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畅
柴科夫斯基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知名音乐家,他的很多钢琴作品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也得到了多个国家民众的认可。特别是他的钢琴作品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格,有利于俄罗斯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结合他所创作的诸多钢琴作品来看,《杜姆卡Op.59》最为经典,具有非常丰富的音乐内容,同时,也实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艺术体系与钢琴创作艺术的融合。这里针对这部音乐作品的音乐内涵与演奏方法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索,更好展现这个音乐作品的综合价值。
《杜姆卡Op.59》通过叙事歌谣的方式,描绘了俄罗斯底层社会民众受到压迫与剥削以后的生活状态。作者面对这种社会环境,将内心的愤慨、不安等情绪融入作品创作过程中,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更强的悲剧性,同时,也体现出了较为显著的民族情怀。这部作品的整体基调是一首悲歌,表达了作曲家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向往[1]。这部作品在1893 年首次演出,并且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综合来看,《杜姆卡Op.59》的创作具有非常显著的时代特征,创作于沙皇统治的黑暗时代,使得这部作品沾染上了显著的悲剧元素。同时期他创作的其他作品也具有这种特点,但《杜姆卡Op.59》总体上更加经典,这里选择这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杜姆卡Op.59》一共有138 个小节,分别分为首部(1-45小节)、中部(46-113 小节)、再现部(114-138 小节)。其中,首部前半部分乐段是方正性乐段,整段的调性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为c 小调。后半部分跟前半部分的结构基本类似。中部则是多段体结构,整体篇幅比较长,同时,乐段的音乐色彩也比较丰满。再现部则是首部乐段的缩减与再现,同时整体演奏力度也比较弱。但在演奏即将结束的时候,最后两个小节的演奏,通过强有力和弦爆发出来,同时作品演奏也随即停止,给听众带来了较多的幻想。
在创作《杜姆卡Op.59》的时候,作者善于使用音乐旋律在展现音乐情绪和情感要素的变化。事实上,柴科夫斯基对于民间音乐的感知与掌握水平本身就非常熟练,同时,他也将这些元素加入了《杜姆卡Op.59》中。从总体上来看,整部作品沿用了多个音乐旋律[2]。第一,作品使用了悲情主题的旋律线条,并且维持了从高到低的旋律线条,使得这些音乐旋律可以具有“起承转合”的关系,同时,也使得音乐具有显著的悲情和忧郁特色。第二,作品使用了舞曲性质的主题旋律,并且主要由bE 大调组成,整体音乐旋律呈现出比较明朗的色彩。此处的旋律是动机性主体式展开,在演奏的时候,应该注意保持动力性和稳定性。第三,作品在第78-81 小节的时候,进入了一个新的旋律线条,同时音乐调性变为g 小调。此时音乐旋律变得更加轻柔,并且也带有一定的活泼性,整体上比较规整,同时以渐进为主,需要演奏者充分引起注意。
除此之外,整部作品还是用了复调技法,使得音乐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显著。比如,在悲情主题旋律线条的乐段区域,演奏者右手应该维持三度与四度的上行旋律,此时左右则通过副旋律渐进的方式进行配合,实现复调技法的综合应用。再比如说,作品第33-35 小节中,主旋律为八度G 音,同时,也被标注了重音标记,需要演奏者在此处加大演奏力度。与此同时,乐段中部出现了副旋律,需要演奏者灵活使用复调技法,最终使得音乐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显著。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速度和力度是展现音乐情感与音乐要素的重要手段。在钢琴作品《杜姆卡Op.59》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该结合速度标记来传达正确的演奏速度,使得音乐元素可以表现得更加动人。比如,在作品首部(第1-45 小节)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就应该保持比较平稳的演奏速度,使得音乐演奏可以像对话一样展示出来。在第1-16 小节中,虽然演奏速度比较缓慢,但是整个音乐段落是不断向前的,应该全面贯穿下去。在第17-45 小节中,音乐元素变得更加密集,同时,作者也在此处加入了俄罗斯舞曲元素,出现了切分节奏、五连音、六连音等[3]。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应该控制好演奏速度,不能出现抢拍子等问题,通过使用正确的音乐演奏速度,将激昂顿挫的音乐情绪全面展示出来。在这部分乐段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该维持准确的演奏速度,提高演奏活动的综合成效。
在演奏力度控制方面,演奏者应该充分感知作曲家在创作《杜姆卡Op.59》过程中的情感要素。结合钢琴作品《杜姆卡Op.59》的演奏内容来看,整部作品的力度变化还是非常鲜明的,同时有比较显著的层次感。即整部钢琴作品《杜姆卡Op.59》的演奏力度变化是层层递进的。因此,演奏者也应该融入这个演奏节奏和音乐情绪,跟随演奏力度的缓缓提升,保证演奏力度可以较好展现演奏情感。
钢琴演奏的触键方式,应该结合具体演奏内容灵活选择,这里也结合《杜姆卡Op.59》演奏活动进行全面分析。
第一,歌唱性连奏。这项演奏活动对于演奏者的要求比较高,集中在《杜姆卡Op.59》的首部和再现部。对于演奏者来说,应该充分关注和弦的饱满性,同时,还要关注横向旋律的连贯性,可以较好凸显高声部的演奏音。在具体演奏的时候,演奏者应该维持手腕的放松状态,同时,还要将整个手臂的力量传导到指尖,保证下键的稳定性。在下键的时候,演奏者应该维持手指重量转移的平滑性,应该缓慢有力的下键,适当提高下键深度。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也应该避免音符之间出现空隙,提高演奏的连贯性。
第二,快速跑动的连奏。在演奏这些乐段的时候,演奏者应该保持手指贴键跑动,同时,还要放松手臂、手腕、肩膀等部位,使得手指重量可以直接送到琴键底部,并且还要提高手指指尖的弹性。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还要维持手臂和手指为一个整体,保证每一个音都具有较高的时值和力度,并且手指下落速度也应该均匀稳定。在更换手指的时候,演奏者的大拇指应该提前做好准备,稍微立起来,减少手指的触键面积,提高换指的速度,提高演奏声音的清晰性。
第三,双音连奏。在演奏三度和五度连接的时候,需要演奏者手指同时触键,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这也要求演奏者必须具有稳定的手型,使得手腕力量可以顺利转移。通过这种方式,演奏者就可以充分保证演奏节奏的纵向整齐和横向连贯,并且还要避免高声部的旋律音过于突出。
第四,跳奏。这部分演奏要求演奏者充分提高手指的独立性,同时,还要在演奏过程中放松肩膀和手臂,避免演奏动作变得太过僵硬。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应该维持手指从琴键上跳起,同时,还要维持力量向下转移的趋势,并且还要提高手指离开琴键的速度,使得指尖具有更高的弹性,演奏声音也可以变得更加干脆和短促[4]。在演奏弱奏跳音的时候,演奏者也应该控制好力度,通过手指展现出小鸡啄米的感觉,凸显乐句的歌唱性。
在钢琴作品《杜姆卡Op.59》中,进行的踏板标记非常少,可以给演奏者留下较好的自主空间。在这部作品的演奏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前者可以使得钢琴演奏变得更加流畅,后者则可以使得音乐音色变得更加柔和,提高钢琴演奏的表现力。在具体使用踏板的时候,演奏者应该在充分尊重乐谱中踏板标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和老师的指导,合理使用踏板,充分发挥踏板的作用。比如,在首部的演奏过程中,主题旋律需要使用较多的切分踏板。因此,演奏者可以在每一个和弦处更换一次踏板,保证旋律线可以实现弹连。在中部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只需要在琶音和弦处使用延音踏板,并且在华彩段pp 标记处,使用弱音踏板即可,能够使得整个乐段的演奏音色变得更加和谐柔美。在进行再现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只需要在每一个小节的第一个节拍进行点踩踏板即可,但在力度标记pp 处还要使用弱音踏板,使得钢琴演奏活动可以变得更加干脆利落。
综合来看,钢琴作品《杜姆卡Op.59》的演奏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难度。对于演奏者来说,在演奏这部钢琴作品的时候,应该先对作品的乐谱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充分明确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就可以充分使用二次创作的方式,在演奏作品的时候加入自身的情感感知内容,同时,还要灵活使用各类演奏技法,使得钢琴演奏活动可以变得更加饱满,取得较好的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