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敏,张 南,王悠然,赵 硕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科研能力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企业科研投入及科研项目不断增加,在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弊端已经凸显,如工作强度大、重复工作多、时效性弱、工作效率偏低及信息难以共享等。同时,项目成果也在不断增加,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及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科研能力的发展[1-2]。此时,信息化成为企业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持续性和服务性工作,其实质就是运用信息技术以及系统学、管理学、统计学方法,对企业科研工作中的相关要素进行结构化整合。因此,对现有的科研管理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科研管理能力的最佳选择[3]。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着科研管理的效率、能力,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企业的综合实力。本文的研究旨在规范企业科研工作,同时改变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科研工作效率、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4-6]。
目前,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的科研项目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在项目的申报审核、合同签订、节点控制、变更保障、验收审核、成果管理等方面管理难度较大,矛盾凸显,并且任务全过程管理中的繁琐局面尚未得到显著改善,现有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的科研工作需求,因此建立良好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的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合同签订、计划变更、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查询统计、协同共享等一系列管理工作进行研究,以期使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并为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数据统计、检索提供便利。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了一个基于Windows/Linux 系统的科研管理环境,用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固化制度及工作流程,为企业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并且提高了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的效率。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初衷是将企业内部的各项科研管理工作由线下转到线上进行管理,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管理、专利管理、科研成果管理以及科研人员管理等关键环节,使用信息化手段做到各个流程环节的审批流转,对企业的主要科研活动进行“一站式”服务和管理。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目的在于方便科研人员网上填报项目、专家在线评审项目、科技管理人员在线管理项目,并且将科技项目数据统一在线收集、处理,最终形成方便查询统计的科研数据,因此该系统需要具有稳定性、易用性、高效性等特点。为满足企业内部科研工作需求,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应满足以下要求。
(1)科研数据集中,业务流程规范,为科研工作中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全面监管提供依据。集成项目的申报业务、立项业务、实施监控、验收业务、变更业务、人员及专家资料库管理和科研成果管理,解决科研项目线下管理重复性操作及工作流程低效等问题,实现项目资源的全面管理和项目实施进度的全程跟踪,并且能够存储项目的全周期科研资料,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和完成质量,促进整体科研水平提高。
(2)推动科研管理方式变革,协助企业决策层和相关管理部门由“被动式处理”向“主动式管理”转变。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多级联动式管理,保障科研项目总体目标达成,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奠定基础,形成高效的科研共享管理平台。
(3)科研系统功能完整,覆盖科研系统各阶段涉及的组成要素。系统以科研信息的规范化管理为基本原则,以各科研功能模块为流程主线,覆盖从项目立项到形成成果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科研管理过程中各环节工作的程序化管理,并将各功能模块结合为一体。
(4)考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在数据库基础设计时,要考虑多功能兼容、多模块扩展的需要。同时,兼顾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系统平台设计是从总体设计角度考虑,兼顾多模块分步开发、同时运行的情况。
(5)实现多模块协同共享。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多模块交叉现象。例如,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人员变更是科研人员管理的基础,管理末期形成的科研成果是成果库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平台设计搭建过程中,需考虑各功能模块间关联数据的信息交互,以提高运行效率。
(6)具备完善的安全机制。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在实现科研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不仅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交流,还能够通过设置用户的角色及权限来满足科研工作的安全保密要求。
企业办公网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局域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企业办公网络的一个分支应用。系统采用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浏览器和服务器(Browser/Server,B/S)形式的三层架构,科研管理数据库使用MySQL 5.7.32 版本,存储论文、专利、软件专著、科研项目等数据集,逻辑事务处理通过应用服务器进行,提供数据同步、分析和用户管理等功能。系统以映射数据管理库为交换中心,建立起所有软件中现用字典编码与主数据管理库中标准编码的映射关系,如组织架构、人员信息、经费执行情况等。为满足便捷使用的需求,用户既可通过协同办公智慧平台直接登录系统,也可通过网址登录进入系统。总体架构见图1。
图1 公司信息系统管理架构
2.2.1 科研项目管理
该模块可实现项目申报、查询经费执行情况、项目结题验收,并实现项目信息的变更和相关信息的查询等,能够简化科研工作者的办理手续,使工作更加高效。
2.2.2 专利管理
专利采用全流程线上管理的方式,可开展专利的申请、审核、状态跟踪、维护等工作。
2.2.3 科研成果管理
系统应当具备对科研成果的管理能力。具体而言,科研工作者应能够在系统上整理科研成果的相关信息,并进行一键申报、查询。
2.2.4 账户信息管理
系统应具有管理科研工作者基本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个人信息和科研信息的记录,如姓名、学历、出生年月、联系方式、职称及所在部门等,设置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并与科研项目、专利申请、科研成果的管理等相互衔接,实现智能化管理。员工可以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个人账户。
系统功能见表1,系统功能架构见图2。
图2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功能架构
表1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功能列表
首先,服务于企业领导决策层。决策层在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时,需要依据大量的科研统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与预测。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企业规划的重要条件,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可以统计详实的科研数据信息。
其次,服务于科研管理过程。在项目管理方面,项目的申报、审核、批复、开展、结题等管理过程均需在系统中体现出来,并对各节点进行审核,相关的数据信息储存在后台数据库中。在成果管理方面,成果产生、成果统计、成果共享都需要以日志和文件的形式储存于数据库和文件服务器中。同时,论文、标准、软件著作权、专利、出版物、科技奖项、科研活动等大量数据也能作为企业的知识资源。
最后,服务于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者是企业发展的宝贵智力资源,科研水平的提高对于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科研人员素质以及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工作者通过系统可及时获取相关通知、掌握项目进展、跟踪负责项目和参与项目情况、查询学习科研成果等。
科研项目管理:立项(申请评审、合同审批),项目执行(中期报告、计划执行),结项管理(结项申请、资料上传、验收审批)。
专利管理:管理专利申请、审核阶段通知、缴费通知、过程状态监控。
成果管理:科研项目、专利、软件著作权、论文、科技奖项、出版物、标准、科研活动。
科研统计:科研成果统计、科研经费统计、部门科研统计。业务管理:科研公告、资料管理、模板管理。
该系统面向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与审核人员等。
系统管理用户:主要系统的管理人员。管理员主要负责用户权限配置、日志管理、基础数据维护等系统管理工作。
项目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的第一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主要使用项目权限授权功能、项目查看功能等。
项目申请人:项目流程推进者。
各部门领导:科长、部长。使用的主要功能是项目审核及项目查询统计等。
专家用户:主要负责对项目进行在线评审和提出意见。
部门形式审查员:主要负责本部门项目申请人的项目内容形式审查工作。
科研管理工程师:使用的主要功能为项目审核、组织项目评审、项目评审结果及意见录入、项目合同签订、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项目查询统计等。
该系统采用B/S 三层结构,其运行环境为客户端、应用服务器端和数据库服务器端3 个部分(见表2)。
表2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开发软硬件环境
数据库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应用系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数据库采用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方法,建立数据库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最终设计出的数据库具有高性能、易扩展、易维护、少冗余、安全性高、可靠性高、一致性和完整性强等特点。
(1)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统一采用实体—联系(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E-R)模型,E-R 图统一采用Microsoft Office Visio 工具绘制。
(2)数据库的逻辑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统一使用关系数据库理论,并尽量达到数据库设计的第三范式要求。
(3)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时间效率、空间效率、维护代价等因素,选择一个最优方案作为数据库物理结构。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内部科研项目以立项、实施、变更、结项、验收、归档等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核心,同时还包括合同管理、经费管理、专利管理、成果管理、统计查询等配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简化了科研管理流程,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增加了科研活动时间,为各科研部门、管理部门及决策层等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满足了科研管理需要,各项功能也在不断优化,并在使用过程中趋于完善,在科研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