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旅游扶贫模式绩效的实证分析
——以可可托海景区周边塔拉特村为例

2021-09-07 08:20李馥容邹子康通讯作者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6期
关键词:问卷指标旅游

李馥容 邹子康 陈 鸿(通讯作者)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文化旅游扶贫是指以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提高贫困居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依托当地独具的地理人文、风土人情、民族风俗对其旅游资源及旅游项目加以开发。近年来,贫困地区文旅扶贫的热潮愈演愈烈,一些学者[1][2]研究提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少县城都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和民族文化,文旅扶贫已成为新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在不断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扶贫绩效如何,尚且存在的问题,文旅扶贫在民族地区可以怎样优化使扶贫效果更显著,为推进精准扶贫,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旅游扶贫绩效展开了研究,往往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社会绩效、居民感知程度等影响方面着手。冯伟林、陶聪冲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 采用定量分析法对其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分析[3]。陈颖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高原藏区旅游业发展所实现的经济受益、社会受益、生态受益等参考指标作出绩效评价[4]。王安琦等人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居民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的维度,发现在旅游发展较成熟的扶贫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并存[5]。李佳通过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进行评价,发现当地传统文化村落的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略好于景区依托型村落[6]。由此可见,民族地区文游扶贫绩效评价仍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扶贫成效已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前人的研究之上,本文立足于新疆可可托海景区周边塔拉特村民族村落,结合AHP和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7],根据实地调查数据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文化旅游扶贫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以期真实、准确反映旅游扶贫开发在新疆少数民族贫困村落取得的成效,为今后民族地区的文旅扶贫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

二、研究区概况

塔拉特村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的一个小村庄,目前一共居住185户人家,因地理位置紧邻额尔齐斯河源头,有“额河第一村”的称号。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仅有的20多户居民住在河边的土坯房,靠着放牧、种植小麦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村里通了电,开始使用电灯;2008年,第一条直达这个小小村落的硬化路开通;2014年,村里每家每户也都通上了自来水,可村中贫困居民众多,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幸运的是,该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哈萨克民俗文化,2016年,当地政府对塔拉特村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对村里的院落进行了美化靓化,加强环境建设,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2020年,富蕴县可可托海塔拉特村更是被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列入全国2020年十个地质文化村建设计划,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塔拉特村的经济建设加速发展。

表1中的景点位于可可托海地区,均靠近塔拉特村及其周边村落,对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有着较强的辐射作用,也给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增加新的途径。2019年,塔拉特村通过旅游业实现收入97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5200元,全村齐心建设依托美丽资源走上了致富路。2020年以来,该村已有55户村民兴办起农家乐和主题民宿,当地手工艺品、民间食品、原生态奶制品等特色产品也在游客中畅销,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攀升。现阶段,塔拉特村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和谐、宜居、美丽村庄的发展正蒸蒸日上。

表1 主要旅游经典一览

三、塔拉特村文化旅游扶贫模式绩效的实证分析

1.问卷设计与数据回收

本研究调查问卷以阿勒泰地区塔拉特村居民为调研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网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该村及周边村落进行深度调研。访谈对象包括村民、村干部、驻村干部等群体,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旅游扶贫给该村及周边地区所带来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被访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相关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劳动力数量、家庭平均年收入、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入。第二部分,从宏观层面调查被访者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包括经济5个方面,文化4个方面,环境3个方面,社会3个方面,共计15个指标,并采用李克特量表测评各项指标。第三部分,从微观层面调查被访者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包括项目运营效果及扶贫效果评价2个方面,共计6个指标。调查过程因存在大多数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且语言沟通困难等问题,我们采用中哈双语问卷并通过一对一交谈的方式辅助其完成问卷,提高了问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调查问卷于2020年12月20日至2020年12月25日共发放120份,共回收问卷108份,回收率为90.0%,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为94.4%,满足统计分析要求。

2.受访居民基本特征分析

表2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特征统计情况

收回的有效问卷数据表明:性别特征中,男性比女性略多,男性占比60.78%,女性占比39.22%;年龄特征方面,30岁~49岁之间较集中,达到了61.76%, 60岁以上人口偏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配合填写问卷存在困难;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占比35.29%,中专及高中占比50.98%,大专、本科及以上仅占13.73%,说明当地大多数居民普遍只接受了义务教育,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规模方面,大多数家庭规模都达到了4人、5人及以上,分别占42.16%、47.06%,说明当地家庭规模较大;但在劳动力方面,大多数家庭还是以2人劳动为主,占比54.9%;在家庭收入方面,超过一半家庭收入不超过3万元,比例达到55.88%,说明当地居民年收入普遍较低;在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入来看,有62.75%的受访者集中在1万元~2万元之间,结合家庭收入来看,说明当地家庭大部分收入来自旅游业。

3.构建文化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在针对塔拉特村及其周边村落调研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理论及研究,运用专家咨询法,秉承着“系统、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原则,从宏微观两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3。

表3 文化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我们邀请10余名高校教授及相关学者运用汇报和访谈的方式,将指标进行改进和筛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有依据地选出较为容易量化的指标,将筛选后的指标反馈给相关学者及当地村民代表、驻村干部代表,并采用匿名涵询的方式邀请6名相关行业学者对指标进行赋权,最后取平均值作为最后权数。

4.文化旅游扶贫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

(1)确定评价因素集

(2)确定规划等级集

(3)建立评价矩阵

(4)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运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S=U·R,得到U的综合评价向量S:

(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综合评价结果(Sr)

根据模型处理结果,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对评语集V2的隶属度最大,评价结果为V=“良好”,阿勒泰地区塔拉特村文化旅游扶贫综合绩效的评价结果为良好。

四、结果分析

对塔拉特村旅游扶贫绩效问卷数据分析,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从单因素分析结果来看,二级指标的“项目运营效果”层面5个三级指标中,除“居住条件改善程度”评价等级落在中等,其他4个指标都落在良好,说明旅游扶贫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水平,而村民的居住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在下一步扶贫工作中需被重视;二级指标“社会绩效”层面,除“公共设施改善程度”落在良好,其他三个指标均落在中等,说明旅游扶贫对社会的公共设施的改善程度较好且对居民的生活影响较小;“文化绩效”层面,除“文化自信增强程度”落在良好,其他两个指标均落在中等说明旅游扶贫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影响,也表明该村民对其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够重视,需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环境绩效”层面,三级指标均落在良好,说明旅游扶贫开发对塔拉特村生态环境影响不大,在日后的扶贫工作中也不能忽视对其自然资源的保护;“项目运营效果”层面,三级指标也均落在良好,说明该村的就业率和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扶贫措施评价”层面,“扶贫工作知晓率”指标落在中等,“居民态度”指标落在良好。表明日后有必要开发更多旅游项目,提高当地村民在旅游扶贫工作中的参与度。综合来看,尽管结果显示旅游扶贫对当地的影响效果较好,也表明塔拉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还有较大建设发展空间。

五、结论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考量,塔拉特村旅游扶贫总体绩效显著,其中21个三级指标中有14个指标达到良好,有7个三级指标为中等,总体指标达到良好。模糊综合分析法是评价旅游扶贫绩效的有效方法,本研究突破有关研究仅仅关注时间和空间研究视角,选择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塔拉特村旅游扶贫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对塔拉特村旅游扶贫的绩效进行有效评价,评价结果认为旅游扶贫项目对塔拉特村的脱贫有有效的作用,同时评价结果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实践有较好的指导借鉴作用。通过分析我们也发现旅游扶贫指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的问题是数据太过主观,缺乏一些客观性,同时由于问卷调查的方式导致数据精度不够。今后的研究还需要改进研究方法来加强对数据精度的提升,并改进相关指标体系,使其更全面和具有代表性。

猜你喜欢
问卷指标旅游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旅游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