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丹
(华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现代汉语的动词词尾“了”是否是一个时态标记,学界尚存争议,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了”可以与不同的时间词共现,如(1)-(3)所示:
(1)张三昨天喝了一瓶酒。
(2)张三明天这个时候已经吃了饭。
(3)张三养了一只鱼。
(1)中的“昨天”表过去,(2)中的“明天”表将来,(3)中句子讲的是“现在”。如果“了”是一个时态标记,就很难解释这种现象。一个时态标记表示特定的时态义,只能与特定的时间副词连用,如英语中的过去时标记[-ed]只能与表过去的时间副词连用。
有学者主张“了”是一个相对过去时标记。[1]根据Klein的时态理论,[2]林若望(以下“林文”)从语义角度分析“了”的时态义,指出“了”有过去义,表述事件发生于一个参照时间之前。[3]如(1)中的“喝一瓶酒”发生于说话时间之前,(2)中的“吃饭”发生于“明天这个时候”之前,(3)中“养鱼”事件实现于说话时间之前。根据Comrie相对时态的定义,[4]相对过去时的参照时间可以是说话时间,也可以是语境决定的一个时间,林文因此将“了”的过去义分析为相对过去义,“了”表相对过去时。林文的分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从语义角度分析“了”的时态义会误测汉语有下列不合法的句子:
(4)*我明天这个时候就吃了一碗饭。(不合法)
(5)*我在北京住了两天就去上海。[5](不合法)
换言之,语义角度分析无法解释(4)-(5)中的句子为何不合法。(4)中的“吃一碗饭”发生在“明天这个时候”之前,参照时间是“明天这个时候”,不是说话时间。(5)中两个事件的时序是“在北京住两天”发生于“去上海”之前,“去上海”的时间是参照时间;两个句子完全符合林文里的相对过去时。显然,从语义的角度无法圆满地解释“了”的时态义,重要的是,这样的解释生成能力庞大,会误判不合法的句子合法。
问题二,林文分析“了”时态解读时主要采纳的是Klein的时态理论,[6]即时态是表述说话时间与声明时间之间的时序,但是Klein并未对相对时态作特别讨论,Klein特别提到,如何将相对时态纳入他的理论体系尚未可知。[7]或许是这一原因,林文在给“了”下结论为“相对过去时标记”时转为依据Comrie的理论。虽然Klein与Comrie都是时态理论,但两者的主张不同,林文并未对两个不同的时态理论之间的联系作任何讨论。可以说,林文分析之依据与结论之依据无关,这样势必让人质疑分析的意义及结论的可靠性。
可见,将“了”视为相对过去时标记欠缺一定的理论及经验支持。本文从句法角度出发,在生成语法的最简方案框架下分析“了”的时态义,解释“了”如何与不同的时间词共现。[8]本文认为,“了”主体仍是一个完整体标记,这个完整体标记携带时态特征,该时态特征的允准生成“了”的各种时态解读,决定“了”与不同的时间词共现。
生成语法是关于人类大脑中语言机能运算生成人类语言(母语)的理论,该理论之追求是达到一种张力,兼顾描写的充分性与解释的充分性——不仅适用于所有人类语言现象的描写,而且能充分提供任何一种语言(表达式)是此而非彼的解释,即只能生成合法的语言(表达式),摒弃任何不合法的运算。由此可见,对比语义角度,生成语法在分析“了”的时态义上更具优势:既能解释“了”与不同时间词共现的现象,又有极强的制约性,避免任何不合法的生成。
生成语法主张,语言机能内含一套普遍语法,这套普遍语法的运算生成表达式。表达式的合法性取决于运算中句法实体所携带的特征是否在语音与语义界面获得充分解读。特征获得充分解读,句法推导会聚,生成合法的表达式;特征未获得充分解读,句法推导失败。运算过程中句法实体携带的无解特征获得允准是特征获得充分解读的关键。在本研究中,“了”具有与时态有关的无解特征,必须在运算过程中获得允准,允准的方式是获得相应的赋值,该特征可获得时态相对值或绝对值。当该无解特征无法获得赋值,句法推导在界面无法获得充分解读,推导失败,故无不合法的句子生成。
文章的讨论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前人建立的时体理论及运算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区分相对时态与绝对时态;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的时态义,指出“了”的过去时是其完整体语义所附带的一个时态义,不具词汇内在规定性,最终值由句法运算决定;第三部分运用时态运算机制阐释“了”的时态义生成过程,并解释“了”的句法分布;第四部分总结本研究。
Klein的时体体系是近年来学界分析时体普遍采纳的理论。[9]时体都是表示时序的概念,时体解读的关键是声明时间AT(Assertion Time)。[10]声明时间指说话人陈述的事件所指向的时间(段)。时态是关于说话时间UT (Utterance Time)与声明时间的时序,体态(视点体)是关于声明时间与事件时间ET(Event Time)之间的时序。当声明时间重合,该句获得现在时;当声明时间位于说话时间之前,该句获得过去时。体态是呈现事件的方式,以完整视角还是部分视角呈现。当声明时间包括或等于事件时间之时,事件以完整视角呈现,获得完整体解读;当事件时间包括声明时间或与声明时间重叠,事件以部分视角呈现,获得非完整体解读。以Klein的时体理论为基础,Demirdache & Uribe-etxebarria提出一个时体同形结构,解释时体解读的生成过程。[11]句法上,时态中心语T和体态中心语Asp都是二位谓词,有自己的论元结构。T的外论元是说话时间(参照时间),内论元是声明时间;Asp的外论元是声明时间,内论元是事件时间。T/Asp有内在时空义,时体解读是时空义在两个时间论元时间建立时序的结果。
结合汉语无时态语法标记及汉语语境在时态信息表述上的作用,郑学丹提出汉语的时态由CP表述的观点,并以Demirdache & Uribeetxebarria的时体同形结构为基础,提出图1中的时体运算机制以刻画汉语时体解读的生成过程:[12]
图1 汉语时体运算机制
所有简单句皆视为隐形主句“我说……”的子句。图1是现在/过去时与完整/未完整体的运算机制。参照时间RT是一个PRO,先行词是隐形主句说话事件的时间。时间论元统一位于功能投射的标志语位置,CP-AspP层级表述时态,AspP-vP表述体态。C/Asp有时空义AFTER/WITHIN,在两个时间论元之间建立时序。当Asp无时空义时,句法获得默认值完整体。特征获得允准的方式是该特征在结构上位于相应的时空义之下,并被相应的时空义赋值,获得允准的特征在语音语义界面获得充分解读,生成合法的表达式。例如,“张三在学英语”。假设“学英语”有一个时态特征[present]和体特征[imperfective],这个特征与“学英语”一起位于VP位置,居表时体中心语C/Asp之下。Asp时空义为WITHIN,将该句的声明时间“现在”位于“学英语”事件时间之内,体态特征[imperfective]位于Asp之下,被该时空义允准,句子获得未完整体;同时,C时空义是WITHIN,将作为参照时间的说话时间与声明时间“现在”重合,时态特征[present]位于C之下,被C的时空义允准,句子获得现在时解读。特征皆获得允准,在两个界面上获得充分解读,运算结果句子合法。
图1中的时体运算机制符合汉语时体特点,在句法上阐释了汉语时态如何经由体态及语境表述。我们的分析将采纳图1中的时体运算机制。为方便讨论,我们将特征获得允准的方式处理为该特征由C/Asp的时空义成份统制,并由相应时空义赋值,这也符合图1中特征在结构上位于时空义之下的允准要求。
Klein认为无必要设立相对时态,[13]但在后来的研究中他明确表示相对时态是存在且必要的,虽然如何将相对时态纳入他的时态体系尚未可知。[14]出于本文分析的需要及对Klein时态理论的补充,[15]我们在此提出相对时态的定义,区分绝对与相对时态。Klein的理论是关于绝对时态的理论,时态是说话时间与声明时间之间的时序关系,其中说话时间是参照时间。在参照时间这一方面,Klein与Comrie在绝对时态上的认识是一致的。[16]因此,我们先确定获得绝对时态条件之一是参照时间必须是说话时间。其次,时体解读皆涉及声明时间,因此声明时间是时体解读的关键,在句子无显性时间词的情况下,声明时间的具体值是由声明时间与事件时间之间的关系确定的。例如,“张三吃了一碗饭”。该句的声明时间是事件时间,即“吃一碗饭”所需要的时间,这个时间在说话时间之前。声明时间等于事件时间,事件时间又位于说话时间之前,因此,句子获得过去时。在Klein的体系中,声明时间与事件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包括,等于或重叠关系,我们将这种关系视为声明时间有事件时间的值。据此,我们确定获得绝对时态的第二个条件,声明时间有事件时间的值。综上所述,我们将绝对时态定义如下:
(I)相/绝对时态定义
如果声明时间与事件时间有包括,等于或重叠关系,则声明时间有事件时间值。绝对时态是参照时间是说话时间,且声明时间有事件时间值;相对时态是参照时间不是说话时间,或声明时间无事件时间值。
在以下的分析讨论中,我们将运用这一节里的时态理论及运算机制解释“了”的时态义及生成过程。
“了”的过去义是其作为完整体标记的一个附带时态义。学界普遍认同“了”的完整体义是表示“实现”。[17]这个语义本身就带有过去义,因为当说话人陈述一件已经实现的事件时,该事件已经在说话时间发生或结束。例如,“张三吃了一个苹果”,说话人在陈述这件事情时,“吃一个苹果”事件已经结束。即使表示在将来实现的事件,也有一个过去义,只不过这个过去义是相对将来的某一个时间而言的。例如,“我明天下了课给你打电话”,“下课”事件在“打电话”事件之前实现,相对后者,“下课”则是过去事件。不仅是汉语表现出实现义与过去义相连,这种语义相连在英语里也同样存在。[18]当表述一件已经实现的事件时,英语必然涉及含有过去义的表达,或者用过去时,或者用完成体。因此,作为一个完整体标记,“了”的体义里自带过去时信息。
“了”体义里的这个过去时不具有确定的相/ 绝对值,不具有词汇内在规定性。“了”的过去时义与英语里的过去时标记“-ed”不同,“-ed”的过去时有词汇内在规定性,即在词库里就已经确定其绝对值,只能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表述声明时间位于说话时间之前,这就是为什么“-ed”只能与表过去的时间词共现,不能与表现在及将来的时间词相容。“了”与英语里的相对过去时的结构也不同。英语的相对过去时结构“had done”不能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因为该结构的相对时态值在词库中也已经确定,具有词汇内在规定性,只能以语境决定的一个时间为参照时间。“了”不同,既能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表现出绝对过去时的特征,也能以语境决定的一个时间为参照时间,表现出相对过去时的特征。将(1)-(3)中的例句复述如下:
(6)张三昨天喝了一瓶酒。
(7)张三明天这个时候已经吃了饭。
(8)张三养了一只鱼。
(6)中的参照时间是说话时间,声明时间是“昨天”,声明时间包括或等于“喝一瓶酒”事件时间,声明时间有事件时间值,符合(I)的绝对时态的定义,“了”的过去义获得绝对值;(7)中的“吃饭”在“明天这个时候”之前实现,参照时间是“明天这个时候”,参照时间不是说话时间,符合(I)中相对时态定义,“了”获得相对过去时;(8)中的“养鱼”事件在说话之时已经开始或实现,但该事件仍在继续,没有结束。在“养鱼”事件开始与未开始之前有一个分界点,这个分界点表示“养鱼”事件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结束,同时“养鱼”事件开始。[19]声明时间指的即是准备工作开始至结束(分界点)的时间,即用于使“养鱼”事件开始的时间。声明时间位于说话时间之前,声明时间与事件时间无包括,等于或重叠关系,声明时间无事件时间值,符合(I)中的相对时态定义,因此,“了”的过去义获得相对值,即(8)中的句子相当于英语中的现在完成体,在过去发生,结果持续到现在。(6)-(8)中的各例句表示“了”既有绝对时又有相对时特征。因此,“了”的过去时不具有确定值,没有词汇内在规定性,只是“了”作为完整体的一个附带时态义。
综上所述,“了”的过去时义无词汇内在规定性,具体时态值在句法层面获得。我们将“了”的过去时义刻画为[χ,past],在词库中是一个无解过去时特征,需要在句法运算过程中由相应的时态义允准,“了”的无解时态特征获得允准的过程即是时态义生成过程。在下一节的讨论中,该特征允准的方式是被时体中心语C/Asp的时空义AFTER成份统制,并于AFTER在两个时间论元之间建立时序之时获赋值。
根据图1的时体运算机制,“了”的时态义生成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了”的时态允准机制
因过去义主要与时态中心语C相关,图2只关注表过去的时空义AFTER。其他的时空义在必要时会特别提到。图2中,“了”携带无解特征[χ,past],作为谓词附着词被选入句法,位于VP之内。C的时空义AFTER被选入句法,在结构上成份统制“了”。C的外论元是参照时间,内论元是声明时间。C的时空义AFTER在两个论元之间建立时序,将参照时间置于声明时间之后。如果参照时间是说话时间,声明时间有事件时间的值,[χ,past]获赋绝对值[A,past],“了”获得绝对过去时解读;如果参照时间不是说话时间,或声明时间不具有事件时间的值,则[χ,past]获相对值[R,past],“了”获得相对过去时解读。
图2中的时态运算机制可以解释“了”与不同时间词共现的现象。先看过去时间。将句子(6)复述为(9):
(9)张三昨天喝了一瓶酒。
(9)中参照时间为说话时间,声明时间为“昨天”,C的AFTER时空义将说话时间置于“昨天”之后。声明时间包括或等于“喝一瓶酒”的事件时间,声明时间具有事件时间值。C建立的时序中两个时间论元符合(I)中的绝对值条件,无解特征[χ,past]获赋绝对值[A,past],在语义界面获得充分读解,“了”获得绝对过去时解读,表达式合法。
接下来请看将来时间,将句子(7)复述为(10):
(10)张三明天这个时候已经吃了饭。
(10)中的参照时间是说话时间,声明时间是“明天这个时候”。C被选入的时空义是BEFORE,该时空义将说话时间置于“明天这个时候”之前,句子获得将来时。“了”的无解特征[χ,past]由“已经”的时态义赋值,因为“已经”是该句合法的关键。请看(11):
(11)*明天这个时候张三吃了饭。(不合法)
(11)中没有“已经”,句子不合法。我们认为,(10)中的“已经”有时态义AFTER,附加于体中心语Asp之上。AFTER将声明时间“明天这个时候”置于事件时间之后,即“明天这个时候”位于“吃饭”事件时间之后。“了”位于VP之内,由“已经”时空义AFTER成份统制。AFTER建立的时序涉及的两个时间论元没有说话时间,即参照时间不是说话时间,符合(I)中的相对值,无解特征[χ,past]获赋值为[R,past],在语义层面获得充分读解,“了”获得相对过去时解读,表达式合法。
再看现在时间,将句子(8)复述为(12):
(12)张三养了一只鱼。
(12)中C的参照时间是说话时间,声明时间是“养鱼”事件开始之前用于实现“养鱼”事件的时间。C的时空义是AFTER,将说话时间置于声明时间之后。声明时间位于“养鱼”事件实现之前,声明时间没有事件时间的值,符合(I)中的相对值,无解特征[χ,past]获赋值为[R,past],在语义层面获得充分读解,“了”获得相对过去时解读,表达式合法。
最后,我们解答(4)-(5)中的句子为何不合法。将句子(4)复述如下:
(13)*明天这个时候我就吃了一碗饭。(不合法)
(13)不合法是因为“了”的无解特征[χ,past]无法获赋值,在语义层面无法获得充分读解,致使句法推导失败。(13)中的C时空义为BEFORE,参照时间是说话时间,声明时间是“明天这个时候”,C将说话时间置于声明时间之前,该句获得将来时。“明天这个时候”也是“吃一碗饭”的事件时间,声明时间具有事件时间值。位于VP之内“了”的无解特征[χ,past]要求时空义AFTER允准,但运算过程中只有C的时空义BEFORE,无解特征[χ,past]无法获得允准,在语义层面无法获得充分读解,句法推导失败,(13)不合法。
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5)中的句子,复述为(14)。(14)的正确说法应该是(15),表示说话人将来的计划或者意愿,如(16)-(17)所示:
(14) *我明天在北京住了两天就去上海。(不合法)
(15)我在北京住两天就去上海。
(16)我打算在北京住两天就去上海。
(17)我计划在北京住两天就去上海。
可见,(14)中C的参照时间是说话时间,C的时空义是BEFORE,将说话时间置于声明时间之前,该句的时态为将来时。“在北京住了两天”意思是“在北京住两天后”,即“两天后”就是“去上海”的事件时间,也是该句陈述所指向的时间,声明时间。因此,结构上“在北京住了两天”是声明时间,也是事件时间,声明时间具有事件时间的值。“了”的无解特征[χ,past]要求时空义AFTER允准,但运算过程中只有C的时空义BEFORE,无解特征[χ,past]无法获得允准,在语义层面无法获得充分读解,句法推导失败,故(14)不合法。
显然,图2中“了”的时态运算机制可以统一解释“了”的句法分布。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分析不会误判(13)-(14)这样的句子合法。
经研究发现,“了”主体仍是完整体标记,过去义只是完整体语义附带的一个时态义。该过去义不具有词汇内在规定的绝/相对值,在词库中体现为无解时态无解特征[χ,past],需要在句法过程中获得允准。允准的方式是结构上表过去的时空义AFTER成份统制该特征,由时空义在两个时间论元之间建立的时序允准。如果时序所涉及的论元符合绝对值的要求,[χ,past]则获得赋值[A,past],“了”获绝对值;如果两个时间论元符合相对值的要求,[χ,past]则获得赋值[R,past],“了”获相对值。该机制可以很好地阐释“了”的时态义生成过程,同时解释“了”与不同时间词共现的现象。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了”的时态义与其他句式相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