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立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表现。当前,产业学院课程群协同地方产业发展面临尚未建立常态化课程设计讨论机制、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困境。据此,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课程群协同地方产业发展的建议:课程群建设目标要体现产教融合,凸显岗位适配性;课程群教学模式要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产教融合育人优势;课程群体系建设要做到“过程规范化、内容系统化、调整动态化”;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策略,校企联合打造精品教学团队;教学过程“以生为本”,构建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产业学院;产业链;课程群建设
[作者简介]姚君(1980- ),女,江苏无锡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性研究”(项目编号:B-a/2013/03/003)和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项目“互联网+现代商贸服务创新创业教育” (项目编号:2017ZSTD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4-0077-04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业学院是传统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的升级版,以“合作共赢、资源共享”为主要宗旨,坚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念,突出服务产业、跨界合作、深度对接的特点。产业学院是一种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态,有助于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根据海默与普哈拉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比较竞争优势的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式。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聚焦在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独特的专业群、与产业链适配的课程群以及高质量的毕业生。在这四项核心指标中,课程群建设是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策略之一。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一、产业学院课程群的内涵及特征
目前,学界对课程群的界定集中在其课程性质、组合基础、构建目的三个方面。“性质上,包括连环式或系统化的课程群体、相关课程整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或课程体系等几种表述;组合基础上,包括从属于某个学科、可跨学科或跨专业两种观点;构建目的上,包括完善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获得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等方面。”根据课程群的内涵界定,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要突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服务和聚焦性。产业学院的功能和定位主要是服务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课程群建设要突破传统专业课程侧重大而全的限制,而聚焦在产业学院具体服务的产业链相关岗位群上,以岗位群所需的实用技能为主,突出课程教学知识点服务具体产业岗位的特点。第二,合作和共生性。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需要多元主体的合作,包括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同时,通过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推进产业学院良性运营,将各主体打造成为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下去。第三,职业和创新性。产业学院要围绕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依据产业链构建专业群,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二、产业学院课程群协同地方产业发展的困境
(一)尚未建立常态化课程设计讨论机制
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导向,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是其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目的。共建产业学院时,企业想降低劳动力成本,缩短员工岗前培训周期,提升员工职业适应能力,实现盈利的目标;學校以教书育人为导向,课程设计则更侧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学校和企业各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学校具有人力资本优势,如高学历人才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企业具有物质资本和技术优势,如企业的项目和资金、资源、技术研发团队等。当前,产业学院教学设计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导致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足。此外,学校有固定的教研活动、教学例会时间,企业有日常的工作例会和月报、季报、年报制度,但是企业与学校的安排不同步,使得产业学院的课程研讨会流于形式。
(二)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产业学院的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承担。学校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同时,学校教师面临职称晋升的压力,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科研以及指导学生竞赛方面,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此外,由于学校有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学校教师往往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去企业进行实践,很难系统地掌握专业对应的岗位技能。企业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对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缺少了解,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理论深度。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产业学院组织结构大都比较松散,挂牌成立以后并没有固定的教学和办公场所,也没有专门的实训室、工作室,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和二级学院共享教学资源。由于教学场地的限制,大多数产业学院的课程是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室和专业实训室进行教学,学生只有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才能真正接触到实际工作岗位。
三、产业学院课程群协同地方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课程群建设目标要体现产教融合,凸显岗位适配性
高职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目标主要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在注重学科与专业组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同时,确保设置的课程群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当企业技术、服务模式发生变革时,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就要及时淘汰与岗位弱相关的课程,加入新的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由校企专家团队组织课程教学研讨会,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趋势确定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产业学院课程群除了保留传统课程外,还需加入新媒体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等新兴课程。
(二)课程群教学模式要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产教融合育人优势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行业标准培养在校生,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发展。例如,在产业学院现代商业人才孵化中心,可以面向服装行业,开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服装陈列设计、服装展示设计、服装营销策划、服饰搭配整体设计等面向初级岗位的实用类课程;同时,增开社群引流与裂变、社群电商行业分析等面向高级岗位的讲座。授课过程全部在专业实训室和人才孵化中心完成,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在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职业实践课程建设,设置基础技能、核心技能、拓展技能和顶岗实习四个实践课程模块。高职产业学院要构建“课内实训—专项课程实训—产业学院人才孵化中心实践—企业顶岗实习” 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训与实战、仿真与全真”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进职业教育需求端与供给侧有效对接。
(三)课程群体系建设要做到“过程规范化、内容系统化、调整动态化”
课程群体系建设要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学校负责提供教学师资、实习学生和实训场地等,企业负责提供项目资本和设施设备等。
校企协同育人、共建共享,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群体系建设。例如,成立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以及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职教名师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企业专家定期参加校内课程建设研讨会和教研活动,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提出整改意见;校内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了解行业企业和产业发展动态,完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以现代商业服务人才孵化中心为例,把课程群划分为管理系列、经营系列和通用系列,如图1所示。其中,管理系列开设的课程打破传统课程受专业设置的限制;经营系列开设的课程侧重学生综合经营能力培养;通用系列开设的课程侧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课程群体系建设遵循“强调技术技能、鼓励创新创业、兼顾综合素质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四)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策略,校企联合打造精品教学团队
1.学校教师既要强化内部交流,也要做到“入岗、研岗、适岗”。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应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断扩展知识领域,做到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体措施包括: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定性培训;选派青年骨干教师直接参与产业学院的运营与管理;引导教师积极申报横向课题,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2.企业教师既要指导实践项目,也要做到“入校、入学、研学”。企业要选派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产业学院的课程群建设和日常教学活动。例如,企业教师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指导,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鼓励企业教师开展在线教学,加强师生沟通,使学生在课外也能及时获得辅导。
(五)教学过程“以生为本”,构建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1.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产教协同育人“向实处做、向深处走、向高处攀”。课堂教学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产业学院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建设成SPOC或MOOC等,推动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及共享。第二,根据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课件和教案、测试题库、企业案例、综合实践项目等,突破时空障碍。第三,利用蓝墨云、学习通等课程App,以及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等进行课外辅助教学,如推送教学资源、完成课后作业、实习过程跟踪、学生作品展示。
校企双方要合作探索“微课—学习单元—课程—微专业”的教学模式。“微课”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点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学习单元”基于典型职业活动设计,便于学生快速、灵活地学习某一职业活动。“课程”按照学科体系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微专业”以满足学生持續成长需求为出发点,采取专业与行业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学生通过3~5门课程的学习,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工作技能。
积极推进项目式教学,对进入项目组的学生提出“3+1”建议,即要有饥饿感、目标感、责任感,以及永远保持学习状态。通过职业岗位实践,学生坚持做到左手理论学习、右手实习实践,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2.考核主体多元化,构建系统化、标准化评价体系。第一,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实现学习内容和成果的“即学即测、即测即评”。第二,构建系统化、标准化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要包括课程群的规模、课程群的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评估程序和方法的可操作性。第三,产业学院要成立专家委员会,不仅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定期抽查和监督,确保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且对毕业生就业率、职业满意度、创新创业能力等进行评估,检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注释]
①唐正玲.课程群建设: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通讯,2016(18):17.
[参考文献]
[1]张连绪,韩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2):1-4.
[2]宣葵葵,王洪才.高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和提升路径[J].江苏高教,2018(9):21-25.
[3]吴金玲.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9):31-35.
[4]吕江毅,宋建桐.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J].成人教育,2019(10):63-68.
[5]金炜.新时代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5):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