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 李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创融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源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最早在1952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从心理学的视角提出。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使“以学生为中心”成为本科教育理念的一种新范式。“以学生为中心”包含三个维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引领,要求以发展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大学的使命,创新型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为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殊途同归,前者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后者是为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引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更能获得学生的理念认同,激发学生的创新训练热情。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大学生创新基础环境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为引领,系统化建设基础环境、实施平台和保障机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这个基础环境包括: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要有目标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有与综合实验、创新实践相衔接的基础实验平台;在师资方面,要有满足创新教育的“双师双能型”专职教师队伍;在管理体制方面,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中心,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
(一)目标可达成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地方性大学为适应转型发展需要,不约而同地将办学定位设置为“地方性、应用型”,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或“应用型、创新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更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词,“创新型”或“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几乎是所有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说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大学的共识。但是,创新教育怎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能力怎么在毕业能力中量化,创新能力的达成怎么保障和评价,这些都是知易行难的问题,却又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点。没有目标可达成的创新性人才培養方案,创新能力培养就缺乏实施的蓝图。
(二)“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决定了学生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然后是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因此,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理念,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所有课程,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融入所有课程目标。其次,要完善课程体系结构。所有高校都根据教育部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基础作为学校通识必修课,但创新教育课程大多不成体系,一是课程所占学分学时比例少,二是课程类型单一,三是缺乏与专业课程融合机制,因此必须要基于问题导向建立起相对独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最后,要改革创新教育的教学形式。目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举办创业讲座、公选课和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协会活动等,形式单一;创新创业教育千篇一律,所有专业一个模式,模式单一。高校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模式多样的创新课程活动。
(三)实践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与依托,没有系统化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只能停留在理论与理念阶段。创新教育的主导是创新创业导师,没有“双师双能型”专职教师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会迷失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在实践教学理念上殊途同归,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几乎所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建设有商科背景、有实际经验的专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关键。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一)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服务对象是所有学生,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少数学生通过创新实践平台完成多少项目、参加多少比赛、获得多少奖励。因此,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应该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仅要依靠创新创业园、创客空间、创客沙龙、创客工场等专门平台,还要依靠学校实验室、实训中心、科研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基础平台,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体系。
(二)层次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为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各阶段的需求,创新实践平台需要有层次化,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夯实基础认知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和有效提升研究创新能力的研究创新平台;要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学生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依次递进的层次化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体系。
(三)网络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随着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构建网络仿真创新实践平台,可以大大扩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的时间和空间。网络仿真创新实践平台在空间上具有虚拟性,在时间上具有机动性,突破了传统创新实践平台对教学时间、物理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端、电脑端、云端等随时随地获取资源进行虚拟仿真创新实践活动,网络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多维发展。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一)校企合作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范式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六部委《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因此,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为适应国家产业需求、适应学校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范式。
(二)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主要形态
传统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以高校为管理主体的产业园、创新训练中心、创新实验室,以企业为管理主体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形式。这些模式的校企合作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在于:一是过于强调企业或学校的管理主体地位,弱化了学生的行为主体地位;二是实践平台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不够,满足不了各类学生各个阶段的需要;三是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难以完全深度融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校企合作,首先要使学生成为所有合作的第一主体,所有协同创新项目和平台设计的第一要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其次,合作模式要强调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最后,要增加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因此,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校企合作企业要全面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和创新教育融人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合作平台除了有传统的共建共享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还可以全面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共同招生共建新专业。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固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即使是在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仍然难以保证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相关研究表明,50%左右校企合作持续时间约为3年,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论是高校、政府还是企业,在协同合作中的核心利益并不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政府看政绩,高校看项目,企业看效益。因此,只有真正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是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首先要确定所有学生是行为的第一主体,所有协同创新活动的第一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次要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培养体系,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需求;最后要将人才培养的效果作为校企合作机制的第一评价标准,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创新教育评价与保障体系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效果反馈等多个方面。从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目前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至少存在三个“不明确”问题:一是评价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中创新创业能力的达成度被孵化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所替代;二是评价主体不明确,学生学习效果与创新创業能力的评价,被教师教学与课程体系评价所替代;三是评价时间不明确,毕业3~5年后的创新创业能力被在校期间或毕业时的创新创业能力所替代。导致这三个“不明确”问题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评价体系。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创新教育保障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教育基础环境、实践平台、校企合作机制都是创新教育的保障条件,与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的政策保障、多渠道的资金筹措以及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共同组成了创新教育保障体系。这些保障措施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有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普惠政策,政策保障要专门针对大学生,资金分配主要用于学生,服务系统也是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
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是要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一个新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坚实的创新基础环境、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和稳定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需要有与之适应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学校的场地支持,校企合作师资、平台、项目及资金支持。这是一个典型的多方协同体系,协同的各方必须要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的利益诉求,这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以学生发展中心理念为引领、以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高度融合为抓手重构教学体系;然后在新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下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广度、深度、质量、效果和长效性。图l所示是以学生为中心“专创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图2是建立在“专创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基础上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图2中第一层围绕教学体系的是各方协同棚.制。
六、结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专创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前提,“专创融合”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以及师资是基础,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创新实践平台是支撑,具有共同目标与追求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