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探究

2021-09-09 02:55郑小苗林一帆黄雅静黄建景李泳红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疫情

郑小苗 林一帆 黄雅静 黄建景 李泳红 陈 怡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一、研究背景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近年来备受关注。据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874万人,较上一年增加40万人,规模和增幅都达到近年来的最大值[1]。在此背景下,新冠疫情所导致的就业岗位大幅减少等客观因素及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等主观因素使得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

二、研究设计

为了更好地梳理高校毕业生在疫情下的就业困境,本研究对受访者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并将访谈获取的信息导入Nvivo11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实现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归纳与整理,并上升到理论,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奠定理论基础。具体研究设计如下。

(一)扎根理论可行性分析

质性研究方法强调情境性,重视研究现象中人、事、物的互动,是一种以自然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整体研究的方法[3]。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在高校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政府政策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寻找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必须在这个情境中进行探析,如果离开就业所处的特殊情境来讨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缺乏实际意义的,同时也很难达到研究效果。现有的大部分就业研究都是通过实证量化的研究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但每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境都有所差异,直接设计无差异的结构化问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大样本量化研究未必有效[4]。因此,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法来深入接触高校毕业生,可以详细了解不同的具体情境下他们的就业遭遇和心路历程;再借助扎根理论,实现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并上升到理论。

(二)概念界定

大学生就业:本文将大学生就业限定在大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不包括未来职业生涯的转换与发展。

(三)抽样说明

质的研究中通常采用目的性抽样。目的性抽样是通过精心选择具体的人物、情景或事件来获取信息的一种抽样方法[5],据目的性抽样的原则与条件,拟研究49名2020届广州大学城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求职经历,并邀请4位广州大学城高校辅导员和4位就业中心的老师以及3位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参与访谈,受访者信息拟见表1。

表1 广州大学城高校本科毕业生受访者信息

(四)访谈提纲设计

为探究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与外部因素,本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参考疫情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疫情设计出访谈提纲,以探究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与疫情前的差异所在,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其中,针对高校本科毕业生,访谈问题重点集中在其自身的就业规划、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优势与个体感知等维度受疫情影响的情况;高校教师及相关行政人员的访谈重点则主要集中在疫情期间高校就业资源支持的力度;用人单位方面的访谈侧重点在于探究其处在疫情压力下对大学生就业可能性的社会影响,探讨了疫情下企业的绩效、运营方式等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困难度的具体影响。同时,调研员基于自身捕捉到的关键点与疑惑点进行引导或追问,直至无法在访谈中发现新的节点后,停止访谈。

三、研究结果

在研究设计的引导下,本研究对49名高校毕业生、4位广州大学城高校辅导员和4位就业中心的老师以及3位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进行访谈,访谈录音时长达2900多分钟,由案例、访谈和录音转化整理成文本的资料共21万字。本团队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编码过程及结果如下。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是对原始访谈资料逐字逐句进行编码、标签、登录,以从原始资料中产生初始概念、发现概念范畴。为了减少研究者个人的偏见、定见或影响,尽量使用受访者的原话作为标签以从中发掘初始概念。这样一共得到952条原始语句及相应的初始概念。因初始概念的数量非常庞杂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而范畴是对概念的重新分类组合,我们进一步对获得的初始概念进行范畴化。进行范畴化时,剔除重复频次极少的初始概念(频次少于2次),仅仅选择重复频次在3次以上的初始概念。此外,还剔除了个别前后矛盾的初始概念。表2为得到的初始概念和若干范畴。为了节省篇幅,对每个范畴我们节选2—3条原始资料语句及相应的初始概念。

表2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范畴 原始语句(初始概念)参与就业帮扶项目意愿我其实之前是想要参加那种就是下乡支教的那种活动的……但是现实就是家里人不允许(家人影响)如果去支教或什么的话,感觉养不活自己(自我忧虑)其实我以前挺想参军,但是由于一个是身高不够,然后另一个就是我近视比较严重(项目硬性要求限制)高校就业帮扶希望说学校在这块的引导,以及信息整理这块能够更早、更全面一点,这样对大四的会更有帮助(信息提供局限)可以给一些毕业生一些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不到位)因为我当时开那些会的时候,……然后我觉得对我来说真帮助不大。可能开的太晚了一点,然后太理论化了(时效性差)学校的就业指导都是大班形式,很难根据专业去具体指导(过于宽泛,帮助程度低)宣传如果能做得更好就更好了,……宣传也不够,有的话那可能也不够细化、不够具体吧(宣传不到位)校企合作情况 我们比较少,一般是我们校友的企业过来找人,其他的校企合作没有(校企合作资源少)我们有一些同学也就直接被我们学院推荐到一些企业去上班(校企合作促就业)高校就业指导就业观念收入是我比较看重的一个点。疫情之后呢,我可能会稍微考虑一下工作稳定的问题(重视工作收入待遇及稳定性)你自己的归属感也好,情感认同度也好,你对那个地方是否有感情,你是否能呆得下去,是否心甘情愿地说在这个地方拼搏就是十几二十年,寻找你自己人生这样子(就业环境认同)创业意愿专业创业的难度又会更加大一些,我从来都没有这个想法,疫情后就更加不想了,只想赶紧找碗饭吃,就安定下来就好了(创业难度大且缺乏稳定性)我的专业性质是偏学术性的……其实跟创业可能相距比较远(专业跟创业内容不匹配)就业规划可能之前我会更加偏向于去做金融服务行业的……我可能比较适合考公,合适去处理一些社区之类的问题(疫情改变原有就业规划)就是年底的时候我自己当时还打算去跑春招的……然后拖延了之后我就没再去再找其他的招聘的工作(疫情影响就业选择)求职过程 疫情的影响下只是让找工作变慢了,很多考试都延期了(疫情影响就业资格)加上疫情,岗位少了,然后就去应聘的人又变多了,就业竞争就更加大(疫情增加受聘难度)就业心理19年过完了之后到2020年,我是没有再去参加任何招聘的,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觉得我再去跑招聘的话上的几率不大,而且已经完全没有这个状态了(疫情影响求职激情)因为那时候好像还没有怎么签合同,然后就有点担心要重新找一份新的工作这样(疫情加剧就业焦虑)就业优势面试也是有一部分的运气成分的,要是刚好群面抽到的问题或者刚好问到的问题是自己擅长的领域,这也能形成自己的优势(运气加成)我觉得现在招聘单位好像越来越看重的就是你出身的院校到底属不属于重点的师范院校啊,其他的话就是要看你个人的硬实力(外部资源加成、个人综合能力)个体就业感知 我就发现说就是我这个专业可能可以选择的岗位比较少,但是竞争又特别大(就业前景感知)然后大一上大学之后也是受师兄师姐们的影响吧,也是更加坚定了要考公务员的岗位(他人就业感知)就业歧视就业歧视也还是存在的,比如有些岗位男性吃香(性别歧视)因为实习经验不被应聘单位考虑,因为我的实习经验太少了(工作经验歧视)就算是同一个岗位的同一个职位,但是因为你们学校不一样,然后也会给不同的薪资(毕业学校歧视)线上招聘形式你不用到公司去面试,可以面很多家公司,不用跑来跑去,第二个就是不用打印那些简历(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是没办法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办公氛围和工作环境,对公司的了解可能会缺失一点(对求职单位的了解少)坏的地方,……而且的话能跟人线上沟通,跟在线下面对面还是不一样的(企事业招新难度大)劳动力市场现状疫情给现在很多行业都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老师也不例外,未来教师行业的发展可能会更加在意线上(就业的新方向)疫情影响下,教师的岗位扩招了,但是随之而来的竞争更激烈了……疫情使得许多求职者走向教师行业(稳定型职业竞争加大)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关联式登录)的任务是发现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发展主范畴及其副范畴。本研究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对其进行归类,共归纳出4个主范畴。各主范畴及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分析选择出最“核心类属”的系统化过程,与其他类属相比它更具有统领性,能够将大部分的研究结果包括在内,形成较为宽泛的理论范畴。本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水平”“政府政策支持力度”“高校就业促进措施实效”“用人单位需求程度”这四大核心类属有统领作用,可以很好地概括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因此是这一系列副范畴所产生的主要原因,如表4所示。

表4 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

综上,本团队基于扎根理论,对访谈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概念提炼和模型建构后,发现新冠疫情主要从毕业生自身、用人单位、国家支持性政策、高校就业指导这四大方面对毕业生就业状况施加影响。其中,求职者自身因素是其就业的内在影响因素,用人单位需求水平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外在影响因素,政府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保障,高校资源因素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新冠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会受这四方主体的联动影响,共有四条具体的联动影响路径。

四、讨论

本部分将围绕四方主体详细展开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并将四方主体联系起来,挖掘出联动影响路径,为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奠定基础。

(一)求职者自身因素是其就业的内在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在疫情的酝酿下,毕业生的就业规划、观念、心理、感知等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部分皆与疫情带来的影响相挂钩,如疫情前就业的“第二选择”也逐步上升到“最佳选择”,其就业情况也随之改变。

1.就业规划

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规划的路径有二。第一,提高毕业生的忧患意识以使其尽快确定就业。疫情所致的经济低沉和招聘受限既减少了就业机会也增大了就业竞争,刺激了部分毕业生抓紧就业机会实现就业(见表5访谈036)。第二,使其就业意向在不同程度及方向上产生变化。毕业生及其家人对经济形势的悲观预期推动其择业较疫情前更重稳定性。强烈的忧患意识也使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开始为避免在疫情带来的裁员浪潮中失业做准备。总体而言,疫情增强了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也使其就业选择更为保守。

2.就业观念

通过访谈,本研究获悉,毕业生在疫情前注重就业观念的四大部分——环境诉求、自我实现、社交追求、经济基础保障。毕业生普遍希望其工作地点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工作地的情感价值也是其重要环境诉求(见表5访谈027)。社交追求指毕业生对工作获得他人认同、和谐人际关系与组织氛围的要求,更有78%的受访者表示重视工作的成长发展空间。道德操守、个人价值、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也是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随之改变。一方面,毕业生会因为经济低迷而更重视工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毕业生也会降低如薪酬等方面的就业经济要求。此外,创业本身的风险等级和回馈周期使得毕业生总体上缺乏创业积极性,疫情更加剧了其对创业的消极态度。疫情影响的双面性也让我们意识到,疫情通过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毕业生的自愿性失业难题。

3.就业心理

疫情下毕业生不容乐观的心理状态影响了其就业成功率。疫情使待业毕业生的就业焦虑不断加强(见表5访谈012),签约、考编延迟、局势不明朗等都是其焦虑诱因。疫情间出行受限、求职受拒及居家学习自制力差等消磨了毕业生的求职激情,使其失去了一定的就业机会(见表5访谈045、026)。也有毕业生表示,疫情对办公方式及攻坚能力的要求都增强了其忧患意识及提升自我以应对挑战的动力。

4.就业优势

高校毕业生的自身能力就业优势和外部资源就业优势是其就业的核心且稳定因素,其中包括个体综合能力强、求职素养高、外部资源加成和运气加成等四方面。个体综合能力强包括学业优势、表达能力、有赛事经历、综合能力强这四项求职必备硬实力,心态平稳和把握机会也是两个显著能力。有丰富实习经验、出色应试能力和较深的行业了解程度的高求职素养的高校毕业生更易获用人单位青睐。

受疫情影响,学校教育优势、学校名气等外部资源这一应聘门槛随之提高(见表5访谈H010、H030),云面试、云招聘的形式也提高了对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部分音乐专业毕业生表示,线上面试难以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传达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其就业优势也因疫情有所下降。

表5 部分访谈内容

5.个体感知

高校毕业生的个体感知包括对他人和就业前景的感知。受疫情造成的心理变化及就业交流空间的局限影响,毕业生获取信息、感知他人就业情况的渠道较少,更容易受到居家环境的观念影响。当一个群体的人大部分都偏向于稳定的工作时,处于这个环境中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便也容易倾向于此。有受访者表示,疫情期间,自己的就业选择会更多听取家人的建议,选择公务员等稳定、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工作。

(二)用人单位需求水平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外在影响因素

疫情通过影响用人单位的绩效及其运营方式而对其招新需求施加影响进而作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1.绩效影响招新需求

疫情对不同类型用人单位招新需求的影响不同。第三产业的绩效因疫情严重下滑,省域停运停工和交通管制也使复工陷入困境,这导致其招新需求减少、用人标准提高:一方面,用人单位更看重学业和经验资本(见表6访谈H010);另一方面,跨界招聘兴起,兼有专业基础和互联网背景的人才缺口大。激烈的就业竞争对毕业生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疫情下毕业生的求职素质高低最终会影响其就业状态。

表6 访谈引用内容

相比之下,在疫情期间,线上服务行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它满足了因疫情而出行受限的人们对日用消费品的需求,也通过提供线上医疗平台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还充分发挥了在线教育的用途,满足了各级院校的教育需求。由此可知,疫情也使得部分行业扩大发展了市场,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为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2.运营方式影响招新需求

疫情对线下运营的冲击使不少用人单位调整了包括招聘方式及生产经营活动在内的运营方式。疫情期间广泛采用的线上招聘给单位带来了更高的用人风险,因而招新态度保守的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无形升高。疫情下出现的“共享员工”制度也一定程度地减少了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招新需求。但疫情期间线上运营模块的开辟也刺激了技术、销售、运营等岗位对线上运营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岗的需求也因线上招聘上升。办公方式的变革也使其为满足线下聚集性培训需要而增加了对培训人才的需求。

(三)政府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保障

疫情期间我国政府从就业的供需双方出发出台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护航,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1.就业促进项目

就业促进项目在本研究中,特指政府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推出的意在开拓其就业路径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在疫情期间根据疫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的项目,主要包括促进基层就业、鼓励创新创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高校生参军入伍等四方面,具体见表7。

表7 政府就业促进项目一览

就业帮扶政策在本课题组的调研中特指政府为缓解疫情期间就业难而推出的非常态时期的就业政策。岗位扩招政策在已拓宽的就业路径的基础上直接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在疫情期间继续增强其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补贴政策主要受众为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高校毕业生,在短期内缓解其经济压力,疫情期间所增加的补贴对于许多有需要的毕业生来说更如雪中送炭,但此举实非长久之策。开展大规模线上招聘活动这一政策实行次数多,有利于规避线下招聘的疫情风险,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信息源。加强就业指导政策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心理疏导服务有利于毕业生调整毕业生疫情期间的就业状态,提高就业成功率。疫情期间其它的就业帮扶政策也从减少就业手续成本等方面缓解了就业难(具体见表8)。

表8 疫情期间广东省就业帮扶政策一览

据调研,近50%的毕业生认为在众多就业帮扶政策中企事业单位的扩招政策对自己就业最有帮助。

图1 政府就业促进政策帮助程度

部分毕业生认为疫情时期政府就业帮扶政策帮助不大的原因有三:一是部分就业补贴的门槛如地域限制等使部分毕业生无法享有政策补贴,其补贴的受惠面较窄。二是部分毕业生与就业帮扶相关信息接触少,或难以确定部分就业帮扶信息的权威性;这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就业帮扶政策在宣传中的不足。三是部分就业帮扶政策的连续性较差。

(四)高校资源因素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疫情主要对高校的就业指导以及高校就业帮扶这两个方面产生了影响。

1.高校就业指导

本研究所提及的就业指导特指高校针对疫情而进行调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经编码,本研究中高校的就业指导分成就业技能指导、就业实践指导以及就业信息传递三个层面。

疫情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高校就业指导的主动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的就业指导有帮助,但多数学生指出其不足,如就业指导讲座缺乏实效性、系统性和多样性(见表9访谈030、034)。此外,高校就业指导还存在着不够及时、重视程度低、心理辅导缺失等问题。疫情这种特殊情况的出现,无疑对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造成了重大挑战,导致不少学生开始质疑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

2.高校就业帮扶措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采用延续性护理一方面能够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老年糖尿病患者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习惯。延续性护理措施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为应对疫情对就业的冲击,高校从提供求职渠道、就业能力培养、就业物质支持及就业信息共享等四方面提供了就业帮扶,这些就业帮扶措施存在一定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在就业信息共享方面,高校就业帮扶措施提供的就业信息是有限的,不能很好地缓解疫情期间的消息相对闭塞进而造成的就业难问题,其缺乏针对性的措施更是不能有效地帮助高校毕业生适应疫情期间的特殊应聘方式,因而部分毕业生认为收益不大。高校的就业帮扶开展太迟和招聘信息供给片面等问题也使得毕业生在疫情期间缺乏更多选择的空间,帮扶措施效果欠佳(见表9访谈017)。部分高校提供的求职渠道仅流于形式(见表9访谈027),没有在疫情期间真正发挥作用缓解就业难。在就业物质支持方面,贫困生的补助以及疫情期间给毕业生的补助金为就业物质支持方面的主要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疫情期间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的焦虑状态,给予了毕业生更多的就业选择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就业物质支持的宣传力度并不够,部分毕业生表示并不了解相关内容。

表9 访谈引用内容

(五)新冠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四方联动”影响路径

将政府、高校毕业生、高校及用人单位四个主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关系联动起来,发现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联动影响主要围绕图2中的四个路径展开。

图2 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联动影响路径

具体四条路径如下:

路径一:疫情—单位需求—高校指导—个人—就业情况

疫情期间经济下行的压力与大部分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为此高校主体通过举办云招聘会、提供心理辅助、发放就业补助等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便利以及就业机会,最终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路径二:疫情—单位—政府—单位—个体—就业情况

用人需求的减少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政府一方面通过金融贷款、税收减免、下调贷款利率等政策及措施,促进企业的复工复产以应对用人需求变化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政府也号召具备条件的企业充分释放就业资源,为稳就业大局做贡献。如促进企业将招收高校毕业生作为补充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在此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增加,岗位需求的变化也让部分毕业生改变了就业选择,扩展自己的择业范围。

路径三:疫情—政策—高校指导—个人—就业情况

政府从增加就业机会、拓展升学渠道和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基本政策保障。受政府政策的指导,高校亦从就业指导、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强就业促进措施跟进,通过改变毕业生就业心态、求职能力和信息获取等影响其就业情况。这一联动路径给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启发。

路径四:疫情—政府—个人—就业情况

疫情促使政府积极从供给端出台岗位扩招政策和从需求端出发延长毕业生身份,实行研究生扩招以回应毕业生就业诉求,促进其状态调整并改善就业情况。多途径发布招聘信息、促进信息双向流通,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改善其就业情况。这体现出“疫情→政府→高校毕业生个人→就业情况”这一疫情对就业的间接联动影响路径。

五、建议

针对上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本研究提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四方联动建议,具体如下:

图3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四方联动建议

(一)关注各方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各方需求

关注单位需求,优化就业指导。学校对用人单位用人需求掌握的及时性、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了解各行业的需求情况,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资源并科学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动向,动态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同时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应围绕区域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同当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相关,若培养的专业人才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则利于供需双方达到平衡。

关注学生需求,提供对应帮扶。疫情下学校向困难毕业生发放补助有利于缓解其经济困难,而学生在就业心理指导、政策解读等方面的需求也值得高校关注,面向毕业生发放毕业生问卷则不失为了解就业需求的办法。此外高校也可邀请往届优秀就业学生、富有经验的HR或是有所建树的在职工作人员入校进行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向学生科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方向,做出恰当的就业选择。

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校友资源。校企合作是学校连接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有效方式,利于搭建企业和学生间的桥梁。这既有利于企业挑选知根知底的员工,也有利于提前明晰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因此开发校友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良策。

(二)帮助困难企业,扩大岗位需求

发挥企事业单位的担当精神,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疫情下企事业单位应适当扩招以缓解疫情下的就业难题;但也需关注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力作用,疫情导致的小微企业大规模破产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缓解毕业生就业难还需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如给予小微企业社保等缴费减免、税收减免及贷款优惠等,以助其渡过难关。

向部分企业发放工资补助。部分大型企业受疫情影响而大量裁员,大批人员的失业意味着毕业生较以往面临着更大的就业竞争。因此,政府可为员工数量庞大而受特殊灾难影响较严重的企业发放工资补助,这既能缓解此类企业的资金困难,助其尽快渡过难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失业率,为毕业生赢得更多就业机会。

(三)完善应急措施:事前有准备,事中能应对,事后勤反思

事前:做好就业应急措施准备。疫情下较为系统完备的政府政策出台较晚影响了高校就业促进措施的设计,这种联动影响说明尽早预备就业促进措施的必要性。这也说明毕业生平时需积极接受高校的就业相关调查以便高校获取具体数据后有针对性地发布就业促进措施,并将情况反馈给政府,推导实现“从上至下”及“从下至上”的治理。此外不同主体之间也需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高校可自主推出有针对性的积极就业促进措施;毕业生也可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状态,提升自身就业素质;政府在缺少毕业生就业难具体数据的情况下可参考过往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解决措施探索应对方案。

事中:政府发动,高校衔接,个人助力。政府政策与高校毕业生之间需要高校发挥中介作用。疫情下政府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业渠道、一定的就业补贴和生活保障。但访谈显示毕业生对政府就业支持力度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对自己用处不大。这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措施中积极融合政府政策,扩大其宣传度及影响力。同时毕业生应积极关注有关就业促进措施以最大效率地利用政府政策和高校提供的资源帮助自己就业。

事后:总结与反思。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加剧更多是由于不同主体的联动应对措施反应速度不及导致的。要缓解疫情的不良影响,不同主体需要联动,也需要多管齐下。

(四)加强各方面保障,并做好相关宣传

完善基层就业项目建设,加大经济保障力度。首先,提高参与基层项目毕业生的补助标准。这不仅需改善衣食住行等基础物质生活条件,还需注重对参与者的情感关怀。其次,提高基层就业者转业的福利;考虑到参与基层项目的毕业生也面临较大的赡养压力,相关部门可适当给予其家属一定的补贴。最后,政府可加强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此外政府还需完善创业项目审核制度,提高创新指标的比重,严格创业资金的申领要求,使资金物尽其用。

做好扩招后续管理,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尽管企事业单位是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后备力量,但政府在进行企事业单位岗位扩招时也需注意企事业扩招的人员数量与后续管理问题。为此政府一方面可开拓更多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进行适当的人员调配,通过多种教育渠道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企事业岗位就业,改善毕业生自愿性失业状况。

增强就业福利,加强权益保障。首先,政府可给予经济困难毕业生多样化就业物质补助及精神援助。其次,规范用人市场的招聘行为以减少就业歧视。如开通招聘反馈渠道,加强对就业信息发布的审核等。再次,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应聘者的道德门槛,使专业技能标准与道德标准并重以缓解从业者职业素养不足的问题。最后,政府还需加强对部分行业从业者的保障,如出台相关政策,增强安保力量等。

加强就业信息宣传,优化帮扶政策惠及程度。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政府可尽量扩大政策的受惠面,并根据实际情况及资源紧缺程度来划分受惠层级和补助等级,实现精准补助。此外,也需适当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施行时长。政府还可构建政府—高校—个人、政府—媒体—个人等多条信息流通渠道,推进基层媒体发展,以缓解基层就业信息不对称与地域失衡状况。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说明了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在多种角度共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并通过质性研究总结出四大就业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疫情对毕业生就业也存在积极效能。由此,本文在把握疫情创造的部分机遇的基础上,通过四大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链条找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突破口,总结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策略。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疫情
战疫情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