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丹,王有成,王爱珍,钱 颖
(金华市人民医院 儿科,浙江 金华 321000)
肠道微生态为人体中最主要、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维系对婴幼儿营养代谢、致病菌的免疫拮抗具有重要的意义[1]。肠球菌、大肠杆菌等需氧菌为出生初期婴儿肠道的优势菌群。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双歧杆菌等专性厌氧菌发酵乳糖逐渐改变肠道微生态的pH值,肠道微生物群形成相互制约并依存的平衡体系[2]。婴幼儿期为肠道微生态形成的关键时期,肠道微生态受多因素影响,其中喂养方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3]。本研究对240例新生儿进行长期跟踪随访,探讨益生菌干预对婴儿肠道微生态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金华市人民医院儿科73例纯母乳喂养足月新生儿设为母乳喂养组。另选择同期171例人工喂养(母乳喂养不超过1周)足月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益生菌干预组86例和单纯人工喂养组85例。纳入标准:健康足月儿,均为阴道分娩,产妇6个月内无抗生素应用史。排除低体重儿(出生体质量<2.5 kg)、巨大儿(出生体质量>4.0 kg),排除有窒息、颅内出血、感染、病理性肥胖、先天性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新生儿;排除有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吸烟、酗酒、吸毒史的产妇。随访过程中,母乳喂养组发生脱漏1例、益生菌干预组发生脱漏2例、单纯人工喂养组发生喂养不耐受1例。各组性别、出生体质量、出生身长及胎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喂养方法 母乳喂养组采用纯母乳喂养,单纯人工喂养组采用不添加益生菌的配方奶粉(合生元)喂养,益生菌干预组采用添加益生菌的配方奶粉(合生元,双歧杆菌出厂时不少于 1×106CFU/g)喂养,3组均于出生后第5月开始正常添加辅食。
1.3 观察指标
1.3.1 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的数量比值 分别于婴幼儿出生第3天、第1月及第6月留取2 g粪便置于无菌容器,16S r RNA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计算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的数量比值(B/E值)。双歧杆菌引物:上游5′-GATTCTGGCTCAGGATGAACGC-3′,下游 5′-CTGATAGGACGCGACCCCAT-3′;大肠杆菌引物:上游5 ′-CATGCCGCGTGTATGAAGAA - 3′,下游 5′-CGGGTAACGTCAATGAGCAAA-3′;扩增反应条件:95℃预变性5 min;95℃ 40 s、55℃ 20 s、68℃ 40 s,共40个循环;72℃延伸10 min。试剂购于北京天根生化有限科技公司。
1.3.2 发育指标 婴儿肥胖指标采用《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4],BMI≥95 kg/m2为肥胖。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5]评价婴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适应能力、社会行为,神经心理发育商(DQ)=智龄/实际月龄×100%,≥130为优秀,115~<130为中上,85~<115为中等,70~<85为中下,<70为低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log肠道菌群定量值为正态分布,采用log值比较,3组及3组以上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及比值比较 干预前,3组粪便双歧杆菌定量结果、大肠杆菌定量结果、B/E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3天、第1月及第6月,母乳喂养组和益生菌干预组的粪便双歧杆菌定量结果、B/E比值均高于同期单纯人工喂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3天和第1月,母乳喂养组、益生菌干预组的粪便大肠杆菌定量结果均低于同期单纯人工喂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3组研究对象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及比值比较
2.2 发育指标比较 干预后第6月,3组身长、神经发育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益生菌干预组的身长、神经发育商结果均高于单纯人工喂养组,母乳喂养组、益生菌干预组肥胖率均低于单纯人工喂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后第6月3组研究对象发育指标比较
肠道微生态的稳定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防御、营养物质的代谢均有重要意义。婴儿肠道微生态的形成源于母体及周围环境,早期肠道定植群主要来源于生产时产道以及母乳喂养时所接触的菌群。随着喂养方式以及所接触的环境不同,婴儿期肠道微生态的波动也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乳喂养与益生菌干预婴儿在干预后第3天、第1月及第6月肠道微生态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量均逐渐增多,其中双歧杆菌为优势菌群,B/E随生长发育逐渐降低。研究[6]表明,成人肠道微生态较为稳定,婴幼儿肠道微生态的发育需达3岁左右才接近于成人。婴幼儿保健一直提倡母乳喂养,一方面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提高婴幼儿免疫力,另一方面母乳中的双歧因子也可促进婴幼儿肠道双歧杆菌的增殖,利于婴幼儿肠道微生态的早期建立[7]。早期婴幼儿肠道菌群99%为生理性厌氧菌,双歧杆菌对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较为关键[8]。益生菌为益于宿主健康的活微生物,对肠道微生态平衡是有益补充;同时可增强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保护肠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对婴幼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完善也有较好的刺激作用[9]。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乳喂养组、益生菌干预组干预后第3天、第1月及第6月的粪便双歧杆菌定量结果均明显高于同期单纯人工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和益生菌干预组干预后第3天、第1月及第6月的粪便B/E比值结果均明显高于同期单纯人工喂养组,提示益生菌干预对婴儿肠道微生态的建立有积极作用。
研究[10-11]表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为肠道有益菌种,早期益生菌的干预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第6月,母乳喂养组、益生菌干预组婴儿的身长、神经发育商结果均明显高于单纯人工喂养组,母乳喂养组、益生菌干预组肥胖率均明显低于单纯人工喂养组。母乳中低聚糖可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肠道定植,益生菌对肠道吸收植物多糖具有促进作用,对于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以及维生素的合成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2]。另外,肠道微生态与脂质代谢关系密切,研究[13]显示,部分肥胖人群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双歧杆菌减少、大肠杆菌增多的现象。动物实验[14]结果表明,高脂饮食可导致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目前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肥胖的机制未完全明确,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肠道微生态的稳态对婴儿的生长发育较为关键,相较于单纯人工喂养,益生菌干预有助于婴儿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和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