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浅议

2021-09-08 01:19丽李琳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金融学办学金融

□文/江 丽李 琳傅 娟

(1.江汉大学 湖北·武汉;2.暨南大学 广东·广州;3.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 北京)

[提要]2019年教育部提出“双万计划”,金融学专业作为重要的建设专业建设点数量为206个,但目前国内金融学专业在宏观层面存在着专业方向设置不够宽,不同办学定位、不同专业金融学专业教学理念模糊的问题;在微观层面存在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不合理以及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力度不够,因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要求,继续支持“双一流”高校和学科的建设。为进一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2019年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面向全部本科专业,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说,“双万计划”进一步落实“双一流”建设,是对“双一流”计划中“一流的学科”建设的具体细化和量化表现。按照上述文件规划,2019~2021年三年时间,拟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而金融类专业点的建设数量约为206个。那么,在此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建设又将如何落实和改革呢,本文进行简单探讨。

一、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内涵

学科、专业、课程都是重要的高校活动内容,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科是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专业是学科的拓展延伸、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而课程是学科和专业的桥梁纽带。就内涵而言专业建设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以学科为依托,包括专业设置与布局、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重点专业建设与扶持等;微观层面上则以课程为核心,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试验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内容。

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已成为教育部门现阶段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高等教育的落实与创新。只有不断完善金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具备专业化知识与创新思维的人才,使我国金融行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为社会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保障。

二、国内金融学专业宏微观层面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金融学专业宏观层面发展现状与挑战

1、金融学专业的方向设置有待进一步放宽。在早期对金融学专业的定位时候,对比国外的金融学发展,我们主要从宽口径和窄口径进行分类,按照宽口径金融学学科体系主要分为宏微观金融分析两大类,按照窄口径分类,则主要参考国外,其囊括的基本内容如表1所示。由于当时金融学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因而其呼吁在教学上本科生宜使用宽口径,研究生教育适当考虑宽口径的本科教学模式,同时,认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则被认为归属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学科,而当前较为紧迫任务之一是关于金融中介经济学的建设。(表1)

表1 早期对金融学专业内容划分一览表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在学科属性上以一定的争议,其属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学科的非独立性也会对其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本身是存在矛盾的,而新兴金融的发展则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互联网金融报告2017》指出,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将全面融入金融体系,新兴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的设置与布局到新兴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都具有较大影响。

2、不同办学定位、不同专业金融学教学应该有所差异。从办学定位的视角上看,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有金融学专业,相对来说对本科金融学的专业设置和定位上更为清晰。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包含独立学院257所),本科院校1,265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而教育部在2012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经济学学科门类下的金融学专业类分别设置了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等7个本科专业。就其发展现状而言,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时效性差、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而金融高职教育发展则面临着我国金融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且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不太理想,且离职率较高,当然有部分研究也证明了复合技能型人才“P+M”(即“平台”+“模块”)培养方案对于提升金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从不同专业的角度上看,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应用型方向可以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金融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的选择上比较灵活,课程讲授则精讲和启发相结合,而科研型则以可以选择金融理论较为深入的教材,对讲授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则要求更高。对于非金融学专业的财经类、管理类学生来说,在金融学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教材可以不同于金融学专业类的学生,在教授课程的时候更需要重点把握的是与其专业有关的内容,如针对会计学的学生应该在授课时如在公司金融、个人理财、商业银行的相关课程上以相关的财务报表相结合来讲授效果可能更好;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则把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等方面可能更好。

(二)金融学专业的微观层面现状与挑战。相对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高校的可操作性相对来说更大一些:体现在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与实习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

1、金融学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如上所述,课程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不同学科、专业性差异的主要体现,科学的课程建设既可以强化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特色,也是三者之间有效链接的纽带。在金融学课程传统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教学目标与理念定位不清晰。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一些侧重培养应用型而非学术型人才的高校,其在课程设置上,以国内同专业的顶尖高校为指引,在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上难度过高,很容易使得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难以接受进而丧失学习兴趣而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有调查显示,部分高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容易被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等抑制。因此,对于普通高校在金融学专业课程安排和讲授上,要合理定位教学目标,纠正和完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2)课程年级安排不合理,难易程度的设置无层次性。普通高校本科四年的金融学课程设置上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最主要的体现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安排上,有些专业课的内容如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专业课的学习,会涉及到大量的基础数学、经济学原理或者初级会计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内容,如果在本科一年级或二年级上没有修完这些内容,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就会出现较大的难度。在课程的难易程度上,还体现在对教材的选择:国内普通高校金融学教材主要为曹龙骐和李健主编的《金融学》版本,前者侧重于应用,相对来说适合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后者侧重理论,较适合于金融学专业学生,也有部分高校选用自己学校教师主编的教材,相对更为合理。

(3)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且最终考核方式单一。传统金融学课程一般更加侧重与对传统金融理论和模型的学习,并且有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并没有金融行业或相关领域的从业经验,因而可能使得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真实体验感有所欠缺。尤其对于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此种课程和教材的安排的成效甚微;而在考核方式上多以闭卷考试为主,以作业、考勤作为平时分数来评价教学效果,对一些模拟的金融竞赛活动等方式也应给予鼓励。

2、金融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高校毕业的金融人才的素质高低。在“双万计划”的背景下,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层次金融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针对现有的师资力量不断升级和优化。在人才引进方面,部分高校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引进福利,如提供安家费、住房补助等,但对该地的政府部门的人才引进政策如对高水平人才提供专项人才补贴等并没有明确说明。而针对现有的师资队伍,金融专业教师在校充电的机会有限,有些国内外访学、讲座培训等提升专业知识的机会都有名额限制,尤其对于金融改革中的新产品和新政策都难及时把握。

3、金融学专业实验平台与实习基地建设。在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当中,较少有金融实验和实践类课程,部分金融类本科生到毕业时仍然对股票、期货实践不甚了解。新时代的金融教学平台资源建设要打破“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封闭课堂教学模式,要在更加开放、平等和自由的互联网环境下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尤其是因为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网络教学在高校教学模式中得以广泛开展。而一般高校的金融教学平台资源建设领域则仍然比较传统,体验最多的就是股票、期货、银行交易系统的体验和操作平台,当然,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具备此条件。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也是以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典型的金融机构或者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为主要着力点。

三、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

除了考虑目前国内整个金融学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外,考虑培养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和较为频繁的国际交流也显得必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与金融交流合作愈发频繁,而对国际金融制度和各类交易规则精通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大。对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路径的思考不仅是对现代金融人才需求的改革,也是现代金融学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截至2020年,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统计,除去停办的和停止招生的情况,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共有65个机构和项目,其中合作办学机构21个,合作办学项目44个,主要分布如表2所示。(表2)

表2 全国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个数一览表

从教学模式和颁发的毕业证书上看,本科阶段较为普遍的是“3+1”模式,也有“4+0”、“3+2”和“2+2”的方式,毕业证书则是中方毕业证+学位证或者中方毕业证+学位证+外方学位证。

相对于国内的“引进式”的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有更为突出的优势:(1)设身处地,全方位体验。相较于引进式的金融学教学,更多的依靠则是师资力量本身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经验,难以对学生形成全方位、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刺激,而且部分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金融行业并不了解,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况容易脱节,教学效果可能不佳,引进的优质师资难以真正发挥其效果。(2)国际语言课程和专业知识基础较好。出国交流是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语言基础和专业基础的,相对于国内的外教或双语课程,这一硬性规定则普遍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无形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基础,整体上将拉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金融学专业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现状与挑战的分析,并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层面简略论述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问题,据此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一)金融学专业发展要与时俱进,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金融学专业教学要因材施教。在国际社会日益融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设置与布局不仅要遵循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考虑到更多的现实社会发展融合问题,创新一些符合现代和未来社会需求的专业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冲击,高校应顺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创新互联网金融领域,增设一些新的金融学专业方向,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改革配套的教学资源。而在不同的高校定位背景下,大学学院的本科金融学专业要有一定的实践性,研究生金融学专业教育则更多侧重理论,而职业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则需要注重学生金融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多举办一些竞赛和增加实习机会,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二)同一高校内部的金融学专业发展要注重课程设置、师资引进和实验平台建设。发展金融学专业,使其成为一流的专业,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一流的师资水平和现代化的实验平台建设必不可少。在课程设置上明确教学目标与定位、3~4年的课程结构和难易程度合理安排,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现对金融学专业学生课业的考核;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引进优秀教师、优秀团队,放宽政策,并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本校的师资水平,通过国内外访学、讲座培训、网络进修等多元化方式提升专业知识,关注了解金融市场改革中出现的新产品和新模式。除了做好科研以外,高校教师也可以提高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教改层面的意识,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集中和强化教改研究方向。在金融教学平台和实习机构方面,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除了传统的模式外,可以考虑建设以培养大数据处理能力为主的数据处理软件和程序软件的建设,如python、Spss、Stata、JAVA、C++等和以互动式教学模拟网络信贷平台等实验场景等。实习基地也可以开拓一些如蚂蚁金服、人人贷等新型的金融公司基地。通过以上三者改革的结合,最终实现金融学专业微观层面的发展。

(三)中外合作办学对高职院校是一个新思路。从以上论述中,所在的地区越发达,在各高校的教学基础上,金融学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相对来说更多。对于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高校而言,无论是就学校提供的基金项目数量还是就学生的个人能力而言,普遍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多,在已有的机构和项目中也是普通的本科院校居多。而职业院校在国际交流这一领域则相对最为弱势,也有研究证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金融(中澳合作)专业围绕培养“通金融”、“精外语”、“知识新”和“国际化”的应用型人才来实现发展,因而如果有条件,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打开金融学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可谓是一个新思路。

猜你喜欢
金融学办学金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P2P金融解读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