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义峰,黄 栋,赵 刚
2017年中国足球协会(简称“中国足协”)出台的U23政策引起广泛关注。2017赛季,U23政策要求各俱乐部每场比赛出场2名U23球员,其中至少要有1名U23球员首发,但政策实施过程出现诸多漏洞。到2018赛季,中国足协对U23政策进行了修改,变更为U23球员出场人数不少于外援出场人数,意图通过政策杠杆强制为U23球员争取更多比赛机会,以提高球员竞技能力水平。但事实上,U23政策实施以来是否实现了既定的政策目的?是否提高了球员竞技水平还不得而知。对于教练员来讲,U23球员是否会影响球队整体水平,其上场比赛时间、上场时间节点是否影响比赛胜率也还没有证实。因此,对2017—2018年两个赛季U23球员的竞技表现及其对比赛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完善U23政策体系以及U23球员参赛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梳理文献可知,有关U23政策执行效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1)政策执行效果。科学的政策方案与执行组织体系、健全的联赛机制与运行机制可有效推动足球职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良性循环。杨献南[1]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阐释了我国职业足球接轨国际自由转会制度已经成为发展的路径选择,U23政策及注册转会调节费用等规定保护了年轻球员的发展空间,规范了俱乐部引进外援以及球员转会等行为,保障了职业足球的可持续发展。(2)政策执行出现的问题。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致使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产生反效果现象。徐家林[2]认为职业运动员行为的失范凸显了我国职业体育的失范,这要归根于职业体育制度的偏差,U23新政实施以后,“闪换”现象的应对策略彰显了管理制度精确性的缺乏。还有研究论述了U23新政的合理性,毛景[3]认为U23新政政策从劳动法层面侵犯了U23以上球员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平等就业权,使其在转会市场丧失应有的谈判话语权,违背了足球职业联赛的发展规律。多元监督机制的严重缺陷,导致政策执行“虚监”“漏监”等风险的提升,王沂[4]指出高薪引进外援是职业足球发展的必然,但转会市场溢价率的提高及监督体制不健全驱动了政策执行效果偏离预期目标。为进一步评估政策合理性,杨铄[5]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各国运动员联赛首次出场年龄与未来代表国家队比赛并成为国家队重要成员之间的概率分布情况,认为U23政策阻断了不同年龄段球员之间的竞争机制。王啸[6]通过最小二乘法建构模型并探讨了足协新政与受众消费需求之间的联动关系,提出U23球员出场人数与比赛上座率呈负向关系,足协亟需在锻炼新人、落实政策和刺激消费三者之间取得平衡。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评估了政策对联赛的影响,为新政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3)U23球员的竞技表现。由于新政实施时间较短,鲜有研究关注到政策执行对U23球员竞技表现的影响,游梦佳[7]基于描述统计建立了OLS回归模型,对2017赛季、2018赛季年轻球员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发现2018赛季U23政策执行效果优于2017赛季,在一定程度上对年轻球员的培养发挥了积极影响,但受益对象具有局限性。该研究主要通过回归模型测算U23出场时间,认为U23球员整体水平亟待提升,但研究内容缺少了对年轻球员竞技表现本身的关注,还不能确定U23政策对年轻球员竞技表现的影响。王铭欣[8]基于经济学视角并结合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及广义排序logit模型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新政降低了U23球员比赛表现,也降低了球队在比赛中的技术使用效率,同时影响了教练员对球队整体技战术的安排。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关于U23球员运动表现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已有研究所使用的竞技表现指标相对较少,样本选取的时间跨度也较短,对于全面深入评估U23球员竞技表现及其对比赛结果的影响还缺少实证。足协新政出台后,“开放”与“保护”二元命题成为行业与学界的热点问题,政策执行利弊争议不断。从当前研究看,大部分学者主要对U23政策产生的正、负效应进行了规范分析,其主要内容聚焦于政策的应然与实然,还难以证实新政提升U23球员竞技水平的有效性。中国足协推出U23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制性措施保障年轻球员的上场时间,以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失真”现象,教练员为了应对U23政策对球队整体竞技水平带来的影响,经常采用“少上场、晚上场”的应对策略。事实上,U23政策是否有效?教练员应对策略是否有效?U23球员竞技表现对比赛胜负是否有影响?这些问题一直未得到证实。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U23政策提高了球员竞技表现;(2)U23球员的“少上场、晚上场”策略会影响比赛结果;(3)U23球员竞技表现会对比赛胜负概率产生影响。
以2017赛季和2018赛季中超俱乐部U23球员为研究对象,为评估他们在时间序列上竞技能力的变化,选择两个赛季均上场的U23球员。经过筛选后,符合标准球员的共计34名。
样本选取2017赛季、2018赛季中超联赛两个赛季的480场比赛。U23球员的指标与数据由中超联赛官方合作伙伴AMⅠSCO公司提供。AMⅠSCO公司是移动跟踪技术和专业足球分析解决方案的发明者和世界领先者,其提供的足球比赛分析数据具备较高可信度。
研究变量主要包括2017—2018年两个赛季各球队均出场的34名U23球员的场次比赛结果和对应赛季U23球员的技、战术指标数据。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共选取了11项技、战术指标。按照指标性质将其分为3类,分别为:进攻射门类变量、进攻组织类变量以及防守类变量[9‐11]。为了明晰概念,对相对模糊的几个概念进行界定如下:“传威胁球”是指控球方持球队员将球传给队友,并打破对方防守平衡的传球;“解围球”是指防守方球门受到威胁时,防守队员将球拦截并踢出危险区域的行为;“突破”是指持球队员通过运球越过防守队员并摆脱防守的行为。
1.3.1 符号分析 将2017和2018赛季中超联赛480场比赛导入Sports Code技战术分析软件中,对U23球员场上技、战术及上场时间节点等参数进行标注,然后以矩阵形式呈现官方机构未公布的指标数据。最后再从搜达足球数据库提取相关数据完成对进攻射门类变量、进攻组织类变量以及防守类变量等指标的统计。
1.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获取的相关数据导入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对中超联赛2017赛季、2018赛季各队U23球员比赛技、战术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 Samples t‐Test)对两个赛季均值差异性进行检验。
第2步:基于技、战术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条件下,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根据两两非参数相关系数及其检验结果,分析技、战术指标与比赛结果的相关性以及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
第3步:通过判别分析筛选影响比赛胜、平、负的关键技战术指标。本研究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判别模型(Multiple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在判别分析中采用逐步判别模式对具有显著性的技、战术指标进行分析,比赛结果(胜3、平2、负1)被选用为分组变量,有显著性差异的技、战术指标被选用为自变量,变量的挑选采用维尔克斯法(Wilk’s Lambda),使用F值作为挑选自变量进入或剔除模型的标准,即要输入的最小偏F为3.84,要除去的最大偏F为2.71。
第4步: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中的有序回归模型(Ordinal Logistic)进行统计与分析,设定比赛结果(胜3、平2、负1)为因变量,U23出场时间、出场时间节点以及筛选出的关键技、战术指标被选用为自变量并在模型中被定义为主效应,此模型用以判别各项技、战术指标与获胜概率的对数线性关系。在模型中,Alpha值皆被设定为0.05。为进一步研究U23对比赛胜负概率的影响,对经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的能够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指标进行赋值(见表1)。
表1 Logistic回归变量赋值情况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the Assignmen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Variables
自新政实施两个赛季以来,U23球员的出场情况见表2。通过比较2017赛季和2018赛季U23球员的比赛统计指标可知,场均射正、进球等进攻类指标以及场均解围、黄牌、红牌等防守类指标相比2017赛季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场均时间、射门、威胁球、过人等进攻类指标以及场均犯规、被犯规等防守类指标无明显变化。从两个赛季的比赛表现数据看,U23球员的运动表现并没有发生显著性改变,这提示,在U23政策的干预下,2018赛季U23球员的竞技能力与2017赛季相比没有实质性提升,政策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
表2 2017—2018两个赛季均上场U23球员出场数据一览表Table 2 List of U23 Players'Average Playing Da‐ta of the Two Seasons 2017—2018
2.2.1 U23球员竞技表现与比赛结果的相关性 通过对进攻、防守指标与比赛结果的相关分析发现,射正(r=0.09,P<0.05)、进球(r=0.12,P<0.01)及威胁球(r=0.08,P<0.01)3项进攻指标与比赛结果呈低度正相关;出场时间、射门和过人等指标与比赛结果相关程度接近无关(P>0.05)。对于防守指标,仅有解围(r=0.10,P<0.01)单个防守变量与比赛结果呈现低度正相关;犯规与被犯规2项技术指标与比赛结果呈低度负相关,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U23球员的位置安排上,两个赛季U23中场位置占比最高(分别为59.15%和49.52%),守门员位置安排最少(分别为0和1.9%);相比2017赛季,2018赛季前锋、中场位置均呈下降趋势(由18.31%降至13.33%、59.15%降至49.52%),后卫、守门员位置相对增加(由22.54%增至35.24%、0增至1.9%)。U23场上位置(r=0.08,P<0.05)的安排与比赛结果呈低度正相关,提示U23球员出场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比赛胜负。
2.2.2 U23球员影响比赛结果的关键竞技指标 为进一步确定U23球员进攻、防守等变量与比赛结果的关系,将上述相关分析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技战术指标作为自变量,比赛结果作为因变量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有3项指标对比赛胜负的判别能力较强,分别为进球(F=6.81,P=0.00<0.01)、射正(F=6.02,P=0.00<0.01)两项进攻指标和解围(F=6.37,P=0.00<0.01)一项防守指标。通过函数式计算各观测值的具体空间位置发现(见表3),2017—2018年两个赛季射正、进球和解围在判别比赛结果时均起到正向作用,且防守指标影响最大。判别函数特征值及显著性检验表明,U23球员的射正、进球和解围是影响比赛结果的关键竞技指标,对比赛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
表3 2017—2018赛季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判别函数系数一览表Table 3 List of Coefficients of Standardized and Non-standard‐ized Discriminant Functions for the 2017-2018 Season
为进一步实证U23球员竞技表现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以及“少上场、晚上场”参赛策略的有效性,建立了球员上场参数与运动表现参数两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从结果可知,两个赛季Pearson统计量(P=0.09>0.05)和Deviance偏差统计量(P=0.10>0.05)的S ig均大于0.05,不能否定零假设,说明回归模型检验结果具有良好拟合度。
结果显示,(1)U23球员在场时间不同对比赛获胜概率的影响微弱且无统计学意义,比赛中出场时间等级为1(≤30 min)和2(31~60 min)的获胜概率仅是等级3(>60 min)的0.87倍和0.73倍,结果证实U23球员“少上场”对比赛获胜概率的影响较小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2)U23球员上场的时间节点不同对比赛获胜概率的影响较小且无统计学意义,上场时间节点等级为1(0~15 min)与4(45~60 min)时影响比赛获胜的概率为等级6(76~90 min)的0.78倍与0.73倍,上场时间节点为2(31~45 min)的样本量为0,上场时间节点等级为3(31~45 min)对比赛获胜概率的影响最大,仅为等级6(76~90 min)的0.44倍,但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场时间节点为5(61~75 min)与6(76~90 min)对比赛胜负概率的影响相同,结果证实了U23球员“晚上场”对比赛获胜概率的影响较小,而且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在竞技表现层面,有序逻辑回归结果显示:(1)U23球员射正越多,比赛获胜概率越大,射正等级为1的获胜概率仅是等级为2的0.66倍。(2)U23球员进球次数累计越多,比赛获胜概率越大,进球等级为1的获胜概率仅是等级为2的0.43倍。(3)U23球员解围越多,比赛获胜概率越大,解围等级为1的获胜概率仅为等级为2的0.48倍。在上述指标中,进球与解围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射正无统计学意义。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建立U23球员上场参数以及运动表现参数的模型如下:
Logit(P比赛结果=1)=logit(P/比赛结果=1)/(1‐(P/比赛结果=1))=‐2.67+(‐0.14)·(出场时间=1)+(‐0.31)·(出场时间=2)+(‐0.25)·(上场节点=1)+(‐0.83)·(上 场 节 点=3)+(‐0.31)·(上 场 节 点=4)+(0.00)·(上场节点=5)+(‐0.41)·(射正=1)+(‐0.85)·(进球=1)+(‐0.73)·(解围=1)
Logit(P比赛结果=2/3)=(logit(P/比赛结果=1)+(P/比赛结果=2))/(P/比赛结果=3)=‐1.66+(‐0.14)·(出场时间=1)+(‐0.31)·(出场时间=2)+(‐0.25)·(上场节点=1)+(‐0.83)·(上场节点=3)+(‐0.31)·(上场节点=4)+(0.00)·(上场节点=5)+(‐0.41)·(射正=1)+(‐0.85)·(进球=1)+(‐0.73)·(解围=1)。
通过放宽外援引进的新政规制获取提高赛事竞技水平以及联赛热度的短期功利性利益,还是实行严格的配额制度以鼓励年轻球员的培养,中国足协作为政策制定者在“开放”与“保护”命题之间不断权衡、博弈与折衷[6]。通过高薪引进外援提高联赛水平以及观赏性的同时,也造成了急功近利状态下的非理性发展模式[12],在为年轻球员提供过多“襁褓”政策的同时,也造成了年轻球员竞争努力激励的下降,由此,政策执行利弊争议不断。本研究表明,在11项技战术统计指标中,射正、解围、红牌3项指标较2017赛季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上升率超过20%,进球、黄牌攻防指标同步上升幅度较小,变量均无统计学差异,两个赛季U23球员的技、战术表现没有出现显著性变化。结果提示,U23政策对年轻球员实施“配额保护”的政策效益甚微,特别是在新政刚实施时,有的教练员为了应对U23球员水平不高而且又要必须上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仅仅让他们象征性的出场参赛,导致出现“闪上闪下”等违背政策初衷的现象,不仅无法促进年轻球员竞技表现的提高,而且还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U23政策实施现象致使执行效果偏离预期目标和最优状态,政策的功过利弊是足球现实条件与发展规律的两相作用使然,“开放”与“保护”二者之间的有序平衡仍是中超联赛亟需破解的难题。政策制定者应该及时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综合考量政策利弊,减少对联赛的主观干预。同时,政策制定主体应该与政策客体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在决策时充分征求俱乐部、球员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形成利益与责任共同体,避免政策执行中的“失真”;俱乐部作为政策执行者,应遵循职业足球的发展规律,力所能及的保障各年龄段球员参加高水平竞赛的机会,为年轻球员提供成长平台。
“博斯曼法案”的出台,促使体育法效力边界受到极大地消解,为跨国资本主义争取实现全球体育人力资源最大化扫清了制度障碍,导致职业足球俱乐部形成“马太效应”,弱者恒弱,强者恒强[13]。“开放”促进了球员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保护”分化了各俱乐部的经营管理,理性引援与人才培养二级分化现象成为各俱乐部解决的难题。在国内,中国足协出台了U23政策,“金元足球”与“配额保护”成为争议话题。职业足球市场的虚假繁荣、高薪引援背后俱乐部的经济负担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搁置均成为竞争机制不平衡的导火索。在U23球员强制性出场前提下,教练员存有对U23球员竞技能力低的刻板印象,并认为整体水平滞后的U23球员上场后会迫使预先最优组合方式发生偏差,会提高团队协调配合的成本,降低比赛攻防的技战术效率,因此主教练在比赛中对U23球员采用“少上场、晚上场”的参赛策略。但本研究显示,中超联赛U23球员出场时间以及出场时间节点对比赛获胜概率的影响较弱,尤其在出场时间节点上,比赛最后15 min出场与最后30 min出场对比赛胜负的影响从概率上看无任何差异。但是在实际比赛的换人安排上,教练员往往在球队处于平局甚至领先且主力队员产生疲劳时也不会换上U23球员,只有在比赛临近结束阶段,为了应对U23政策或者比赛结果很难再发生改变时才会将年轻球员换上。本研究证实了教练员利用政策漏洞压缩U23球员出场时间、推迟U23球员出场时间的策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比赛效果,证明教练员对U23球员的刻板印象存在认知偏差。国外已有研究证实,足球比赛中的即时比分情况会显著影响换人的时间节点及换人方式[14],而且在实施换人策略后球员的竞技表现呈现出显著提升现象[15]。由此可知,实施换人策略对球队比赛结果影响显著,教练员在比赛过程中应动态调整球队战术安排及执行最优化换人决策,改变对U23球员的刻板印象,帮助他们融入球队的技战术体系,在实战中提高竞技水平。
足球比赛中球员的位置分工各不相同,因此对球员的技战术要求也不相同,前锋位置要求具备最强射门得分、空中争抢、善于快速反击以及抢点射门等高效进攻能力,中场球员则要具备高强度跑动和反复高强度跑动能力,中后卫球员要有出色的预判能力与正面防守能力以及出色的组织能力,三个位置在比赛阵型中形成的中轴线会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在中超联赛中形成的“前锋—前腰—后腰—中后卫”外援使用策略占据了参赛优势,严重挤压了国内球员在关键位置上的参赛机会。对U23球员来讲,因教练员持有竞技能力水平低的刻板印象,所以对其使用安排以中场位置居多,加之出场时间及上场时间节点受限,使得他们在比赛中难有良好发挥,导致了U23球员竞技表现与比赛结果的弱关联。
在比赛中,比赛技战术指标直接影响球队的竞技表现,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16‐17],可以通过考察比赛结果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筛选影响比赛的关键指标,探索制胜规律[9,18‐19]。研究证实,在欧洲足球冠军联赛[20]、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9]和世界杯[18]比赛中,进攻组织变量中的射门、射正、进球3项指标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指标。本研究显示,U23球员进球、射正、威胁球、解围等指标与比赛结果相关,但表现为极度低相关,其他技战术指标与比赛结果则不存在关联性。通过判别分析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对于U23球员来讲,对比赛结果产生直接影响的指标仅包括进球、射正两个进攻类指标以及解围一个防守类指标。在影响程度上,射正、进球及解围3项技战术指标每增加1个等级,比赛获胜概率显著提升。理论上看,越多的射门机会和射门尝试,越容易提升比赛胜率,但对于U23球员,射门数量并未成为其影响球队胜负概率的关键指标,一方面是由于教练员往往安排他们作为中场队员参赛,缺少射门机会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竞技水平相对其他球员较低,所形成的射门数量过低造成的,统计结果表明,两个赛季的场均射门数量仅为0.37次。关于德国足球甲级联赛[21]和2014年巴西世界杯[18]的研究证实,进球是比赛的直接目的,射门质量而非数量是决定足球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19]。在防守方面,U23球员通过有效合理的解围限制对手在进攻端制造射门机会,降低了失分概率,由于他们整体竞技水平有限,在所有的竞技表现指标中,解围可以直接限制对手得分,因此成为U23球员影响比赛的关键变量。
足球比赛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多种情境因素同时影响比赛进程与结果,结果性变量直接影响比赛得分,而过程性变量首先会影响结果性变量,进而影响比赛得分。由于U23球员在组织进攻阶段影响较小,所以在组织进攻阶段发生的过程性变量未成为影响比赛胜负概率的关键变量,但并不代表过程性变量对比赛结果不重要,传球、成功传球率以及威胁性传球次数均是影响结果性变量的重要自变量,U23球员要想提高竞技水平与运动表现,增加对球队的贡献度,必须有效融入球队技战术体系。基于此,教练员可以根据U23球员影响球队的关键指标统筹设计球队的技战术训练,一方面落实U23政策,为年轻球员提供参加高水平竞赛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落实政策时最大程度保障球队的整体竞技水平。
(1)U23政策的修改没有带来U23球员竞技水平的显著提升,“配额保护”收效甚微,政策执行效果偏离预期目标。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权衡好“保护”与“开放”二者之间的有序平衡。(2)为了应对U23政策,教练员采取减少球员出场时间、推迟球员上场时间节点的应对策略未产生预期效应,教练员对U23球员影响比赛胜负的刻板印象存在认知偏差。建议教练员根据比赛实际需要灵活选择U23球员上场时间。(3)射正、进球以及解围是U23球员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指标,在正式比赛和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可以根据U23球员的竞技能力、对手实力及球队比赛战况进行合理安排,以充分发挥U23球员影响比赛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