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要素研究

2021-09-05 04:18王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计要素学习活动博物馆

【摘要】博物館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媒介和渠道,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化功能,优化博物馆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游览参观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结合博物馆学习活动的特征及特点,明确学习活动设计要素,能够切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本文结合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归纳总结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素,针对学生学习所面对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活动设计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99-03

【本文著录格式】王婷.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要素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99-201.

引言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教学体系,将难以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而博物馆学习活动是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获取智力和心理上的成长。然而传统的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却严重影响到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明确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升博物馆学习活动的设计质量。

一、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及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博物馆的育人功能

博物馆主要指以欣赏、研究、教育为目的,保护、收藏并向大众展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拥有娱乐、教育、展览、研究、修护、保存、搜集等基本功能。其中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核心功能之一,能够通过人文历史展示与自然科普讲解的方式,丰富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的传承与传授质量。由于博物馆在门类划分上,有综合性博物馆、技术与科学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及历史类博物馆等。因此在教育方向及教育功能上会有明显的不同和差异。其中历史博物馆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和巩固悠久的历史知识。艺术博物馆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而科学博物馆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矿物、动物、植物、天体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在现代教育理念得到普及与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的育人功能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将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融合起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的形式,提高博物馆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在大力开展博物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师充分利用博物馆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参观浏览),提高学生教育的效率。

(二)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类文化学家曾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生活理念、行为方式及思维模式,具体表现在建筑、艺术及经济等层面。而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产要素所发生的变化,导致经济活动的形式与模式发生了转变,进而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简而言之就是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式和类型的转变,促进了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教育领域,现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将使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使学生更青睐于浅显化、碎片化、本土化的知识,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难以适应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想切实提高现在教育的质量,就需要明确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是自我性,学生在知识获取与理解的过程中,会关注自身的感受。如果知识呈现的方式较为抽象、复杂,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其次是碎片化。在微博、抖音、微信等信息平台的影响下,学生将难以充分地汲取大量的、复杂的知识,会导致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最后是交互性,当学生所学习知识与自身或生活存在交集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积极性。

二、博物馆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素

(一)展厅

展厅是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的呈现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拓展视野的重要抓手。在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围绕展厅所呈现的“教学资源”来展开,使学生在知识获取、吸收、理解及应用的过程中,获得“感触”和“触动”,进而实现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而在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展厅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制定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任务——“活动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根据活动问题,更好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及应用知识。

(二)教师

如果将展厅作为教学资源,那么教师就是教学资源的引导者和阐述者。教师应在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博物馆展厅所呈现的内容,延伸知识的范畴,使博物馆展厅所呈现的知识与教材所蕴含的知识建立联系,并在知识延伸与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活动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与效率。譬如当学生结合活动目标(活动问题),参观展厅所展示的各类展品时,教师需要及时解决学生在认知与理解上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将学习重点集中在活动任务上,以此增强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学生

学生是知识汲取的主体,是博物馆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只有明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征,才能让“学习活动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具实效性。然而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当前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完善活动流程及配套材料,使所有的活动内容都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展开,唯有如此,才能让博物馆学习活动真正服务于课堂教育、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才能切实彰显博物馆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价值。

(四)问题

问题是贯穿博物馆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媒介。只有在问题驱动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利用博物馆展厅所呈现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博物馆所提供的知识。简而言之,问题是教师实现博物馆教学“目的”的关键和重点,是贯穿观前、参观中、参观后所有流程的关键要素。如果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脱离实际,将导致博物馆学习活动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难以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发展需求,弱化了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和教化价值。

三、博物馆学习活动的设计问题

展厅、教师、学生、问题是构建博物馆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博物馆教育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然而在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习互动的开展成效,无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博物馆展厅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一)缺乏对参观前、后的重视

博物馆虽然拥有较高的育人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质量。然而博物馆学习活动的设计重点,普遍集中在参观浏览的过程中,忽视参观前与参观后的教学指引对学生探究知识的影响,导致博物馆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不尽人意。通常来讲博物馆参观前的准备活动是教师做好展厅简介、背景介绍、安全提示工作的关键,能够激发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果缺乏对参观前准备环节的重视,将导致学生难以根据学习任务,汲取展厅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参观后的检测评价、交流展示等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利用知识的关键环节。但部分教师却通过“撰写感想报告”的形式,检测学生的活动效果,难以帮助学生真正将博物馆知识与课堂知识联系起来。

(二)缺乏对学生主体的重视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落实和凸显。然而在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的层面上,很多教师都没有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导致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学习诉求无法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而在活动任务设置与分发的层面上,教师还缺乏对学生个性特征的考量,导致学习任务缺乏针对性与合理性。譬如将复杂程度较高的活动任务分发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将探究性较强的活动任务分发给实践能力薄弱的学生等。要想切实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注重学生在博物馆学习中的感受,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博物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三)缺乏对知识服务的革新

由于博物馆的教育形式只局限在知识呈现与展示的层面上,导致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停留在知识阐释、问题解析及活动指引上。虽然这种“知识服务形式”能够切实满足学习活动设计的整体要求,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的角度出发,还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所呈现的答疑、指引都与课堂教学“无异”,缺乏趣味性、灵活性,当活动开展到一定程度后,学生便会产生“厌倦”“枯燥”等情绪。要想切实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革新服务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让教师的知识服务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及立体化。

四、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策略

(一)框架构建

博物馆学习活动框架主要包括参观前的任务布置、准备活动;参观中的“探究学习”及参观后的监测评价与交流展示等内容。首先是参观前的准备环节。在参观前,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与博物馆展厅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建立联系,并制定出形式、内容、性质不同的活动任务。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分发相应的活动任务。而在任务布置的过程中,教师应提出富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对博物馆学习活动形成期待感。此外,教师还应在参观前做好展厅简介、背景介绍及安全提示等工作。其次是参观中的探索环节,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任务,参观游览博物馆展厅所呈现的展品,并将问题整理、汇集给小组长,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延伸对博物馆知识的理解,随后在教师答疑的过程中,转变问题思考方式,完善知识探究过程。最后是参观后的检测评价环节。在参观后,教师应通过交流展示的方式,引导各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评价每个学习小组的优势和不足。或者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材料设计

在材料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抓手,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特点,完善活动材料的设计体系,使活动材料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首先是活动方案。教师应在明确活动形式与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互动问答、角色扮演)的基础上,确定活动内容,如学习资源、展厅介绍、背景知识、活动流程、学习目标、活动简介、活动场所、适用年级及活动名称等。其次是活动任务与参考答案。在结合教学大纲设计活动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不同活动任务(教师所提出的学习问题)的参考答案,注重参考答案的多样性和主观性,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最后是资源库。在博物馆展厅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构建教學知识库,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教学资源库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必须确保教学资源的形式多样、内容简短、丰富有趣,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知识服务

结合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发现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拥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以在切合学生学习规律及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传统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然而在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教师在学生服务中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首先,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做好课堂知识与博物馆知识的衔接工作,即在解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与之相对应的课堂知识。指引学生利用已学习的知识,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开展竞赛活动。即教师通过设置相同活动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问题的答案,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深化对博物馆展厅知识的理解。然而在竞赛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竞赛规则、注意事项及安全规范。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活动的开展质量。最后,问题驱动。在参观“中期”,教师可通过成果展示及归纳总结的方式,提出新的活动任务,深化学生对博物馆展厅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博物馆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五、结语

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展厅及问题(活动任务),只有充分围绕设计要素,设计学习活动,才能让学习活动更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更充分地发挥博物馆在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和作用,帮助教师更好地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形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楠,郭朝晖.博物馆学习项目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博物馆学习实验室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96-101.

[2]周孙煊.基于CLT的纪念类博物馆网上探究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0):59-61.

[3]张晓鹏.多元智能视野下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5):47-52+95.

[4]罗跞,宋娴.国内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研究现状对比及其启示[J].科普研究,2019(3):49-57+111.

[5]罗德燕,李奎,陈蓉,胡芳.博物馆开展系列亲子科普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J].科普研究,2012(2):58-62.

作者简介:王婷(1984-),女,山西省平遥县,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宣传教育。

猜你喜欢
设计要素学习活动博物馆
博物馆
吉祥物设计的关键要素与设计思路初探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展设计要素探究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