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鲜
小说教学到底应该如何进行?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通常都是从背景介绍入手,再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最后总结作品主旨等。可是现在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形势,我们的小说教学自然也应该少些模式化的“套子”,与时俱进。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惧怕变革,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而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也应该避免“套子”式的固化教学模式,敢于探索创新,变革教学方式。
下面,笔者以《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践为例详细谈谈小说教学如何避免“套子”式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课标,及时把握教学方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前言指出:“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及时学习掌握这样的前沿信息,可以促进自身教学思想的更新,及时把握最新的教学方向。
比如,笔者在自主学习完语文课程标准之后,在准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内容时,就深深地感觉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太过套路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由此产生了尝试新的教学形式的想法,这便是一种主动转变的契机。
二、转变思想,重视学生核心素养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在新课程背景下,一线教师应时刻以核心素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素养与能力。
比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小说时,笔者设置了预习问题:“死者别里科夫最后被埋葬了,可是作者并未说明他的死因,大家觉得他是怎么死的?谁是嫌疑人?请说明你的依据。”这是一道完全开放的问题,学生可以充分阅读原文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班级52名学生开动脑筋,真实地呈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如除了笔者本人预设的华连卡、柯瓦连科之外,还有学生认为被别里科夫开除的两名同学也存在嫌疑。此外,“我”也存在嫌疑,因为“我”与别里科夫是舍友,却不知道他的死因,不太合理。虽然答案超出了笔者本人的预设且存在一定的漏洞,但是笔者预留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并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其答案的合理性,这样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阅读探究文本的积极性,虽然教学进度有所减缓,但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类似的活动完全是有必要的。
三、敢于实践,课堂才是第一阵地
俗语有言:“光说不练假把式。”“情境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教师越来越多的认可,作为年轻教师,更应该敢于尝试,牢牢把握住课堂的主阵地。
比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中,笔者在导入阶段给学生设置了课堂情境——“有一档侦探节目每期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剧本,请嘉宾推测判断凶案过程与凶手。最新一期的故事是《装在套子里的人》,邀请咱们同学一起参与,Are you ready?”笔者以这样的形式开篇,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有学生因为看过节目而激动,有学生因为可以以侦探身份参与断案而摩拳擦掌,该节课的课堂氛围自然是非常好的,从此笔者更加相信这样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投入语文实践中。
四、研究总结,继续探索创新路径
在进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之后,笔者对教学过程進行了反思,虽然这样的教学实践意味着课堂的“突发状况”会增加,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把文本吃透,随时应对各种意外状况,但是作为一线教师,这样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是教师前进的动力,笔者在尝试了《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之后,看到了学生非常积极主动的一面,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非常重要。
文学是人学,一篇篇经典的小说作品既反映了世间百态,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若教师只是把一些知识点塞给学生,这对经典作品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因此,不断思考,不断修正,不仅学生进步,教师也会更有获得感与成就感,久而久之,会进入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总之,别里科夫死在了那个令所有人窒息的年代,死在了“套子”式的阴影与禁锢之下。而作为新时代的一名语文教师,有新课程标准的鼓励与引领,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开放的思想与更高的实践能力,我们更应该走出舒适圈,避免“套子”的束缚,挖掘每一篇小说的价值与魅力,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