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方
摘要:阐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论述了使教学系统各基本要素发挥出最大功能的策略方法,以求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功能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与课堂教学的结构是一致的,因为只有按优美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去组织课堂教学,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即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所以按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去规划,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
从课堂教学进行的时间序列去揭示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课堂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有5个: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反思评价、情感意志。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反思评价四个基本要素是指师生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情感意志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态势,它是个贯通要素,贯通于其他四个基本要素。根据系统进行的最优化原理,只有每个基本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发挥最大的功能,才有可能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下面我们探讨使各要素发挥最大功能的策略、方法。
一、观察探索
观察的对象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象、形象和音像材料,也包括人的感受、体验和经验;探索主要是指实验探究、实地参观考察、调查访问等,学生通过接受信息,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在认识论上是第一个认识“特殊”环节。青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动、好问、好争辩,因此教学设计时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校的条件、设备状况,去选择适宜的背景材料和展示手法。二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各种感觉思维器官调动起来,让他们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做实验,动鼻闻,动脑想,动情演或议(讨论、回答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背景材料展示得越充分、新鲜、喜闻乐见,实验探索设计得越巧妙,学生的学习热情越高,他们得到的感性认识也越深刻,理解和掌握课题内容也会越牢固。
二、思维探究
思维探究是把观察探索得到的感性认识通过分类、比较、分析、研究、综合、概括、讨论等思维方法上升到理性认识,抽象出一般结论,实现认识论上的“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这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关键时期。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好动、好说、好表现自己,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重把学生的口(讨论或回答问题)、耳(听)、脑(思考)、手(做习题或实验验证)调动起来,做到: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老师不做,问题的结论由学生归纳出来,教师只是在恰当时机给学生以必需的提示或点拨,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技能是自己学会的,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爱学、乐学。
三、迁移运用
迁移和运用是让学生用获得的新知识、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认识论讲是实现“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为让学生能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进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表达和交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方法、习惯和创新能力,教学设计时要设计适量、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笔答、板演、口答、讨论题、实验题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题目等),让学生独立地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长知识,增才干,形成能力,为帮助学生顺利地运用迁移知识,要安排一定的例题示范和必要的提示、点拨,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
四、反思评价
反思是师生各自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结果等进行回顾,找出长处和不足,以便修正。评价是师生对自己(或他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结果等进行评判。我们把反思和评价这两种本质不同、功能不一样的教学技能放在一块作为教学设计的一种基本要素,从教学过程的整体上看不存在疑义,教学实践也正是如此。下课了,师生都从喧闹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解脱出来,静下心来,边反思边评价,查漏补缺,扬长补短,但“评价”与“反思”不一样,“反思”需用脑去想(回顾),占用一定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会干扰教学过程的顺利通畅。“评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不占用教师思维的空间(不用教师专门用脑去回顾),只要教师親眼看到学生的行为(讨论、实验探索、回答问题等其他学习活动)值得称道,可随时展开教学评价;其二是评价有强烈的激励和示范作用,但评价的激励作用时效性很强,错过评价时机的评价激励作用很小,甚至完全丧失,有时还会起反作用(过时的评价学生可能认为不是表扬,而是讽刺、挖苦)。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在各教学环节设计评价栏,以便能随时、及时、准确、中肯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点评,既激励了上进,又树立了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这一点上讲,评价也是个贯通要素,它贯通于其他要素之中。
五、情感意志
情感意志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态势。对学生来说,它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意向和动力因素,朝气蓬勃、专心致志、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能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控制学生自觉地去定向观察和思维,是课堂教学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对教师来讲,满腔热忱,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牢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宗旨,按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去设计安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长知识,增才干,享受学习的乐趣。
本文从学生课堂的学习活动去探讨教学设计的结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体),课堂(教学)应是他们展示风采的舞台,只有按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提高发展的需要去设计安排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落实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满腔热情地为学生服务上,为学生提供一切方便的学习条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思维器官,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引、拎),帮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