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晓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翻译理论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日趋成熟。自1993年Mona Baker发表论文«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意义与应用»以来,语料库翻译研究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我国对语料库翻译研究始于1993年,以杨惠忠的论文«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为代表,与国外几乎是同步的。目前,我国语料库翻译研究在翻译共性、译者风格和语料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过去30年里,尤其是最近五年,关于语料库翻译的大量书籍和论文出现。鉴于此,文章对近五年来语料库翻译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收集了近五年(2015~2019年)中国知网核心外语期刊上的47篇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文章,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发表文章类型
1.翻译共性
近30年来,翻译共性研究迅速发展,成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共性的概念和研究意义上。董敏、冯德正(2015)对基于大型平行语料库的科技文本逻辑关系翻译的语际解释策略进行了探索;许文胜(2015)考察了英汉连词在ECCC四个亚语料库中的使用和分布情况,探讨了两种语言语篇衔接的异同;石秀文、管新潮(2015)基于江泽民«中国能源问题研究»的中文原文和英文翻译文本,分析了汉英短语的翻译特征。
2.翻译文本特点
张乐、陆军(2015)探讨带有it的小句块,并试图通过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来识别它们的汉语对等体;在搭配方面,甄凤超(2016)以consider为例,对英汉平行语料库中的翻译单位及其对应物进行分析,以期找到理想的翻译单位;王克非、刘鼎甲(2018)认为被动语态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一个语法范畴。然而,英汉被动语态在形式、语法结构、语义偏好和语用用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Baker敏锐地洞察到利用语料库研究译者风格的独特优势,她首先对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进行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受此启发,国内许多学者也对译者风格进行了研究。朱一凡等(2016)分析了语料库在翻译教育中的应用及如何有效地培养译者的能力;胡开宝、谢丽欣(2017)认为译者风格应该是指译者所特有的、系统地、始终如一地表现出来的多种翻译特征的总和;黄立波(2018)认为,对译者风格的研究就是对译者翻译风格的研究。语料库对译者风格的研究在本质上应采用语料库辅助的方法,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研究在方法论上更加科学、系统。
翻译语料库是翻译研究的物质基础。庞双子、王克非(2015)从语料库设计、语料库设计方法、英汉翻译与汉语语言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将语料库有效地运用于翻译与语言变化关系的研究;杨明星等(2018)探讨了外交平行语料库建设的意义、原则、策略和框架,发展了外交语料库的收集、分类、数字化处理、存储和在线检索等技术路径和流程;庞双子和王克非(2019)介绍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方向。
语料库应用翻译研究包括翻译教学与译者培训、机器翻译和教材建设,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教学方面。王克非、秦洪武(2015)探讨了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应用的基础、动机和方法;熊兵(2015)探索了基于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戈玲玲等(2015)尝试利用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库技术构建自编译的外来源语料库,建立基于网络的翻译教学平台。
1.语料库口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还不多。张威(2017)认为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具有双重目的口译语料库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国内语料库已经起步,但由于口译语料库的短暂性、记录难度大、收集费时费力、抄写和标注难度大等原因,国内尚未建立起一批口译语料库。
2.语料库综述研究
胡开宝、李晓倩(2015)在分析语料库翻译批评研究的特点、起源、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语料库翻译批评研究的内涵和含义;庞双子(2016)从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和短期变异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多语话语输出;杨晓琳、李德超(2017)认为,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相关语料库的构建、语料库标注、对齐以及分析研究的方法。
语料库作为一种可信度高的翻译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该领域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跨学科研究不足,定量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语料库的建设,特别是口译语料库的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突出翻译的跨学科特征,从跨学科的角度采用复杂的定量统计方法对翻译数据进行分析。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翻译语料库的建设,特别是口译语料库的建设。我们应该不断借鉴国外语料库建设的研究成果,在本地化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积极开展基于原创语料库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