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的特质与生成机制

2021-09-08 10:56郭志明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

【摘 要】江苏省南通市新生代名师群体的成长充分证明,名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具有富于生长性和灵活性的职业素养特质。这些特质的生成得益于区域教育文化的滋养、主动的自我激励、课堂的淬炼、团队的合作共生、导师的引领等要素。

【关键词】名师特质;新生代名师;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7-0077-07

【作者简介】郭志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江苏南通,226300)原副局长,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副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民族振兴、社会进步需要一批批名师不断涌现。那么,名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特质?名师的生成机制又是什么?本文结合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区域江苏南通的一批新生代名师的成长实践做一些梳理,以求引起广大教育同仁的共同探索。

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职业的基本要求。而名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必有更加富于生长性和灵活性的职业素养特质。南通的新生代名师用自己的理念、作为和成长历程,充分展现了他们生动而精彩的共性与个性风貌。

第一,站在国家立场,勇担使命,不负韶华。

不立足国家的立场,不关心民族的命运,是难以成为名师的。南通的新生代名师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誰培养人”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们立志躬行、不懈进取、勇于担当,无愧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后,南通新生代名师积极响应、自觉行动,努力让国家意志落到实处。成锦平、陆军、潘雪峰、吴建都是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都在江苏省南通中学工作。他们准确地把握学校定位,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与学校教师合力开发了《南通中学课程图谱》,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为旨归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铺设了高位发展的轨道。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凤老师及其团队顺应时代发展节拍,深入思考语文教学的“育人”底色,努力构建“无痕语文”教学主张及实践范式,探索初中语文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永平老师把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品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也能成长在优质的课堂,多年以来把几十场工作室活动放在农村学校举行,有效地引领带动了乡村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

勇担使命不仅表现在自觉贯彻国家意志上,还表现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通名师们及时推出线上课程。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王晓东参加了“心系荆楚、名师驰援:特级教师助力湖北公益送教”活动,南通市特殊教育中心的邵云老师及其团队开发的13节特教微课被《现代特殊教育》的“云中特校”收录……

第二,站在学科高度,博观约取,纵横驰聘。

名师必须既有专业性,又有综合性、通识性。只有这样,才能既在本学科居高临下,又能联系其他学科,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顾娟、董一红等一批小学教师的佼佼者在省级赛课、课题研究、课堂改革、著书立说等方面都出类拔萃,成为学科领军人物。在此基础上,他们走向学科研究的更深处,建构起自己的学科理解系统。近几年来,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许卫兵和他的团队一起研究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围绕“数”“形”两个核心,紧扣“认数主线”“图形主线”“统计主线”三条线索,于2018年开发出《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全景图》,描绘出小学数学6个年级从“数”到“形”的知识内部结构,形成“整体性建构”,呈现出数学学科的关系美,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有跨界跨科的视野和素养,南通的名师们自觉进行了跨学科合作尝试。如刘昕语文团队、董一红思品团队、黄美华音乐团队三个团队共同探索构建“大文科”研究格局,李凤初中语文团队、陈铁梅美术团队、潘雪峰体育团队、姜树华小学语文团队四个异质团队合作开发“联合课程”。所有这些探索,都向人们展示了南通新生代名师的宽广视野和探索精神。

第三,站在科学角度,实验探究,缜密求精。

科学精神、实验属性是名师的重要特质。南通的新生代名师中间,以课程为立足点、严谨开展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不乏其人。他们十分注重以实验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现场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南通市第一初中范永梅在物理教学中就一直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物理规律、解释生活现象。她和她的团队设计的“探究物体不同颜色的光学奥秘”“奇妙的大气压”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通州区西亭初级中学的朱建立足本校既有条件开展“葫芦科艺实验”——以葫芦的生长,来“嵌入”生物知识;以培育的环境,来引入地理知识;以葫芦的加工、绘画,来连通艺术、手工、审美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技能。

他们还非常注重科学领域的联系渗透。南通市北城中学的陆亚东老师是教物理的,但他的教学实验却用了文科的方式——请学生从学科史的角度,自己通过重点人物、关键事件、主要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搜集、小论文撰写,来寻找知识线(比如力学)的内在逻辑,归纳思维方式,形成学科素养。

第四,站在学生中间,激发灵性,张扬生命。

南通的新生代名师自觉坚持儿童立场,他们始终站在学生中间,尽一切所能去激发儿童灵性,张扬儿童生命活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被充分地唤醒。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祝禧把自己定位为引领儿童的“北斗星”,而儿童则是璀璨的“满天星”,她和团队教师探索建设“满天星”儿童阅读文化。她让学生推荐“心目中的100本好书”,组织编写《满天星广泛阅读和评价手册》,向学生推荐248本泛读书目。学生潜心书海,读古文、吟古诗,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神奇的科学世界、绵延的历史画卷,在阅读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切基于儿童,一切为了儿童,促进儿童发展不遗余力,这是南通新生代名师的教育生命底色,他们也因此为学生开辟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方景融、金丽、吴彩霞三位学前教育名师分别倡导“和乐教育”“嬉趣美术”“积极体验”,着眼幼儿的发展搞活动、搞研讨、搞开发,让幼儿在愉悦中获得素养的良好发展。张晓冰、管宏斌等中学理科名师,带着他们的团队成员一起辅导学生参加省和全国的学科竞赛、科技比赛,许多学生获奖,一些学生的发明创造引人注目,有的还申请了专利。

第五,站在时代前沿,勇于改革,主动创新。

教师的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面對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呼唤,南通的新生代名师勇于改革、主动创新,集中体现在持之以恒地探索课堂教学真谛、寻求课堂教学突破上。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傅贵成在“智趣语文”主张下,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努力构建“学为核心、指向智趣、因体而异”的课堂教学范式;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徐金贵在“语文共生课堂”主张下,努力探索“文本共读、问题共析、感悟共享、成长共进”的课堂教学范式,提升语文教学品质;还有曹群“英语诗意课堂”主张下的“导学课堂”,陈剑锋“问题群导学”教学主张下的初中语文“三自五学”教学流程,戴继华及其团队努力打造的高中语文“真境课堂”……这些课堂范式彰显了学生主体,优化了课堂呈现,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也受到专家和同行的称赞。

作为新生代的教学名师,需要带着团队为一线教学做出示范。写作单元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之处,也是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没有把握的地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褚嘉耘和团队成员决定啃一啃硬骨头,挑选了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集中攻关,先后进行了十几轮模拟精研备课、试教磨课、教学展示。听课老师们纷纷表示:原来写作单元是这样教学的,我们心里有底了。

第六,站在群体之中,抱团发展,共生共进。

“一个人走也许会走得很快,而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名师绝对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而要主动把自己置于团队之中,在团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再领着团队一路前行,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王丽是江苏省学前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她一方面要带团队,另一方面自己也在团队中不断成长。在发展共同体中,他们互帮互学、你追我赶,通过读书交流、团队研讨、跨室互动、公益助教、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传递教育智慧,在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南通的新生代名师在自己取得成就以后,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带领团队教师们共同发展。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姜树华成为校长以后,带着学校教师开展团队建构,在学校的“501工程”(“读百本名著,访百个景点,看百部电影,品百幅名画,赏百首名曲”+“人人会游泳”)中亲自示范,带动教师们踊跃分享,涵养了学校教师团队的文化气质。

南通的新生代名师是一支优秀的队伍,他们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区域教育品质的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那么,他们是如何成长为南通教师的代表的呢?

关键词一:息壤。

南通是“教育之乡”,好教师的产生自有它的一片“息壤”。宋代理学家、教育家胡瑗就出生于南通,他曾对教师提出这样的定位:“博而后能教,严而后道尊,异而后有教,爱而后有情。”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做出过巨大贡献,他对教师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也有亲身实践与深刻见解。陶行知先生也曾将南通教育作为调研的重要对象。这些南通本土的或与南通有联系的教育大家对教育的情怀与理解,千百年来传承于南通大地,成为南通特有的一种乡韵教风,潜移默化为南通教育人的自觉意识,自然也潜滋暗长于南通新生代名师的血液。

南通教育雅正诚朴的传统代代相传,南通教育务实创新的风气愈发浓厚。当代的南通,有两位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教育大家——李吉林、李庾南。李吉林老师创造了“情境教学法”,终身为之探求,从意境说、脑科学等角度不断完善情境教育理论,把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情境学习推进。李庾南老师创立了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近年来又提出“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的“三学”思想。南通“二李”是南通教育的旗帜式人物,她们的思想和作风也一直影响着南通新生代名师。正是在南通这样一片教育热土上,先贤们追求至善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代教师奋发有为、不懈进取,在南通大地上发展自己,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关键词二:自励。

强烈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动机是南通新生代名师共有的优良品质,他们把自己定位于终身的学习者、永远的成长者角色,怀着对教育的忠诚、对儿童的大爱,不断追求新境界,不断呈现高水平。成锦平、崔志钰已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晓冰、姜树华、鞠九兵已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笑梅、朱爱华也已被评为江苏省“最美教师”,但他们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而是带着他们的专业团队,领着学校不断探索。崔志钰作为职业教育的领军人物,参加教学竞赛获全国“创新杯”一等奖、江苏省“两课”评比一等奖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19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追寻教育的现实美好》等3本个人专著,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也登上过2019中国职教年会、2019世界职教大会的讲坛……继科研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后,他又规划了“错位教学”研究新的路线图,将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向前推进。

关键词三:淬炼。

好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素养,首先要具备过硬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南通的名师群体对课堂教学有这样一个基本定位:每堂课都要进行打磨,每堂课都要上成公开课。这些名师不是靠一两节所谓“代表课”招摇过市,而是每堂课都能“拉得出,叫得响”,随堂课也都是优质课。而要达到如此境界,需要平时多少的付出!祝禧老师提出“文化语文”的教学主张后,小学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像《望月》《孔子游春》《推开窗儿》《牧童短笛》《开天辟地》等,她都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她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流淌着文化的涓涓溪流。那些听过她多次执教的教师说:不管什么课文,祝老师都能上出“文化韵”。这样的名师是真名师!

南通的新生代名师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吴建英就认为自己的快速成长得益于一次次赛课、公开课中所接受的“魔鬼式”训练。他们还特别重视读书。姜树华老师为了课堂研究读学科类书籍,为了打造学校的书香教育特色读儿童文学,为了丰厚见闻读人文类作品,为了提升科研品位读哲学类作品,为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读教育类书刊,还有各种多媒体阅读……可以这样说,是阅读铺就了姜树华专业成长的一级级台阶。

关键词四:共襄。

在南通,新生代名师的发展绝不是在封闭的、孤立的“象牙塔”里完成的,他们活在现实的土壤里。一方面,他们与团队成员互相砥砺成长;另一方面,他们有了收获就与他人分享,有了影响也注重辐射作用的发挥。这些年来,李旭东、张淳、曾荣等南通新生代名师通过支教、带教、帮扶、建立基地等多种形式,把自己的经验、收获送到农村学校、偏远学校去,帮助广大教师优化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同时,他们又借此虚心听取意见,认真吸纳一线教师好的做法和建议,从而促进自己继续进步。

陈杰、鞠九兵曾分别是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和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又是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学科是高中语文。他们开展活动的特点是把工作室的活动与南通区域的研讨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这样,领衔人的研究视角、研究思维、研究成果就成为区域的共享资源辐射开去。在活动中,他们十分重视听取和吸收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建议,他们倡导的“人格语文”和“智性语文”也就相应地得到发展和提升。杨浩是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训员,倡导“共生体育”。在送教到一些薄弱地区、农村学校时,他都感受到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感受到了那里教师强烈的学习进取意识。他通过一次次送教活动帮助了别人,也实现了自己的成长。

任卫兵成为特级教师以后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在“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学习”这一旗帜下潜心研究、提炼特色、形成风格。团队先后为赵玉梅、王志南、钱建兵等几位成员举办了教学风格(特色)展示活动,帮助这些团队成员很快成长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他们的特色研究反过来对团队领头人任卫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升了整个团队主研项目“小学数学故事课程建设”在资源系统构建、主题式教学实施路径、教学基本原则等方面的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整个团队的进步过程成为一个合作研究、共襄其成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五:导航。

新生代名师的培养,是南通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战略性任务来抓的一项重点工程。2006年,为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探索优秀教师成长的新路径,南通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作为一个为新生代名师的成长发展导航引路的智力团队,导师团汇集了本地区乃至国内的一批高水平的实践、理论方面的行家、学者,承担为名师培養对象提供诊断、指导、咨询等服务的职责。对名师培养对象的导航引路有多种形式:既有统一要求的规定任务,也有因人而异的专题活动;既有师徒结对式的传帮带,也有分小组开展的集体切磋;既有重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实践性磨炼,也有重在提升教育理论素养的理论性修习;既有单独学科或同一学段的深入探究,也有跨学科、跨学段的综合研讨。有这样的站位高、视界阔、要求严、方法活、工作实的团队负责名师培养日常工作,使南通的新生代名师培养对象能够得到专家的精到指导和充分展示成果的平台,在专业成长路上健步前行。

一位新生代名师的背后,站着的常常不止一位专业师傅,可能有多方面的几位导师。而一位有着主动发展要求的教师,必然能学而不厌、博采师长,最终得以成就自己、成就事业。一些南通新生代名师团队还自己聘请高校学者、专家作为导师,像薛海兵名师工作室就聘请全国教育名家、大学教授、导师团导师组建了自己的导师团队,姜汉荣、崔志钰两个职教名师工作室都从高校聘请了专业导师,吴建名师工作室聘请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为工作室导师,李旭东名师工作室则聘请全国知名学者周建忠教授为导师,这些团队在“高人”指点下专业发展一日千里。

名师培养或许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考察南通新生代名师的成长现象,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这样一些核心概念:

——忠诚,执着,无悔,以赤子之心坚守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度。”南通的新生代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根本原因是他们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无论怎样付出也无怨无悔。怀有赤子之心是他们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他们熠熠生辉的能量之源。中学美术特级教师陈铁梅这样表达自己的生命追求:“生命成长过程中,总会遇见很多条路可供选择……选择走哪一条路,赶赴哪一个目的地,靠的是执念——执念于对职业与事业的理解,执念于对生命生长和自身价值的定位。一旦执念形成,即使波澜不惊地行走,都会流光溢彩;即使平淡无奇的结果,也会风生水起。我从不怀疑走另一条路可能会成就另一个我,但我只想走好自己已经在走的路。生命中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找到了就不轻言放弃。”就这样,从教近30年,她由一名随遇而安的普通中学美术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位向青少年传递美并带领他们感悟美、创造美的自觉的、出色的使者。

特级教师黄美华当初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用自己的方法“偷学”:经常在老教师教室外走来走去,暗中观察;主动去老教师的班级帮忙打扫卫生,借机讨教;到各科教师开放的公开课堂,将好的教学设计记下来,在自己的课上依葫芦画瓢地使用。为了尽快地发展自己,她加入学校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每天下班后就着白开水啃馒头,挤出时间和同事一起读书、写字、练画,夯实基本功。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她报考音乐学院,为此每周去上钢琴和声乐课,不管是寒风凛冽的冬天还是酷热难耐的夏天,每次骑自行车往返1个多小时。从教30多年,她从不因个人原因缺席音乐课;每当有外出任务,她总会提前调好课务,从不影响课程教学;不管发生怎样的变故,她都会保证学生们的音乐学习时间,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学生获得最好的音乐熏陶和滋养。为何如此坚持?因为在她心中,教育至上,课比天大。

——探索,磨炼,超越,以前行之路诠释教育。

南通新生代名师是一群在探索、磨炼、超越中成长起来的好教师,他们像苗、像树,向阳而生,迎风而立,始终往深处扎根、往高处生长,终于成为参天大树,成就一片树林,共同创造出南通教育的美丽风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刘昕走上教坛以后,一直坚持在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诊断、反思,对下一步的发展进行预判、选择。从“快乐语文课堂”到“诗画语文课堂”到“走向美的语文课堂”,她一步步地稳健前行。潘雪峰是一位专业技能出色、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他根据自己对体育学科的理解,提出“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张,但学科特征不明显。于是他再从体育学科的功能出发,提出“生涯体育”的想法,可又缺乏指向当下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考虑到中小学体育既有健身目的也有竞赛任务更有育人意义的学科要求,他又提出“快·乐体育课堂”,明确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育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健康成长的主张。他的教学主张的提出、完善,很好地体现了他不断前行、不断自我超越的专业成长追求。

名师的高端专业化发展须以其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基础,名师要能立足自身的教育积淀和禀赋特质,提炼精辟的教学主张,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南通的新生代名师是实践中的思想者、思想着的实践者,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建构了相应的教学范式。这些教学主张的提出与教学范式的建构,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其间的勇敢探索、艰苦磨炼、逐步超越,犹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了三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丁卫军的教学主张沿着“简约语文课堂→简约语文教学→简约语文学习”的路线,由小往大不断进化;物理特级教师滕玉英的教育思想则经由“情智物理→情智课堂→情智德育→情智管理”的跳跃,由此及彼不断拓展。理念的淬炼提升、实践的拓展推进,使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日益系统、深化。

——个人,组织,生态,以共同之力创造教育。

名师的成长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所在组织的培养乃至生态的滋养。在南通,名师成长是文化传统、社会期待、政府工程、学校职责的合力产物。“教育之乡”的文化传承为新生代名师的成长提供了教育生命滋养,自张謇先生创办中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到成体系教育事业的构建,一代代因应着时代进步的教师走向遍布“江海大地”的城乡学校,为南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崇文尚教的南通人民希望有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精通教业的教师来为自己的子弟执教授业,将下一代、下下一代培养成为人生幸福、造福社会的有用人才,其情其意热切持久。南通地方党委、政府多年来坚持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名师的成长无不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教育主管部门的着力培养。担负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命的学校,更是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自身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诚如曾担任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团长的朱嘉耀先生所言:“若仅从功利的目的出发,用简单化、程序化的‘评选—认定—授衔—推出的速成通道来打造名师,就有可能造出虚幻的结果”,“名師的专业发展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外力推动,而在于外力作用于何处,如何去作用;不在于要不要培养,而在于如何培养,即实行什么机制去培养”。南通市建立的以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名师培养导师团主导、教科研训机构和各中小学校协同配合的工作网络,使名师培养有了良好的组织、学术、平台保障,加之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名师成长便有了一个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著名教育学者成尚荣认为,南通的名师培养之路是具有“标本意义”的“南通模式”,是一个具有合理性、发展性的“召唤性结构”。可以说,名师的生成之路始终是一个生活的、生命的、生长的“召唤性结构”,它必将召唤我们为实现优质教育理想造就更为壮大的名师队伍。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
新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师的几项基本素质
深入园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
试论微课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开发英语校本课程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以工作室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