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宁远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标准,培养质量,证书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与全日制研究生一致。但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进入就业市场后遭遇到被歧视的,甚至被直接拒绝录用。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的原因主要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身处于不伦不类的尴尬状态,市场信息不完全导致录用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风险和就业支持政策不完善三个原因。该类研究生就业被歧视不仅会影响招生,也不利于该类研究生项目教育水平的提升,还会加剧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造成收入分配不公,不利于改善民生。笔者认为协调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非常重要,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强宣传,带头录用非全日制研究生,帮助他们公平就业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诞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改革所产生的新型研究生类型。2016年9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该文件中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指出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按照相同的质量标准进行招生和培养,并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的效力。非全日制研究生与之前的在职研究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在职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是分开进行的,在职研究生的入学难度远低于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难度,并且毕业后只能获得学位证,没有学历证书,社会认可度非常有限。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统一进行,考试内容一致,统一设置分数线,入学难度远大于在职研究生,并且可以取得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含金量相对于在职研究生大大提高。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和毕业标准完全一致,区别在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大多数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没有奖助学金的支持,也不能申请住宿。全日制研究生可以享受奖助学金的支持,学校也提供住宿。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读期间费用较高,但是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以缓解学业经济压力。在毕业证书方面,非全日制的证书上会注明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及其原因
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首次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执行同样的分数标准。第一批非全日制研究生于2017年入学,2019年至2020年相继毕业。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被歧视的問题,许多单位更青睐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区别对待,甚至直接拒绝。有企业在招聘问答环节中直接明确回复,“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的HR更是直接表明,“非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是被区别对待,这不仅会给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造成困难,也会加剧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点:首先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处于不伦不类的尴尬状态。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设立,初衷是满足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需求,由于在职研究生培养标准较低,且只能取得学位证,其社会认可度非常有限,不能有效满足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需求,非全日制研究生正是为了有效满足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需求而设立的。但是,从招生录取的实际情况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标准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这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难度较大,在职人员由于离开校园学习环境同时工作繁忙,很难通过入学考试,同时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生不多,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了调剂重灾区,许多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应届生在考试失利后选择调剂至非全日制研究生就读。还有的在职人员为了通过考试,不得不辞职准备,这些辞职准备考试的考生入学后失去了原先的工作机会,重新产生了就业需求。不管是调剂进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还是辞职准备考试考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往届毕业生,都会产生就业需求。同时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奖助和住宿的支持,研究生本人要承担较高的学费,较大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去解决经济问题,学习效果必然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并不是全部安排在周末节假日,部分课程在工作日与全日制研究生同时进行,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得非全日制研究生无法参加全职工作,只能从事一些零碎的兼职或者自由职业,这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缺乏系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该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学习受到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工作经验,这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处于一种不伦不类的尴尬状态。这样的尴尬状态必定成为HR的顾虑。
其次,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导致录用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企业如果对每位求职者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成本较大,为了降低筛选人才的成本,通过学历进行筛选成为了一种有效且低成本的方式。制度发挥着一种关键的功能,即通过降低世界的复杂性,简化每一个人的认知任务。依据文凭筛选人才无形中已经成为了筛选人才的制度,降低了筛选人才的复杂性。文凭是劳动者生产率信号的特征。教育作为一种甄别手段发挥过滤作用,将具备不同生产率的个人加以分类,从而向雇主传递信号。非全日制研究生诞生之前,全日制研究生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培养和就业的历史,在各行各业做出了重要的成绩。全日制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已经在行业内显现出来,并且已经得到雇主的认可。因此,全日制研究生的文凭是一个有效的信号。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刚刚诞生,还没有在行业内显示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企业以前也没有录用过非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先例可以参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究竟能否胜任工作是不确定的,企业录用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风险,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文凭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号。依据文凭无法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有效的筛选,如果企业对每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全面考核,成本非常高昂,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全日制研究生往往很难通过简历关,HR会更倾向于筛选全日制研究生的简历。
最后,国家就业支持政策尚不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新的研究生类型,新事物的诞生必定会受到各种挑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会受到一定影响,并且缺乏系统性工作经验,文凭也尚未形成有效的信号,种种不利因素表明非全日制研究生确实处于一定的不利位置。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需要国家的特别支持和照顾。目前国家就业支持政策尚不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要到就业市场上自行寻找工作,没有特别的政策照顾,同时又处于不利位置,这必然会导致该类研究生就业被歧视。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的危害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的危害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不利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时被区别对待,这会导致更多的考生拒绝就读非全日制研究生,造成该类研究生招生困难,甚至有停办的可能,进而又限制了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需求。第二,严重拖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使得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为考生的备选项目,完全沦为调剂生集中营,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并且学生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严重拖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第三,不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超过800万,就业人数庞大,就业压力巨大。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峻性。第四,不利于社会公平和改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教育,考生经历了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经过层层选拔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成本,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不利于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
四、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公平就业的建议
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公平就业,首先要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处于不伦不类的尴尬地位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定位不准确,不明晰。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一致,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有些笼统,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和工作同时进行,究竟应该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尚未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读过程中如果没有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就会很容易进入学习被影响同时缺乏系统性工作经验的尴尬状态。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细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帮助非全日制研究生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既保证学习质量,又能积累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都应该纳入培养環节,统一管理。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帮助非全日制研究生在企业安排实习工作,与企业协调好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尽量保证工作岗位和学习内容的吻合性。如果能够和企业协调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可以使得该类研究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同时可以向培养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请教,也可以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应用到工作当中,产生新的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
最后,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是个新事物,文凭尚未形成有效的信号,社会接受非全日制研究生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教育部门应该加强相关的宣传,帮助文凭形成有效信号,并且国有企事业单位应该带头录用非全日制研究生,逐步形成公平对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风气。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