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纯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推动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自主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能够牢固树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且因为有彼此的沟通交流与相互配合,学生可以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所以他们的主体作用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过,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不完善,自制力比较差,有的还不能很好地掌握与他人合作的方法,所以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下从营造合作学习环境,合理调整学习过程,学习评价指导完善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四自模式
小组合作就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团队共同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协作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对各自的任务负责,交换意见,分享知识。小学数学课堂上对小组合作的充分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整体来看,如果缺少教师必要的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交流沟通可能会变得漫无边际,学习效率不升反降,有时还会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这些情况会影响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营造合作学习环境
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发现,小学生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为了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作用,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首先营造一个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而师生双方的互动是创设环境时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的态度过于严肃,学生过于被动,都会影响到环境氛围,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在小组合作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极大限制,小组合作的价值也就消失不见了。所以,教师必须从自己的态度出发,去营造和谐、亲密、活跃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敞开心扉。
例如,在学习“测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道具用品,由学生来进行测量。不过在小组合作开始前,教师应该首先调动课堂环境气氛,比如出示一些有趣的小玩具,然后用尺子去量这些玩具的尺寸,帮助学生对“大”和“小”的概念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请部分学生上台自己量一量,说一说,对学生的失误要保持宽容。经过这些步骤后,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都想亲自测量一些东西,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随后开展的小组合作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调整学习过程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小组合作进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教师要清楚,小学生在数学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沟通水平等方面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分组的时候,要尽量保证小组内部的差异化,这样学生才有相互沟通交流的空间;但因为学生自己可能并不清楚自身特点,无法进行有效的分工,导致学习过程遇到阻碍,所以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习过程,要指导学生去做好各自的分工,提醒学生注意保持良好的学习秩序,必要的时候可以向教师求助。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分组。随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组内分工,比如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负责用教师提供的工具剪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则带领大家根据剪出的图形来总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最后总结出二者的异同。这样每个小组有三至四人即可,而且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自己擅长的学习活动中去,得到自我展示的舞台,还能从他人那里吸收经验教训,实现较为全面的成长,一举多得,效率较高。
三、学习评价指导完善
学习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虽然有教师在小组合作前对氛围的营造以及合作中对学生的指导,但小学生的合作仍然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必然会留下某些问题或漏洞。教师要通过学习评价,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应该如何调整完善,这样才能推动小组合作教学效果的持续进步。另外,教师要同时注意对小组的评价和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评与互评,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赋予学生以更强的自我更新完善的动力。
例如,在每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都应该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项目和标准来展开自评与互评。于此同时,教师也开始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些评价工作都完成后,教师将之汇总整理起来,得出综合性的结论,合理吸取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的意见。对于没有吸收到最终评价结果中的,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原因。而且,最终的评价不能只是某个分数或等级,还要有具体的描述,写清楚学生得到这样的评价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着力提升的地方,让学生的学习成长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总之,四自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学习,加强对小组合作的理解,在該领域展开积极的研究实践活动,持续提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刘蒙.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J].家长,2019(36):99.
[2]秦春艳.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