的调查报告》所反映出来的结论差别较大,主要原因是受访者不同。在曾嵘的调研中,122个受访者都是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所以有80%的受访者会唱20首以内的红歌[2]。而本研究则不分专业,不分兴趣爱好,随机抽选了的300名在校学生,所以得出以上调研结果,而这一结论更能够显示出当前高校学生对于红歌的掌握情况。

关于红歌活动的参与情况,4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加过相关的红歌活动,比例高达将近受访者人数的一半,而校外参与活动的比例不到20%,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参与或者没有机会参与,这意味着多数学生接受红歌教育的途径较单一。

表4 学生演唱红歌的数量情况

表5 校内红歌会参与情况

表6 校外相关的红歌活动参与情况

(3)听赏红歌的获取渠道情况

通过问卷第3、5题分析可以看到,学生主要通过红歌活动中才对红歌有所了解。在四种听赏方式中,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43%的受访者在公共场合都有听赏红歌的经历,反映出社会性红歌教育总体情况较好。但在上述数据中又显示出学生参与的相关社会实践较少,社会覆盖面窄。在课堂上,学生接触红歌的频次则相对较低,多数教学没有红歌教学的渗透。这反映出红歌作为一种德育教育的新路径,其实施效果及影响面比预期要低。

表7 红歌听赏的主要场合调查情况

表8 课堂上红歌教学渗透情况

二、红色歌曲融入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认知不深

从学生主体看,学生重技能轻人文,对红歌的文化历史、思想内涵认知不深入,审美教育力度不够。

课程性质决定了每门课程的实施情况。高校对于音乐审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以修学分为主要目的而进行审美课程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目的导致结果,学生对于课程的内容自然不感兴趣。同时,大多数学生对于技能型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对于人文类课程则兴趣不够,这就造成音乐类艺术课程选课率低。调查研究显示,针对全校学生,音乐教学主要以开设音乐公选课为主,其中课程课时数较少,教师涉及的红歌教学就会更少。以所调查的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在容纳量为200人的公选课中,音乐公选课的选课率不足5%。

学生对红歌深层次的内涵价值认识不够。红色歌曲不仅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承载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内涵。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只停留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听红歌、唱红歌,而对于红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没有深究,这使得红歌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如歌曲《红梅赞》,原是阎肃为歌剧《江姐》创作的主题曲,描写了以江姐(江竹筠)为代表的一批战斗在秘密战线和敌人狱中的共产党员英雄的一生[3]。但如果单纯歌唱,不深入了解歌曲背后的创作过程和历史故事,有的学生就可能会误认为这时首咏梅的歌曲,就难以形成情感与思想认知,从而无法达到很好的思想教育功能。

学生的审美素养不够,有待提高。我国虽然不断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但实际上,由于升学的压力,音乐课被占用、美术课被挪用都是常态,许多中小学生并没有真正达到国家规定的艺术教育的标准。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艺术形式潮涌而来,学生在艺术审美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同时也受到更多的诱惑,欧美韩日带来的外来流行音乐文化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和红色音乐带来了巨大冲击。

(二)学校力度不够

从教育载体看,以红歌为主题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教育师资配备不足,相关课堂活动开展不充分。

校园音乐文化氛围不浓。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以红歌为主题的活动主要为“红歌会”这一活动形式,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率低,使得红歌所能承载的思想教育功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和发挥。研究数据显示,受访学生中70%以上的学生都没有参加过相关的红歌活动。

课堂活动开展不充分。从学生知之甚少的红歌曲目来看,红歌未能深入走进学校、走入课堂。在所调查的相关数据中,音乐公选课共两学期,每学期18课时,其中红歌方面内容占总课时量不足2%。红歌教学的内容涉及面较小,未能深入挖掘红歌艺术背后的深刻历史文化价值和思想教育功能。此外,教学形式单一,主要是红歌欣赏,这种以听赏为主的审美教育方式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难实现情感价值引导[4]。

审美课程师资配备不足。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比较缺乏审美艺术类教师。以研究对象所在的学校为例,音乐教师只有2名,主要从事辅导员和行政工作,音乐课程也只是以公选课形式开设。由于课程开设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未将艺术课程纳入必修课,造成职业技能类学生普遍专注于专业课,辅助基础课,没有审美课。

(三)传播方式较单一

从传播媒介看,学生接触红歌的渠道较窄,学校与社会的协同作用不强,未能形成整体育人氛围。

校园艺术类活动不足。校园红色音乐活动较少,少量的红歌活动主要也是依托校团委、学生处等相关部门,主要为合唱活动,学生参与机会十分有限。就研究对象所在学校而言,在校园内,以学校为主办单位,通常只有校园红歌会,学生只能在参加红歌会时才有机会了解和认识红歌,学生受众面窄,多数学生不能或者不愿参与到红歌演唱的实践体验中去,也有一部分学生有兴趣参与,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参与。以调查研究为例,在受访学生中,60%以上的受访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相关活动,其中没有机会参与的比例达到20%。

社会上红歌类活动匮乏。在调研中,学生主要参与红歌活动的途径是学校,70%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校外相关红歌活动,社会层面的红歌活动学生参与度较低。此外,高校红歌活动与社会红歌活动相对独立,互动不多。可见,学校与社会未能形成一种互相交流、互相作用的协同效应,没有营造出整体育人的氛围。

三、红歌融入高校德育教育的解决路径

通过红歌在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探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和提升。

(一)深入研究,有效挖掘音乐育人资源

育人资源包含人的资源、物的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就人的资源而言,要加强高校师资建设,打造一批艺术类专业育人团队,或者是探索与思政课教师协调育人团队建设,依托团队,开展红歌育人活动。就物的资源而言,要建立、完善基本的音乐文化育人的硬件条件,让音乐文化传播有路径、有场所、有机会,提升音乐育人环境,打造浓厚的红色音乐文化育人氛围。就文化资源而言,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音乐文化,如皖西大别山地区的红色音乐文化,形成研究团队,挖掘有效文化资源,大力整合教学内容,建立完善教学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红歌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让红色音乐文化入耳、入脑、入心。

(二)分析学情,针对主体需求开展教学

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展红色音乐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是保证红色音乐文化育人的重要前提。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这是一所理工类技能型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综合文化水平不高,实践操作能力强。针对这种学情,在教学中主要应该让学生感受音乐,在历史故事中体会情感、在红色实践中感受精神。将红色歌曲变成“活”的实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当前高校的学生主要是“00后”的新时代青年,个性张扬是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特有标签,因此,红色音乐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根据青年学生的个性需求,创新形式,在原有红歌基础上,对红歌进行一些节奏或编曲上的改变,在不丢失原有民族性、革命性、先进性的同时,实现不同类型音乐之间的融合与创新,让其成为符合青年群体审美情趣的新红歌。

(三)拓展载体,形成丰富多样的传播途径

在传统教育教学基础上,多方位、深层次拓展教育载体和传播路径。在打造基础课堂的同时,逐步打造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红歌实践为辅助的音乐育人路径,可以参照安徽省开展的体育与美育教学活动改革,将红色音乐文化活动教学改制为俱乐部制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课堂理论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的红色综合教育体系。同时,将青年人关注度高、参与感强、传播速度快的网络平台加以利用,形成积极健康的红歌传唱氛围,通过唱、听等多种形式来拓展红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在抖音、K歌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开展红歌比拼类的活动,或是在网络平台开展红色音乐教育主题类活动,以积极健康的网络音乐活动带动当下青年一代大声“唱红歌”,构建立体、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时空构架。

(四)营造氛围,形成音乐育人的整体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集中各方力量将校园红色音乐文化氛围营造好,才能切实发挥红色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打造校园文化为契机,打造红色音乐文化传播链条,形成理论(课堂)、实践(课下)、体验(环境)三位一体的红色音乐教育机制。如在课堂教学中谈红色历史、讲红色故事,介绍好红色音乐的创作背景;在校内俱乐部唱红色歌曲、演红色戏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5];在校园中听红色音乐、感红色精神,营造红色向上的育人氛围。通过三位一体的红色音乐育人机制的打造,让学生全方位体验红色音乐文化,切实实现“以乐育人”作用。另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要打通校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文化艺术进校园”为契机,将社会资源引进校园,提升社会、学校的协调育人效果。如为学生放“红色电影”、演“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更潜移默化的起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红歌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红色是什么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下)——《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心声歌刊(2021年3期)2021-08-05 07:44:02
红歌串串烧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1:06
苏区红歌串烧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