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问题探究——以安徽省市域调查为例

2021-09-10 02:14:44苟延峰袁柏林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因子传统

苟延峰,袁柏林,吕 延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优秀文化的传播、沟通与交流有助于世人开阔眼界、增进共识、促进和谐,助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有的内涵和魅力深深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近年来,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包括微博、B站、抖音、快手、YouTube等发布有关田园生活、饮食文化视频的李子柒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有人认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终端技术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也有人持质疑态度。两种不同观点碰撞,引发学术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新思考。基于此,本文提出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问题研究之命题。

一、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问题悄然兴起

新媒体时代,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在发展,中华文化作为与西方文化不同特质的文化形态代表,可以弥补西方文化思维之不足,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贡献东方文化智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1]。然而,在文化全球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等势力严重威胁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我国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探讨文化传播的未来发展,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方法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安徽省市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材料收集

安徽作为文化大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诸如“文化名家进高校”等活动推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宣传,扩大了其影响力,活跃了文化市场,为中国优秀文化对外传播创造了条件。本次调查以安徽省8个地级市(合肥市、阜阳市、芜湖市、宿州市、滁州市、马鞍山市、淮南市、安庆市)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样本。并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N=Z2[P(1-P)/E2],使其置信度为95%,统计量Z为1.96,误差值E为3%,概率值P为0.5,则样本量N为1067,即样本量至少为1067。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计划抽取1500人,即发放共1500份问卷,实际共回收1468份。其中发放电子问卷1200份,回收1200份,有效问卷114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5%;发放300份纸质问卷,回收268份,有效问卷254份,有效回收率达84.7%。

课题组利用SPSS22.0软件,对于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得到了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5、KMO值为0.813,说明问卷具有内部一致性,可以接受且研究数据效度好。本次问卷调查大多被访者的家乡来自县级,其次是乡镇。市级与农村所占比例较少,且男女比例相对比较均衡。男性占比49.21%,女性占比50.79%。其中0—15周岁占6.29%,16—59周岁占83.71%,60周岁及以上占10.0%。可见,被调查者多居于16—59周岁。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为5.21%,初中文化水平占比为19.86%,高中或中专占比为25.64%,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分别占比为49.29%。在职业方面,在校学生占大多数,接近50%,企业管理或技术人员约占20%,农民、自由职业者各占比例较少,均不足10%,其他职业人员也占据一定比例。

三、新媒体时代,安徽省市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数据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对于短视频内容的关注度中文化类信息占比54.43%。深入分析发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传播感兴趣的占比73.86%,而非常不感兴趣的仅占比0.50%。可见,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很强。有兴趣还要有行动,其中参加过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有关的活动和没有参加过与传统优秀文化传播有关的活动人数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52.88%和47.12%。而如有机会愿意和非常愿意参加文化传播有关活动的人数比例达到六七成。可见,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度还不够。倘若加强宣传文化传播有关活动,能够使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

(二)因子分析

表1 方差解释率表格

如表1所示,因子分析共提取出了4个因子,特征根值均大于1,此4个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解释率分别是23.079%、17.966%、15.331%、10.350%,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6.725%。由此可知,采用以上4个主要因子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展开进一步研究。

根据取样因子进行分类,将接触李子柒的途径、对李子柒与文化传播的认知、是否愿意进行文化传播、对创新文化传播的态度、对文化传播中加入现代化因素的看法、官方文化传播的影响、民间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否了解李子柒、能否借助留学生进行文化传播、孔子学院的建立是否有利于文化传播、是否需学习借鉴他国文化传播方法、是否参与过文化传播的有关活动12个变量标准化后数据为A、B、C、D、E、F、G、H、I、J、K、L。通过因子载荷系数可看出,第一主因子主要由前提认知(包括A、B、H、L)决定,因为前提认知载荷在第一主因子中居多。而参与意愿(包括C、E、D)在第二主因子上有较多因子载荷,所以第二主因子主要由参与意愿决定。思维方式(包括I、J、K)的因子载荷大多在第三主因子中,环境氛围(包括F、G)则属于第四主因子成分。旋转后因子载荷的系数如表2所示。

(三)交叉分析

以上述因子分析为基础,借助交叉分析得出四个主因子与文化传播实践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

其一,前提认知与实践程度的关系。其中非常了解李子柒并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非常感兴趣的占比33.33%,对李子柒了解不多但对文化传播实践非常感兴趣的占比10.26%,而不了解,没听过李子柒并且对文化传播实践非常不感兴趣的占比达到98%。可见知晓李子柒程度越深,对文化传播实践度越高。这说明第一主因子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的态度影响程度较大,即前提认知对实践程度有较大影响。

施加钻头压力、转速以及作用在钻头上的扭转冲击力,岩石土层发生破坏和失效变化,使模拟失效的单元从模型上脱落。通过正常钻进和扭冲钻进的岩石应力分布(见图2)对比可知,在相同转速和时间条件下,扭转冲击钻进对岩石的破碎状况更加均匀,切割下来的岩石单元更多、更完全,其产生的最大应力值也比常规钻进状态下稍低一些。因此,扭转冲击对钻进速度和破岩效果有着较大的提升作用。

表2 旋转后因子载荷系数

其二,参与意愿与实践程度的关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非常感兴趣的调查对象中,非常愿意参与文化传播实践的占比为64.1%,不愿意参与文化传播实践占比仅有2.56%。但在对文化传播非常不感兴趣的调查对象中,不愿意参与文化传播实践的占比则为21.59%。可知第二主因子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实践程度影响较大,即参与意愿对文化传播实践度有较大影响。此说明愿意进行文化传播期望越高,对文化传播实践度越高。

其三,思维方式与实践程度的关系。越支持学习借鉴他国文化传播的有利方法以及支持借助留学生宣传文化传播的调查对象,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越感兴趣。而在对文化传播实践非常不感兴趣的调查对象中,支持学习借鉴他国文化传播有利方法和借助留学生宣传文化传播的人数分别占比5%和0%。可见,对文化传播思想积极性越高,则对文化传播实践度越高。说明第三主因子对文化传播实践度影响较大,即思维方式对文化传播实践度有较大影响。

其四,环境氛围与文化传播实践程度的关系。数据分析发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非常感兴趣并且认为文化传播对其影响很大的人数占比23.08%,而对文化传播实践不感兴趣并且认为文化传播对其影响很大的人数占比28.57%。由此可见,第四主因子对实践度影响不是特别大。然而,对于两级结果却有较大影响。第一,对文化传播非常不感兴趣则不认为文化传播对其有太大影响,说明对文化传播实践度与其周围文化传播环境有一定联系;第二,认为文化传播对其没有一点影响只占全部的1.96%,说明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有一定广泛性,文化传播影响环境氛围较广。

综上可知,知晓李子柒程度越深、愿意进行文化传播期望越高、文化传播思想越积极,对文化传播实践程度就愈深。

(四)SWOT分析

通过收集安徽省内被调查对象的反馈并结合相关文献,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文化传播的优劣(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出,其他国家文化传入为例),得出结论,如表3所示。

由此可见,我国文化自身的独特优势,使得大多数人愿意参与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来。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以实时应对各种问题。

(五)云图分析

云图分析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度量调查对象对文化传播创新的态度,共分五个层次,即“非常赞同”“赞同”“一般”“不赞同”“非常不赞同”,使被调查者能够很方便地标出自己的态度,具有更高的信度。数据显示,其中非常赞同、赞同的态度人数共占比为64.4%,态度为一般的人数占比为28.97%,而不赞同者为6.28%,非常不赞同则少之又少,仅为0.35%。所以,目前对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的赞同意愿趋势较好。将调查对象的意见以词云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图1所示。

表3 文化传播优劣势分析

图1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意见

由词云图可看出,调查对象就文化传播发表自己的看法,给予了多种创新建议。从创新内容看,突出显示的有“创新”“电视剧”“节目”“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可以将创新与热门文化类节目联系起来,并且可将含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片推出国门。从创新方法看,建议中有提到“加大宣传”“理智宣传”“加强学生文化教育”等;从创新传播态度看,多数国人抱有积极心态,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可增强民众进行文化传播的自信,更有甚者因暂时未有创新想法,转而为创新加油鼓气。

四、新媒体时代,安徽省市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结果讨论

通过对文化传播内容及其方式进行分析,可看出人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传播有较大兴趣,关心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但仍有不少民众未真正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还需对民众文化传播参与情况、传播时机、传播影响要素、传播方式等进行深入探讨。

(一)参与热情高,但力度不足

数据分析显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播感兴趣的人占多数,不感兴趣和非常不感兴趣极少,且非常愿意和愿意参与文化传播达到了67.08%。此外,新媒体时代,社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传播的渠道不断增多、方式多样化。但仍有将近一半调查对象未参与过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有关的活动。可见,人们具有较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责任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也愿意参与文化的传播,然而鉴于各种条件不足,以致对文化传播的参与度并不够。

(二)机会不少,威胁犹存

通过SWTO分析得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机会与威胁并存。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其影响力在扩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大力支持等优越条件不仅使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充满了自信,也引发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但“西强东弱”的国际文化话语格局、部分国家对我国文化形成的刻板印象、传播内容的重构和变形、中西文化审美的不同以及一些文化面临传承的困难等因素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劣势。可见,文化需要具备传播的条件。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机遇。然而,审美意识的不同、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价值追求的差异,使得中华文化传播遭遇困境,面临着威胁。

(三)因素众多,影响复杂

第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前提即认知了解李子柒、观看过李子柒短视频且参与过文化传播活动等的主体,更容易进行文化传播实践;第二,具有较强参与意愿即愿意进行文化传播、赞同创新文化传播等的主体,更加关注文化传播,也更容易关心文化传播实践方式;第三,文化传播思想积极性越高,认为可借鉴他国文化传播方式及采取多渠道进行文化传播的主体,则对文化传播实践度越高;第四,大多数主体能感受到周围文化传播氛围对其的影响。可见,现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影响力的程度受制于多种因素。

(四)创新思想弱,传播方式少

文化传播创新的想法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文化市场均有相关性。各人对文化传播的观念存在差异,则创新思想也不同。经过词云图所展示的创新思想,不外乎是要求以网络媒体为载体进行文化的传播,如电视剧、综艺等,或加大宣传、教育,或抱有积极心态,为创新加油,但并无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思维。

五、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对策思考

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具有其传播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劣势。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有创新思维,趋利避害,扬长补短,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其传播力,尤其在提高民众参与、打造传播窗口、固牢群众基础、拓展传播空间等方面下功夫。

(一)维持热情,提高参与力度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提高文化传播的参与力度,首先要提升人们的思想认知,让更多的个人加入文化传播的队伍中来。在日常生活中,借助新媒体平台,培养人们的文化传播意识,提高人们文化传播的参与力度,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更多可能。诸多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播实践意识;对文化创新和传承人进行表彰,有利于提升人们文化传播实践的热情。

(二)打造窗口,推动交流合作

在参与学习央视推出的《中华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舌尖上的中国》《朗读者》等节目或公益广告外,还要积极创造文化传播窗口,让更多有参与文化传播意愿却没有具体的途径进行文化传播实践的人参与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其中,对外交流合作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全球化时代,鉴于各国、各民族文化体系不同、审美观念差异,文化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引进来”,鼓励和吸纳国外友人,尤其留学生来华进修和访学,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真谛;另一方面,“走出去”,鼓励动漫、电影、汉字等利用高科技走出国门,展示中华文化风采。同时支持相关机构到国外开设孔子学院、汉学堂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外国人在自家门口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增进对中国的认知,构筑友谊桥梁。

(三)量体裁衣,牢固群众基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程度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实践程度要做到“量体裁衣”。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发达的互联网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民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较为清晰的认知。其次,紧跟新时代步伐,推陈出新,活跃文化市场,多渠道提升人们的参与意愿。最后,创设环境氛围,社会各界应积极宣传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探索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牢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群众基础,提高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

(四)创新思维,拓展传播空间

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尤为关键。其一,传播形式的创新。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可借助互联网这一传播工具,开展对外传播工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其二,传播内容的创新。文化本身难以区分优劣,我们也无法使任何一种文化成为绝对,但是我们可以使严肃沉闷、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提升文化内涵。其三,传播产品的创新。中国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多样的文化承载形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不仅要中国制造,还要中国创造;不仅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还需要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六、结语

中华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团结、国家复兴的重要推动力。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推动其传播、助力其发展。因此,身处万物皆媒的时代,我们自身要保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的热情,在维持与不断提高民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热度的同时,培养文化传播中的叙事技能,寻找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联性,将传播的内容与传播的物质性相结合,丰富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有效地提升文化传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为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软实力及话语权助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因子传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中等数学(2020年1期)2020-08-24 07:57:4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