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波
数字经济是将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资料,使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态[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36.2%,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2]。
产业数字化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是指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1]。体育产业是中国“五大幸福产业”的组成部分[3],2018年体育产业总规模26 579亿元,增加值10 07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1%[4],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促进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学界关于“体育产业数字化”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网络与数字技术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5]、数字化与全球化时代下的职业体育发展[6]、体育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方略[7]、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8]、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智慧化[9]等。而关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相对偏少。本研究以“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核心议题,首先探究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其次分析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最后解析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与策略,以期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将渗透到多个体育分业态领域。(1)体育智能制造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制造,借助数字工厂仿真,实现柔性化生产和离散型制造,提升体育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2)智慧体育场馆方面,通过综合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技术,再造传统体育场馆功能,推动体育场馆数字化转型,培育智慧体育场馆新模式。(3)产业链协同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搭建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为上下游体育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如搭建体育用品企业的产业链协同平台,有利于为上游的服装制造企业和下游的供应商提供产品与服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体育用品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4)体育新零售方面,通常数字技术促进体育新零售与体育制造业、体育用品销售业的联系,精准分析大众体育需求变化,调整供给端产品结构,并通过搭建以需求为中心的体育数字化平台,提高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效率。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大众健身消费意识普遍增强。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部分体育企业纷纷借助新型数字技术开展“自救”,通过打通线上与线下端口,创新体育消费模式,倒逼体育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直播带货、线上教学、电子竞技等新的体育经济发展形态不断涌现,以适应体育消费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10],不断形塑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方向。如疫情期间,苏宁旗下PP体育直播平台线上健身直播课程场均观看人次超过5万,苏宁易购健身器材销量同比增长269%[10];艾媒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线上运动产品持续热销,线上运动用品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其中,2018年为1 300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1 963亿元[11]。整体上,新冠肺炎疫情给大众线下参与体育消费带来一定阻碍,与此同时也给体育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契机。
政策文件涉及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制造等多个业态的数字化发展,如体育制造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能够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可穿戴运动设备;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赛事报名、场馆预订等综合服务水平(见表1)。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传统体育企业通过探索数字化转型,积极适应体育市场需求变化,化解疫情危机,助推体育企业快速发展。
表1 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一览表Table1 list of Relevant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Digital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探寻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首先,可分析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条件,即从体育产业以及数字经济具有的良好发展条件展开;其次,探究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途径,即从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展开;再次,解析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形式,即从体育产业的要素数字化、过程数字化和产品数字化展开;最后,剖析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效应,即从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长尾效应展开(见图1)。
图1 数字经济时代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Figure1 The Logic of DigitalTransform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in the Era of DigitalEconomy
体育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需求收入弹性大、生产率上升率大等特征,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条件[12]。(1)产业关联度。体育产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效应,能够带动旅游、养老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正外部效应;同时,体育产业包括11个子业态,推进体育产业各业态的快速发展,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互促共进发展。(2)需求收入弹性。在经济学意义上,当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表明某种物品的需求量增长率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率[13]。体育产业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即体育产品与服务需求增长对居民收入增长的敏感性大。加快发展体育产业能够促进整个产业结构保持高增长率,有利于创造更多国民收入和更高的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3)生产率上升率,是衡量产业创新率的一个标准[14]。体育产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上升率,已经从原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创造条件。
数字经济具有高成长性、强扩散性、降成本性等特征[15],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1)高成长性特征。数字经济主要由信息的属性决定,主要生产要素是数据。与传统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等)不同的是,大量信息积累能够获得更多价值产出,并呈现规模收入递增趋势,即数字经济具有天然的扩张倾向[16]。《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按照可比口径计算,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2,17]。此外,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初创企业发展速度显著快于传统行业,体现出高成长性特征。(2)强扩散性特征。数字经济将信息作为基础要素,通过将传统产业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传输,实现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将逐渐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扩张,传统产业的各项数据通过数字化处理,能够改进传统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体育市场环境下,促进体育企业加快融入数字化浪潮,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企业所带来的正向扩散效应。(3)降成本性特征。数字经济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增决定了具有降成本的特性,体现在以信息作为基础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能够有效避免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此外,数字经济还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长尾效应[18],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数字经济时代,新型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内部相关业态加速融合,推动体育制造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场馆服务业等体育产业内部相关业态的数字化转型。
(1)体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2019年,体育制造业规模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46.2%[19],体育制造业在体育产业中的规模较大。数字经济时代给制造业带来的变革是“新制造”的兴起,“新制造”是指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制造模式[20]。具体体现在:新的制造方式,即应用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新的产品,即智能化产品嵌入数据采集装置,分析云端数据,实现对用户行为的精准化测量与评判;新的服务,即新的制造方式催生出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传统单一的制造环节向两端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0‐21]。
(2)体育竞赛表演业数字化转型。体育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主导产业,探索竞赛表演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有利于促进竞赛表演业的提质增效发展。随着5G网络的全面铺开,改变了传统竞赛表演业的呈现形式,其高传输速率带来的低延时优势,能够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内三大球赛事(包括CBA联赛、中超联赛和排超联赛)纷纷借助技术变革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道路,对促进国内体育赛事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3)体育培训业数字化转型。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下,大众健身消费意识普遍增强,体育培训业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在数字经济时代,探索体育培训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能够有效规避线下体育培训带来的运行不畅,通过课程线上化,实现在C端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体验,在B端能够帮助培训机构提升教学质量、降低运行成本,催生线上体育培训发展新模式。
(4)体育用品业数字化转型。新零售转型是以线上线下融合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并以快速反应的产品创新、物流和供应链组合为连接方式[20]。体育用品新零售是体育用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种新型模式,具有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智能化、零库存、体验式消费、定制化产品等特征,能够有效推动体育用品业的数字化转型。相较于实体零售商,网络零售商的运营成本更低、运行效率更高[16]。
(5)体育场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体育场馆服务业是大众从事体育消费的基础和保障。在数字经济时代,探索体育场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体育场馆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场馆服务业能够催生智慧体育场馆新模式。随着VR/AR技术在体育场馆服务业领域的应用,能够让观众得到沉浸式观赛体验。此外,智慧体育场馆还能够为观众提供便捷需求服务,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
产业数字化转型贯穿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全过程,具体体现在要素数字化、过程数字化、产品数字化3种形式[17]。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遵循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过程,同样呈现出要素数字化(即体现在投入端)、过程数字化(即体现在生产端)和产品数字化(即体现在产出端)3种形式。
2.3.1 要素数字化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核心生产要素,围绕数据为核心的体育企业数字化发展,推动体育产业要素数字化转型。要素数字化转型体现在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改造、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体育产业的要素数字化,一方面需要加大体育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改造,通过生产设备数字化,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搭建互动平台。如体育用品企业,通过搭建体育O2O(Online To Offline)电商平台,对推进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体育用品企业催生出C2B(Customer to Business)互联网经济时代下新的商业模式,即改变传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单向供需关系,打造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新型供需关系,实现定制化生产和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加大体育数字化人才培养,探索政校企合作新模式,吸引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人才进入体育产业领域,通过多渠道开展直播课程培训、平台运营管理、网络协同化监管等再培训活动,多措并举加大体育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体育产业要素数字化转型。
2.3.2 过程数字化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能够实现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升级改造。(1)体育产业研发设计数字化。在体育制造研发设计过程中,虚拟仿真管理平台、零部件智能应用系统、试验综合管理系统等都体现出体育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数字化转型;在体育场馆研发设计过程中,5G、VR/AR等新型数字技术的全方位嵌入,呈现出安保系统、后勤保障、运营管理等的数字化,催生出更加智能化的新型体育场馆。(2)体育产业生产数字化。数字化生产颠覆了传统生产端(供给端)与消费端(需求端)的关系,呈现出以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生产与服务新模式,即可通过数字技术及时了解消费端的实际需要,进行精准化供给。(3)体育产业销售数字化。数字技术可赋予体育销售业新的内涵,即体育销售的数字化转型不止于销售端,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升级与革新,催生出体育新零售发展模式。
2.3.3 产品数字化 体育产品数字化体现在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所带来的体育产品智能化和体育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1)体育产品智能化发展。近年来,在全民健身热潮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广泛应用,通过数字化技术嵌入可穿戴设备之中,形成能够测量运动健身指标、提供智能化运动健身处方的数字化产品,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此外,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化产品还能够整合消费者数据传输到终端,为体育制造企业改善产品功能、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参考。(2)体育服务模式创新。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业态。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体育培训企业、体育健身休闲企业等纷纷探索线上教学、授课、辅导等模式,借助互联网新型数字技术,搭建平台化运营新模式,以创新体育服务供给方式,促进体育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
依托网络的服务业呈现3个重要特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长尾效应,改变了服务的基本性质,产业形态已从低效率转变成为高效率[22]。体育产业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推动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能够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并随之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以及长尾效应[8]。
(1)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在数字经济时代,服务企业具有初始成本很高而边际成本很低的特性,即高固定成本与低边际成本[23]。其中,高固定成本体现在2个方面:产品前期研发成本,通常称之为沉没成本,投入后无法收回;推广产品所使用的免费以及销售补贴成本,此部分是由数字经济特性决定的。在网络外部性作用下,受到信息边际收益递增影响,企业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产生正外部效应,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数字经济影响下的体育企业边际成本很低而边际收益递增,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2)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范围经济效应显著。传统范围经济产生于不同产品在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的相关性,产品相关性越强,范围经济特征越显著[24]。而数字经济能够将传统范围经济中相关性不明显的产品建立起联系,同时能够依靠某种主营业务积累的用户,拓展相关业务,取得更大利润。在数字经济时代影响下,体育企业将呈现较快速增长态势,体现出范围经济效应。
(3)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长尾效应显著。规模经济衡量企业产量与平均成本的关系,范围经济衡量企业产品种类与平均成本的关系。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共同作用下,体育企业的产量将大幅增加(规模经济效应)、体育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呈现多样化(范围经济效应),进而催生出即使低成本、低收益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市场,仍能依靠需求汇聚而产生较大市场份额,形成销售市场中的“长尾效应”[18]。
(1)体育产业数字技术应用不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专业化程度较低,数字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应用不高[1]。《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显示,近7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投入低于年销售额的3%[1]。体育企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体育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状况能够反映体育产业的数字技术应用程度。受到我国整体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高的影响,当前体育企业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不强,技术供给与体育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问题,体现在供给端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供给质量不高,而需求端体育消费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由于当前我国体育企业开展数字化、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体育产业中应用不足,制约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2)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短缺。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人力资源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即可通过加快培育数字化人才来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需要。当前,传统企业人才短缺成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要瓶颈[1]。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加快,而体育产业数字人才短缺,制约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体育企业数字化人才标准不明晰,不利于培养体育企业数字化人才。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不断迭代演进的过程,而当前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体育企业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标准、培养方向、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清晰,不利于培养体育企业数字化人才。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清是企业在数字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在数字经济时代,大部分企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线下体育发展模式,而真正确立以数字化转型为战略导向的体育企业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1)体育企业对数字经济认识不足。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体育企业纷纷探索数字化转型,但主要停留在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体育培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体育直播,借助5G、VR/AR技术开展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借助信息化、科技化技术开展体育制造全流程生产与服务等方面。关于数字经济的内涵,即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化治理等,大部分企业缺乏认识。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体育产业如何有效借助数字技术转型发展,数字技术如何有效赋能体育产业转型发展,是当前体育企业亟须深入探讨的问题。现阶段,体育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水平不高,体育企业的战略、营销、财务、人力资源业务等数字化转型仍相对滞后,容易引起企业战略迭代速度与数字经济整体发展不匹配的现象。此外,由于体育企业整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活力不强,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人才缺乏等问题,给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一定难度。
(2)体育监管难度大。数据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海量数据给监管带来较大困难。数字知识产权由谁管理、由谁使用尚不明晰,新型数字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边界尚不明确,一定程度上给监管带来难度。在网络时代,企业通过某种途径,与消费者进行“私下”交易,拉拢特定群体消费者对某一品牌进行“刷单”,通过不正当竞争提高某一品牌的赞誉度,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较难杜绝,其在行政执法上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工商部门无法直接管控消费者行为,而电商平台也较难监管消费者行为。一般而言,网络电商平台具有私有性质和公有性质的双重特征,需要发挥网络市场监管、内容审查、违反信息阻止、用户信息保护等职能。而当前网络治理规则不完善、电商平台监管缺少相关制度、多元协同共同治理机制尚未建立、体育市场网络化监管不足,给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一定困难。
(1)体育产业就业结构性变化。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强,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就业人员仅443.9万人,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1.2%[25]。由于不同群体数字能力和数字素养存在差异(通常称为数字鸿沟),在体育市场上,数字素养、数字技能水平较高的个体或企业可较好融入数字化发展,而对于数字素养、数字技能水平不高的个体或企业,就可能被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所淘汰。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数字化改造成本偏高,中小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数字化转型[1]。而往往接受数字教育和培训的个人以及企业,大都是具有一定财力基础的人群和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数字化引起的体育产业就业结构性变化,重构体育市场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布,将可能带来体育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风险。
(2)数字鸿沟问题。一方面,从基础设施接入层面鸿沟看。2018年,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等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5万亿元,而西部地区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数字经济规模低于0.5万亿元[26],区域数字技术差距较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占网民整体的28.2%;城镇网民规模为6.49亿,占网民整体的71.8%,城乡网民结构存在较大差距。整体上,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数字鸿沟,不利于区域体育产业数字化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从数字素养层面鸿沟看。虽然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但整体上国民对数字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具有差异性,城乡之间、不同年龄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显著,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培养数字化人才是保障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1)政府层面。在充分认识体育市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体育企业数字化人才发展战略。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纳数字技术人才从事发展体育产业;建立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相配套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在融资、准入门槛方面提供支持;通过打造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以体育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数字化研发、设计、专业人才管理等培训,补中小微体育企业数字化人才不足的短板;针对数字化人才就业具有工作环境灵活性强的特点,政府层面可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体系、税收缴纳体系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以培养适宜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要求的人才结构;通过政府搭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体育电商直播服务人才,为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持。(2)企业层面。通过查补体育企业数字化人才缺口,提升体育存量资源;通过重塑体育企业与人才的关系,打破传统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构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型雇佣关系;通过打造开放性的就业和创业平台,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拓宽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渠道。
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平台赋能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2]。一般意义上,平台模式是数字化转型和落地的主要实现方式,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中,科技平台是产业要素资源的连接器,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是培育新型产业组织的孵化器[1]。(1)发挥科技平台对体育产业要素资源的连接器作用。科技平台赋能能够推进中小微体育企业实现“上云用数赋智”,其插件化解决方案有利于破解中小微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数据资源获取难等问题。(2)发挥科技平台对提升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作用。科技平台能够促成从单一企业自我建设向行业共同建设转化[1],即通过平台赋能整合体育市场资源,促进体育企业之间分工协作,提升上下游体育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平台经济作用。(3)发挥科技平台对培育体育产业组织的孵化器作用。在数字化平台影响下,体育企业能够打破传统供需匹配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使得体育企业可以在预知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精准化生产与定制化服务,重构原有体育产业组织模式。
数字经济时代,通过加强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宣传推广,增强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有利于化解体育企业在疫情之下面临的危机,转变为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机遇。(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多渠道宣传数字经济的应用模式以及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充分认识体育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舆论环境。(2)加强典型示范和榜样带动作用。通过以安踏体育、李宁体育等中国龙头体育制造企业的全流程生产与定制化服务为案例宣传对象,以典型的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为案例宣传对象,以体育O2O平台下的体育培训、体育健身为案例宣传对象,以数字技术平台下的C2B(Customer to Business)商业模式为案例宣传对象,推广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社会效益增强等优势,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推广,提升体育企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能力。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通过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而形成。(1)数字经济与竞赛表演业融合发展。网络时代下的竞赛表演市场,通过接入转播、赞助、广告、品牌塑造等,实现竞赛表演业规模的几何倍数增长,推动竞赛表演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2)数字经济与健身休闲业融合发展。在全民健身大热潮下,大众消费结构升级,推进健身休闲产品与服务在生产、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并从运动场景升级与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拓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消费新空间。(3)数字经济与体育制造业融合发展。通过新型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制造业,推进体育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智能化制造和个性化定制,促进体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体育制造业发展效率。(4)数字经济与场馆服务业融合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业的数字化能够集票务接口、场景呈现、安保水电等后勤保障为一体,实现体育场馆智慧化运营、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体验等全方位升级。(5)数字经济与体育用品业融合发展。体育用品业的数字化能够与体育新零售相结合,通过平台赋能及时了解体育市场需求变化,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定制,进而有效减少库存和成本压力,整合体育用品销售企业的存量资源,以数字化转型促进体育用品企业升级换挡。
由于我国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提升体育产业数字化治理能力。(1)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数字经济是一个去中心化、多元参与的生态系统,每一个主体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协同治理是其核心[20]。在后疫情时代,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涌现出新业态、新模式,使得体育市场主体的不确定性随之加大,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体育市场运行效率、避免体育市场治理危机;通过建立互联网行业多方治理机构,打造政府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社会共治模式[17],助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2)提升平台在多元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合理界定政府、平台、第三方责任,发挥平台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枢纽和监管作用,如体育培训业O2O发展模式,要发挥线上平台对体育培训产品与服务的监管职能;对于线上平台开展的体育用品行业销售而言,要制定体育用品业质量准入规则,充分发挥平台治理作用。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体育市场发展格局,可以从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升平台在多元治理中的作用等方面,强化体育产业数字化治理能力,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政府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27]。受制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基础薄弱、监管不完善、数字技术应用不足、成本较高、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等影响,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1]。(1)优化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政策环境。数字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如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企业落户本地,提升体育骨干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打造区域总部经济效应;通过提供数字化人才技能培训与再就业服务,培育壮大中小微体育企业。(2)搭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搭建线上撮合平台、数据共享平台、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交流平台[27]等,提升政企互动水平,降低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加大平台数据整合与开发力度,为体育企业精准对接市场提供保障。(3)提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精准化服务。现阶段,由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需要因时因势精准施策,全方位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如针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技术升级快、商业模式迭代快等特点,政策措施制定需要以精准靶向服务为着力点,助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体育产业数字化是实现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时代,新型数字技术不断向体育产业渗透,催生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方向。加之,近年来在大众消费、体育政策等内外部环境不断向好推动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有利于催生新业态、新服务,满足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发挥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在分析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的基础上,探究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并就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从人才培养、平台赋能、宣传推广、融合发展、多元治理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策略,以期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