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瑞,苏英洁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实现中国梦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能与“五育并举”中的“美育”相结合,茶文化便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茶艺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茶艺表演,已非只是完成简单的程式化的动作,而忽略内在思想的传达。茶本身可以承载的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在泡好一杯茶的前提下,讲述一段故事,传递一种状态,带给观众美好的心灵的感知,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茶艺设计应向主题化、情景化发展,在掌握茶艺要领,充分发挥茶叶特性的基础上,将自己对生命的反思与理解通过演绎,确定茶艺主题,或回顾一段历史,或传达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的状态,结合旁白与背景视频的补充(旁白并非对每一步动作进行解释,而应结合对本款茶外形、汤色、滋味等基本特点的描述以及对茶师传递状态的说明),引导观众在轻松的时光里平复心情,并同样能够通过茶,有所思悟,有所动容。
品质特点:蒙顶黄芽产于四川省名山县,以明前独芽所制,加工经湿热闷黄,基本品质特征为汤色淡黄明亮,甜香明显,滋味醇爽回甘,叶底嫩黄明亮。
文化特性:蒙顶黄芽是中国黄茶类的代表,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蒙顶石花茶,其不愠不火,清甜醇厚,而韵致高长的特性,与儒家所谓温良恭俭的君子性相契合,不失一种高贵而典雅,中正平和的气度。
基于此,在蒙顶黄芽茶艺主题内容的选择上,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白泥赤印走风尘》——蒙顶黄芽历史主题茶艺
作品简介:本作品讲述了一寻茶人(以下简称男)前往雅安蒙顶山与仙茶亭女主人(简称女)相约品鉴黄芽,探寻蒙山贡茶渊源的故事。
【第一幕】
男:我一路寻茶来到四川,听说四川是茶文化传播的源起之地,我便是要来一探究竟。【女:温盖碗】
男:“仙 茶 亭”,就是这里了
【招呼】女:快请坐,等你好久了【落座】
女:这就是你一直问起的“蒙顶黄芽”【赏茶,温公杯、品杯】
男: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黄芽”啊,我总算见到了
【字幕:干茶:紧直显毫】
【投茶,摇香,闻香】女:黄茶是咱们四川的代表茶类,它在加工中经过独特的“湿热闷黄”的工序,闻起来呀,甜香带有花香,你试试。
男:哇,真的有一种像蜂蜜一样的甜味,好神奇
【冲泡】女:所谓“闷黄”,就是茶叶发生湿热氧化的过程,这一工序降低了茶中多酚类物质对人体的刺激性,同时提升了可溶性糖的含量,所以黄茶喝起来更加甘润鲜醇,温和不刺激。
【字幕:黄茶主要工序:杀青—闷黄—做形—干燥。品质特征:“黄叶黄汤”】
【字幕:汤色:淡黄明亮;滋味:鲜醇回甘;香气:甜香带花香,持久高长;叶底:嫩黄明亮,匀整鲜活】
【出汤,分茶,奉茶,品茶】女:你知道的,蒙山茶从唐代就开始,就是雅州的贡茶尤其是“蒙顶石花”茶,还是全国17个州郡的贡茶之首,叫做“蒙顶石花,(男女齐)号为第一”。
【字幕: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外形方寸),或散牙(芽),号为第一——唐《国史补》,公元825年】
女:当年,蒙山茶,正是从这里,跋山涉水,千里进贡。【回忆】
【第二幕】
【背景视频-马蹄声】男:听说唐代的蒙山茶,是做成饼状的,历史上还有“蒙饼”的称呼。
【字幕:眉州洪雅、丹棱、昌阖,亦做饼茶,法如蒙顶;眉州洪雅、昌阖、丹棱,其茶如蒙顶制饼茶法——五代 毛文赐《茶谱》】
女:没错,焙好的饼茶,用纸或者绢包裹,以白泥封口,加盖红色官印,再由官员千里护送,快马加鞭,直奔京师。
【官员骑马,上】【字幕: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女:大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况蒙山顾渚春,(男女齐:)白泥赤印走风尘”
【字幕:“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西山兰若试茶歌》】
【官员谢恩毕】【开宫门,唐代两宫人上,演绎唐代煎茶法】
【分茶,品茶】女:唐代煎茶,也十分讲究,饼茶在煎茶前先要在火上烤,经过炙烤后,茶香扑面而来,也更容易碾碎。
【字幕:“持以逼火,屡其翻正”——《茶经 五之煮》】【男看书】
女:碾茶,也要碾成极小的颗粒状,不能碾成片状、粉状或块状。
【字幕:“碧粉缥(青白色或淡青色)尘,非末也。”——《茶经 六之饮》】
女:上品茶末以淡黄色为佳,唐诗中多用曲尘,玉尘,黄金粉等表明。
【字幕:“曲尘”,也作“麴(qū)尘”。麴”为酒母,“麴尘”意指酒母上所生的菌,呈淡黄色。因这“淡黄色”,后麴尘又被引申为淡黄色的茶汤】
【字幕: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李群玉《龙山人惠石虞方及团茶》;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怀》;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元稹《茶》】
女:至于茶末什么时候下锅,就更是个技术活了。当时人们用敞口的容器煮水,正是通过观水中气泡的大小,来大致判断水温。水泡从“虾眼”到“蟹眼”再到“鱼眼”,水逐渐开始沸腾,唐人多以“鱼眼汤”,作为投掷茶末的最佳时机。
【字幕: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麴尘——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男:我知道,随着水的沸腾,茶汤表面会形成厚度以及形状各不相同的泡沫。唐人将这些“沫饽”称为“华”:视为茶之精华,推崇备至。【字幕:沫饽,汤之华也——《茶经 五之煮》】
【看书】而且,唐代宫廷饮茶,常用琉璃盏呢,盏体晶莹通透,更趁茶色。
【旁白】茶香在宫廷中弥漫,文明在时空中延续,“蒙顶石花”就这样,从四川千里入京,成为了皇室宫廷、文人墨客们最为珍视的茶品。
【动作定格,关宫门,唐代宫人下】
【第三幕】
【旁白】据考证,唐代的“蒙顶石花”茶的加工,实际伴有一定的湿热作用,与我们今天的黄茶,渊源匪浅。
【字幕:根据茶书记载,无论是茶叶蒸青后趁热捣碎,还是反复焙火,温火存放等,茶叶含水量很难控制,制茶过程实际上伴有一定程度的湿热作用,有意无意促进了茶叶色泽与内质的变化,即促进茶多酚非酶促氧化,叶绿素遭到破坏,导致色泽变黄或进一步变黑,同时滋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男:这么好的茶就应该与大家分享
女:不如我们把当年宫中的茶香,也一起传递给大家吧。【奉茶】
【旁白】时光荏苒,几千年过去了,蒙顶山每一个茶名背后,都是一段真实而生动的历史,都凝结着无数知名的不知名的茶人的殷切付出。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茶产区,这片土地曾饱经战火,而这里的茶却始终为王侯将相,文人墨客所偏爱。皇家宫廷,市井茶肆,雪域高原,都流动着她的身影。
【字幕“今宇内土贡实众……蒙山为上”,“数帛不能易一先春之蒙顶”;“古人论茶,首必蒙顶”,她是世人眼里的“蜀之最”、“为天下所称”、“供堂也未尝得其上者”】
【旁白】白居易与之“穷通行止常相伴”,刘禹锡为此愿作“眠云跂石人”,这其中,还有苏轼兄弟“煎茶旧乏出西蜀”的眷恋,有文彦博“旧谱最称蒙顶味”的向往,有陆游“谁解蒙山紫笋香”的傲骨……
道不尽的故事,还在继续,蒙山茶的技艺,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那些莫名涌动的感怀,连通着从古至今人们对这山、这茶的深情,都伴随着杯中甘甜的茶汤,一饮而下……
茶与山,人与事,都在这里,等待你的到来。【行礼,结束】
茶文化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如今,人们生活日新月异,饮茶方式层出不穷,而茶中承载的千年中华文明的底蕴同样应该结合与时俱进品饮方式,茶文化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但形式是多变的,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更应该以国际化的视角及语言,演绎中国茶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与底蕴。展示传统茶艺的同时,也是用时尚简洁的,更多人能够接受、掌握的品饮方式,探索出一条属于新一代年轻人们的茶体验途径,只有让更多的人选择饮茶,才能更好的传播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让中国茶文化,茶道真正走向国际舞台。
蒙顶黄芽情景茶艺是川茶文化与美育结合的缩影,也是将川茶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的实践。不仅弘扬了川茶文化,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加深大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以及认识,提高川茶知名度。同时,茶文化有益于人格塑造、道德情操,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幸福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亦能丰富校园文化滋养氛围,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