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仙明 谢晓娟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在国内,我国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5.58万亿美元,即人民币101.60万亿元,突破了10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比去年增加2.3%,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下唯一可以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虽然居第二位,但总量达到美国的74%,是排名第三的日本的3.2倍,远远高于剩下的其他国家(见表1)。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贸易受阻,但我国的贸易表现也仍然可观。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我国2020年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总额17.93%,增长4%,进口总额14.32万亿元,下降0.7%,是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出口主要增长的商品医疗器械及机械、纺织纱线等医疗用品,进口中主要增长的商品为钢材等新基建材料。
表1 2020年各国GDP排行
截至目前,我国工业体系已经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在制造业产业体系中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供应链、产业链的发展,使其在世界供应链、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国际上,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融资、国际交往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新冠疫情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中美之间的矛盾,从而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以欧美为代表的“去中国化”也愈演愈烈,许多国家甚至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发展对于进出口的依赖程度较大,国际贸易受阻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小的影响,部分产业链还存在断链的风险。欧美国家制造业回潮,试图将分散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转回国内,或者将建在中国的厂商转移到东南亚等一些成本更低的国家,推动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也对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升级造成冲击。
另外,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新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正在加速演变,主要表现为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崛起,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增强,冲击了现有的国际秩序,国际力量对比更加均衡,国家地位的提升也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大,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参与制定更多公平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国际条例,也为全球治理体系带来了新一轮调整,使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促进我国的优势产业的发展。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盛行,新冠疫情全面暴发,加速了大变局的发展变化,各国纷纷对本国供应链产业链进行调整,加剧了供应链产业链区域化、本地化的发展趋势,存在断链风险。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去中国化”愈演愈烈,制造业回潮计划试图将分散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转回国内,中美贸易摩擦也依然严峻,阻碍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在世界分工中发挥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为推动供应链产业链升级提供了可行性。
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质量水平,充分激发国内需求,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我国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链附加值较低,创新力不足,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受到严重影响。出口导向战略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受国外市场波动影响大,经济风险大,此外,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也会导致国内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集中力量发展本国经济,有助于畅通国内产业链,使在供应链产业链中居于重要地位的企业发展得到保障,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协调发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提高供给的质量,增加了产业链中科技含量,为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解决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以满足内需为出发点,挖掘我国超大市场的潜力,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把推动产业链趋于完整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我国市场的吸引力,使得外国产业更加依赖我国供应链产业链。
我国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意味着与国际经济断链,而是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质上是为了改变外向型主导的经济结构,减少对外国市场、关键核心技术的过度依赖,实现国内外经济循环相互促进,平衡发展,使得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协调。促进国内国外双循环,就是要打通国内外的联系,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地加强国际间的经济、科技、产业的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平台促进国内外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扩大市场的准入规则,吸引外资进入,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以“一带一路”为纽带,促进沿线的经济交流,联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变局以及新冠疫情等事件的发生,导致供应链产业链受到冲击,经济循环受到破坏,全球经济结构重新调整,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受到破坏。此外,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在升级过程中,受到外国的阻挠,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促进国内外双循环,加大与各国技术交流,有利于降低我国技术短板的限制,促进国内企业利用产业链重塑的机会,在价值链的中上端占领一席之地。通过加强国内外沟通合作,有利于国内外两大市场防范化解供应链产业链中断风险。
从亚当·斯密的规模经济理论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发展是有利的。通过产业集群发展不仅可以获得规模经济,还可以获得经验曲线效应和学习效应。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大肆蔓延的现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链的风险,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受阻,产业集群尤其重要。由于国际分工,很多个国家共同生产同一种产品,在新冠疫情期间,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突然受阻,原材料、高端零部件等难以从国外进口,导致我国在复工复产时受到严重阻碍,很多企业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而在长三角地区,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都源于其区域内的合作。
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供应链产业链集群发展。依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依托其龙头企业、重点产业以及科研机构、金融部门打造产业集群。首先依靠龙头企业及重点产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集群示范产业;其次要大力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提高我国产业链的技术水平,打造一批世界上高水平、先进、难以替代的产业集群。此外,要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为产业集群提供贷款、融资支持,“引资补链”,扫清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的集群困难。最终打造一批在地域上高度集中、产业上下游紧密结合、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先进产业集群。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升级供应链产业链中的应用。当前,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需要强有力的高科技支撑。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国际交流产生重大障碍,导致原本依靠外来进口的高科技零部件难以运往国内,再加上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的打压,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发展,并将创新发展应用于促进供应链产业链升级的过程中,加大产业发展中的高科技投入,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复杂性高、替代性弱且优质的产业。
加大对人才的重视。供应链产业链的升级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而高科技的引用首先需要拥有一批高水平专业性的人才。我们首先要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的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员工参与高级培训,培育热爱科学的创新型高水平人才,培养致力于科研创新的高素质团队;其次,要引导企业通过薪酬制度、奖惩制度等的革新,对高技术人才的投入进行奖励,适当地给予其决策权,增加高水平人才的话语权,激励其继续投身于科研创新,并进一步使其愿意留下来,避免人才的流失。此外,还要推出高薪、住房优惠、家庭抚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简化外来人才登记程序,为外籍高水平人才留在中国解决后顾之忧,促进外国高水平人才的流入。
很多企业为了避免单一领域的市场风险,在发展上注重广撒网,导致其涉及的范围广而缺乏在某个特定行业的高精尖技术,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替代性高,难以在行业内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我国要鼓励企业专业化发展,在特定行业纵深发展,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性强的行业领军者。鼓励长期注重于特定行业发展的企业,为其发展提供优惠政策,提供避险机制,使其在专业化发展中不必担心承受较大风险,从而敢于专心发展特定行业。整合各专精尖企业,最终在全供应链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一批专项突出的企业,提高供应链产业链质量水平。
龙头企业在一个行业中具有引领的地位,甚至决定行业内产品的定价权,规则的制定,以及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只有拥有龙头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话语权。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优化升级,需要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引领。我国要鼓励企业发挥创新精神,善于利用领先技术,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一批在行业内领先的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向善于利用新科技、积极研发新产品的创新型企业偏移,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财政支持,金融机构发挥作用,适当降低这些企业的融资成本。抓住国际供应链产业链重构的时机,加紧促成企业品牌的建立,“弯道超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内龙头企业。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互联网,向数字化的方向迈进。疫情期间,原始的线下沟通交易受限,供应链产业链断链,更加证明数字化是现在以及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目前我国“数字基建”不够完善,配套设施欠缺,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数字化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数字基建”的发展,加速“5G”技术的发展,构建大数据网络平台,打通工业互联网,优化人工智能,并促使这些技术应用于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建设工业智能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功能齐全,集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促进这些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构建有利于供应链产业链数字化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企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依据与保障,政府加大对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服务力度与财政投入,为企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安全、健康、便捷的经济环境。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其他企业互相渗透,协同发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更精准地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以及购买商,人工智能降低对于人力劳工的需求,相比人工可以增加产品的合格率与精细度,还可以改善物流与运输状况,使其更加准确、快捷。
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总人口达22.7亿,GDP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RCEP自贸区的建成,意味着全球约1/3的经济体量将形成一体化大市场。中国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能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拥有全产业链的优势,有助于区域内供应链、产业链的畅通,从而保护我国的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升级。我国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以“一带一路”为纽带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增强产业链关联性,制定有利于外商在华投资的政策体系以及服务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盟成员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供应链联系,促进国际间产业集聚在中国的建成。
积极参与供应链产业链全球重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造成严重的打击,急需对其进行全球重构。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理应积极主动参与到供应链产业链全球重构当中。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的制定并维护其权威性,与国际贸易伙伴展开沟通,建立互联互通、相互促进、相互包容的贸易伙伴关系。保证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畅通,作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对本国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国外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供应链产业链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升级提供了可行性。我国应重视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培育龙头企业、数字化发展、国际协调,从而促进我国供应链产业链的进一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