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跃然
[摘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努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培养方案,提出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策略。以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048-02
一、引言
2014年和2015年,由于高校毕业生规模分别达到727万和749万人,被冠以“史上更难就业季”称号;而765万高校毕业生的2016年,更是被定性为“史上最最难就业季”,2017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加上海外留学回国以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已超过800万人同时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可想而知。2019年数据显示,毕业生达到834万人,2020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874万。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性文件,计划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更需要以人才引领为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中。高校作为培养“双创”人才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课堂、实训场所传授给大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帮助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潜能。“双创”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已成为构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现有的主流教育体系中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支持,学校的资源配比,并不向创新创业教育倾斜,所涉及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和教育计划不满足实际需要。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扩大就业,促进收入分配结构性调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因此,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更要发扬光大,引领时代教育潮流,做出积极回应。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主,引导学生关注各行业和社会需求,将学科知识与行业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造就创新创业人才。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缺乏,教学手段单一
纵观国内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绝大多数是作为选修课程,尚未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未形成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机制;创新创业课程多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课程;课程教材不规范、不统一。与此同时,老师授课方式枯燥、单一,也亟需改观。授课老师自身创业实践不足、分享經验较少,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经验
高职院校缺少专业师资配比,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仅仅是响应政府号召,没有主动深入思考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授课教师多以辅导员和学校行政老师为主,内容多为理论指导,实践经验的传授相对缺乏,没有实际项目让学生训练,与专业关联度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力。考评中仅仅注重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对质量要求不高,难以跟进项目后续的持续发展和实效性,在指导帮扶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导致学生做项目常常虎头蛇尾。
(三)创新创业实操平台搭建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创业园、项目基地等实操平台,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第一,创业园等平台主要是一种体验式、模拟式训练,与专业课程缺乏深度融合,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在校学生实践经验少、知识面窄、操作技能不完善,难以将创新创业原创成果转化。第三,学生在校的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很难做到学以致用。企业怕影响正常生产通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因此,实习往往流于形式。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坚持培育创新精神这个导向,不断优化教育理念。以教学质量为基础,结合学校特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社会发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创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业教育的同时结合创新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岗位创业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兼顾学生的思考、合作、自我认知、社交等各个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