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广慧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文明的精髓。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了很大的比例。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另外,也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古诗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诗词 初中语文 诵读方法
古诗词的诵读离不开环境的烘托和渲染,直接的感觉刺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为此,在教师动员学生收集古诗文卡片,这样拉近学生们和诗画的距离。老师和学生精心挑选了几张有诗情画意的卡片,贴在教室的墙上,命名为“我要和古诗交朋友”。当然,只有几张诗和画的卡片,不能引起学生朗读诗词的兴趣。我们还通过以下方法,让学生对古诗的朗读产生兴趣:一是在校园走廊墙上挂上古诗名言警句和古诗文装饰画,贴上名人读书的画、小故事,把读书口号深深地刻在心里,读名言记在心里,学生看着眼睛,被感化了;二是积极创建古诗文朗读的物质条件,学生阅览室每天中午自习向学生开放;三是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随时都可以借;四是在家里备有“小书架”,闲暇时手持古诗文,把古诗文变成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抓住时机,扩展诵读途径
扩展古诗的读法并传授效果不会一朝一夕出现。为此,我们每天早上坚持在中午和放学前朗读,保证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朗读时间。在每周的早会上,我会介绍一些古诗,让两个到三个学生进行交流,谈一谈心得体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学生对背诵古诗文提高了热情,增强了兴趣。当然,根据老师的安排只看古诗词是不够的,只有将学生引入古诗文,才能真正做到“乐读”。为此,我们要牢牢抓住主题,精心设计许多种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导孩子们玩,在音乐中朗读,按照编排的朗读时间,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轻读、朗读、领着读、教师和学生一起读、男女学生对着读等,方法灵活变化,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乐在其中。
实践证明,“多种多样的朗读”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学生们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母语文字的形态美、创意美、节奏美,亲近并热爱母语,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提高诵读的高效性
(一)突出重音
重音是指语句里得重读且听起来特别清晰的字,重音的作用是为了强调、突出。重音可以通过重读、吐字清晰、适当延长音长加以表现。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所谓语法重音,就是重读文章中的几个重要成分。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中“重色”“思”“多”“不得”宜重读。又如:“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中“亦”“安”宜重读。诗歌韵脚宜重读。语法重音是用得最普遍的,观察不同学生的朗讀习惯,有的有明显的重音意识,有的则相当淡漠,平均使力,除了有对诗文理解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延续不良诵读习惯的原因。
逻辑重音是指语句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成分需要重读。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为了强调投降派把持朝政带来的低迷局面,可以重读“世事艰”三字,为了强调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可以重读“气如山”三字。逻辑重音有诵读者更大的发挥空间,需要诵读者对诗作进行深入全面把握,再根据诗作主旨和自己的设想,确定重音位置。有利于突出主旨、很能传情的词,自然要重读。如《越中览古》一诗,通过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宜重读“破”字,以突出胜利的气势,重读“尽”和“满”,越王将士的奢侈、骄傲自满的情态,重读“惟有”,以突出对“今衰”的慨叹。
(二)把握语速
语速对于表达不同情感有重要作用。一般在激动、欢快的时候,语速要相对快一些;而在痛苦、悲伤的时候,语速相对慢一些。不同体裁的作品语速往往有不同要求。一般是诗歌比散文慢,古诗比现代诗慢。古诗语句短,不像现代文语句长、朗读换气难,更重要的原因是古诗语言相对古奥,读快了不利于自己和听众理解。当然,读到情绪慷慨激昂、热情奔放时,不宜过慢。同一首诗里,情感的起伏,语速自然要随之而变化。如李白《将进酒》虽有愤激压抑,但还是有激越狂放,语速宜稍快;李白《行路难》表现怀才不遇的愤激宜稍慢。但两首诗语速各有变化:《将进酒》是先稍慢,逐渐加快,到“钟鼓馔玉”几句又稍慢,最后又逐渐加快;《行路难》前六句都宜缓慢、深沉、凝重,“闲来”二句可略快,“行路难”几句又宜慢,“长风”两句宜轻快自信。一句话,语速的快慢就是由情感决定的。又如李清照《一剪梅》,为了更好传达那种孤独、相思之苦,整个调子都宜缓;《声声慢》则更宜缓慢沉重。
(三)变换语调
语调是朗读时语句的音高变化。声调指单个字的音高变化,语调是较大成分(词语、短语、句子、句群)的音调变化。语调很能表达感情。句子的音高变化常有四种:
1.升调,由平升高,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等语气。例如,在“商女不知亡国恨”中,“商女”缓慢阅读,“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读得更重。
2.调低调子,往往首先平时下降,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语气。如:“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3.平调,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如:“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如:“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日月”较平,“掷人去”“有志”上升,“不获骋”下降。
语调往往和语气相关,又和表达方式相关,更和感情相关。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往往较平缓,而抒情或者说在其他表达方式中带有抒情时,语调变化就较大。欢快者高昂,悲伤者低沉。诵读时,要把握大局,又要注意局部的高低变化。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我欲”至“青云梯”都宜轻快低沉,突出“梦游”神秘和诗人喜悦色彩。“半壁”至“层巅”宜高昂,“云青青”二句宜低沉,仙人出现的热闹场面宜高昂,梦醒感叹宜低沉。
(四)巧用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和风格。如浑厚、尖细、清脆、沙哑、圆润、粗涩等。音色对抒发感情和古诗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读不同风格的诗,理应用不同的音色。读豪放词宜用浑厚粗重的声音,读婉约词宜用尖细清脆的声音,读典雅之作可以用圆润宛转的声音,读俚俗之作则不妨用粗糙尖新的声音。读曹操的《观沧海》,读岳飞的《满江红》等都需要浑厚大气的声音,要有包容一切,吞天吐地的气度,好像自己胸中正有三千里山河、五千年沧桑似的。读了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要用尖细沙哑的声音,读出那种愁肠百结、欲说还休的感觉。
同一首诗,要根据诗境和诗情的不同,运用不同的音色去读。读《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要字字咬得十分清楚,读出那种深切的激愤,读“镜中衰鬓已先斑”,要用苍老、沙哑、擅抖的声。各类音色的控制有时很难言传,在诵读中可以多尝试各种发声方法,以找到预设的感觉和效果。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听名家的朗读录音。注意音调、语速、音调、音色等特点,适当地加上记号,自己朗读,努力做到有表现力。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心读,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来读,师生一起为他寻找优缺点。可以多人分别读同一作品,比较优劣,促进学生诵读。对于疑难处,还可以进行讨论,该如何读。音色差异大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接力来读。体会不同音色的不同效果。把握整首诗的语速调子和语速變化规律,并有意识效仿。还可以抽学生诵读,由老师或者同学指出语速、停顿处理是否得当,再进行诵读。可以让学生先反复钻研,反复诵读,把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再进行比赛,通过比赛来促进学生诵读。
三.加强互动,拓展诵读空间
在诵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亲子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等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来优化诵读效果。亲子互动让孩子在这一活动中保持热情;生本互动意味着诵读活动的开始,也是古诗文诵读中的核心环节,没有生本之间的互动,就不可能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思考;生生互动是有效解决学生自控力较差、个体阅读不能坚持长久的有效方法,对于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很有帮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率先垂范,热爱古诗文,为学生示范,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诗文朗读活动。这样,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交流感受,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朗读的激励作用也是巨大的。
总之,只有教师高度重视古诗词的诵读,并在教学活动中开动脑筋创新各种方法、活动才能将古诗词的诵读开展得有声有色,让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妙趣横生,从而达到高效诵读古诗文的目的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金凤.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诗词[J].学周刊,2021,(13):109-110.
[2]刘早霞.浅议古诗词的诵读方法[J].文学教育(上),2010,(03):60.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古路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