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婕慧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从历时态看,我国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而伴随着这条曲折发展道路展开思考和研究的学术界也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理论脚印。从现有成果的构成看,学界对我国研究生招生管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着偏颇,即主要集中在总结历史沿革、梳理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变革和规模发展和对政策文件和社会背景的分析方面,而对我国研究生管理改革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缺乏具有富有系统性与创新性的成果。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和研究生招生政策与招生规模的变化,研究生“录而不读”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生招生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并不断见诸报端而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研究领域内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和实践需求,对研究生“录而不读”问题进行系统性探索,力图在弥补学界现有研究的缺失上尽一点微薄之力。
“录而不读”是指获得录取资格的新生放弃入学。2019年9 月,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取消郑某等69 名19 级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公示》称,有部分研究生新生因工作、出国等个人原因申请放弃入学资格,另有少数新生逾期未报到,决定取消入学资格。10 月,苏州大学研究生院也发布了一则类似的公告,称该校68 名19 级研究生因未按学校规定办理入学手续,学校决定对他们作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
研究生“录而不读”事件个中原因复杂,以湖南大学和苏州大学放弃入学资格的新生为例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考生的前景再规划,二是调剂录取的后续影响,三是招生单位的执行僵化。
原因一,考生的前景再规划。考生找到了理想工作或出国深造。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就业单位对求职者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很是严峻。在多年来的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始终是考研动机之首,不少考生是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被动选择提高学历层次。因此,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出国深造,改换环境,丰富人生体验,进一步增加竞争力和适应力,扩大选择空间,有利于日后的发展;或者在已经找到满意工作,并且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情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两相权衡,认为没有必要付出两年至三年的时间成本去获得硕士学历,可能选择放弃入学。
原因二,调剂录取的后续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种情况,考生被调剂到非意向专业。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的考研动机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增加就业竞争力外,不少考生是因为对报考专业有强烈兴趣。因此当由于种种原因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时,考生可能会放弃入学。第二种情况,报考学术型硕士的考生被调剂到专业型硕士。专业型硕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考生可能会考虑到一则不符合自身的学术研究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二则学费相对较高,三则社会对专业型硕士不充分认可。尽管国家十分重视专业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在政策的引导和调试下,专业型硕士近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2017年专业型硕士在研究生招生人数总量中占比超过了半数,然而,相比学术型硕士,社会对于专业型硕士的认可程度还是不高,综合考虑,考生可能会选择放弃入学。第三种情况,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考生被调剂到非全日制。对两所高校公布的名单进行整合梳理,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湖南大学和苏州大学共137 名“录而不读”的新生中,硕士研究生占129 名,其中全日制硕士40 名、非全日制硕士89 名。非全日制的考生占比高达70%。
非全日制研究生于2017年正式诞生,尽管政策释放出了积极信号,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按照全日制研究生统一招录标准和培养标准,但现实情况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高昂,入学后,也无法享受与全日制学生同样的奖助学金,多数高校甚至不提供住宿,对考生来说这笔求学费用实在难以负担;非全日制研究生招录规则新鲜出炉,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知依旧停留在一个十分模糊、片面的阶段,对被调剂到非全日制研究生中的非定向学生来说,短期内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这无法迎合考生的规划和现实需要,很大可能导致考生放弃入学。
原因三,招生单位执行僵化。在研究生招录过程中,招生单位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在志愿调剂等问题上一味争抢人才,趋利选择,因争抢优质生源对考生“出尔反尔”的情况时有发生,不甚重视考生权益,增加了考生“录而不读”的可能。比如近两年,不少高校都存在十分突出的非全日制考生报考不足问题,为了填补招生计划的空缺,部分高校存在将报考全日制复试落选的考生调剂到非全日制的情况;招生单位在考生放弃入学后措手不及,缺乏合理完备的应对机制和后备政策,造成招生指标浪费。
从这两所高校学生“录而不读”的主因入手,可以透视出近年来大批研究生“录而不读”的现实,本质在于制度的缺失。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存在欠缺和漏洞,也必然引发招生政策在现实执行中的粗糙走样,亟待调整改进。
深化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改革,弥补现有制度体系漏洞,同时做好预案,是应对研究生“录而不读”问题的关键思路所在。
(一)建立健全放弃录取和补录机制。招生单位建立考生上交申请放弃入学资格平台,尊重考生放弃的选择;同时设置候补名单,并与考生加强沟通,关注考生动向,避免信息不对称,录取成了一厢情愿;设置“预报道”环节,为补录争取时间,规定截止时间内没有确认报道,则将其入学资格取消,联系候补名单学生,进行补录工作。
(二)审慎克制地制定、落实失信惩罚规则。招生单位可以对恶意“录而不读”的行为进行信用方面的轻度处罚,比如一定程度的罚款等;在招录过程中,可以与考生签订协议,再三向考生进行政策和规则的解释告知,促使考生慎重抉择,尊重招生单位和主管部门的招录投入;处罚要克制地执行,协商一致要成为大多数,失信惩罚应当是极少数。
(三)改革调整非全日制招生培养政策。加大对非全日制招生培养政策的宣传力度,释放积极信号,首先给予考生信心;调整非全日制学生学杂费、奖助学金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改善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培养规则的严重不平衡;在充分了解专业发展动向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招生计划和培养计划,主动引导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市场需求和相适应。
(四)加强招生宣传,增强在考生群体中的口碑和吸引力。强势的招生宣传手段是招生单位进行生源竞争的关键方法,如调动学术权威到生源单位面向考生开展讲座、论坛,大大发挥学术影响力和辐射力;动员往届研究生参与招生宣传工作,形成对学校的发展和专业师资力量等情况的良好反馈效用;利用传播便捷、生动的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大规模宣传高校的专业优势及招生政策等,搭建起稳定便捷的招生宣传与咨询平台;招生单位要加强服务意识,发挥研究生招生部门的窗口作用,重视对考生电话和邮件咨询的答疑工作,耐心解答来电和邮件。
(五)加强研招网网站维护,完善网上调剂平台功能,加强招生单位间的交流。历年来,研招网的服务器崩溃问题一直给考生造成困扰,主管部门应增设网站服务器,优化服务器配置,做好预案,确保考生顺利操作程序、获取信息;各招生单位要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及时详细公布复试条件、调剂缺额情况、复试结果等,在规定时间内将调剂工作进度和录取数据及时上传系统,确保在有效的控制中进行调剂,充分利用网上调剂系统实现对生源余缺信息、复试工作推进等情况的即时交流,确保考生顺畅有序地进行流动。
(六)提高招生信誉,遏制招生工作中的歪风邪气。主管部门应对卷面进行规范化设计,推进网上阅卷,从而实现便捷高效的网上调阅电子试卷,既节约招生工作中的时间、物力消耗,又使高校的复试工作质量得到更大保证,促进阳光招考,为考生权益提供了一定保障;坚持招考过程透明公开,科学设计复试环节,成绩要便于量化,排序要科学合理,使录取名单的确定有据可查;确保稳定的招生秩序,加强监管约束和查处力度,提高招生工作人员的素质,发布准确严谨的招生信息,对考生负责,改善考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招生单位之间的信息流动,避免因争抢优质生源对考生“出尔反尔”。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青年学生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背负着极高的就业压力和生活成本,因而很多考生都做着求职、考研、出国留学等多手准备。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录而不读”并不是一个轻易草率的抉择,也不是恶意失信。既然有多元选择,必然会有空选出现,这也符合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同时,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甚重视考生权益,制度的缺失也造成招生单位一定程度上的执行粗糙,增加了“录而不读”现象发生的可能。
“录而不读”现象确实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但反过来看,学生能够进行多元化选择并不是坏事,可以成为制度调整和招生单位改革的助推器。对于“录而不读”现象,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要引起重视,也要用客观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不能等闲视之,也不必过于上纲上线。招生单位与考生应当双向选择,双向理解,不断补充完善制度漏洞,加强沟通,做好预案,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