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教学也从低效走向优化。本文即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兴趣的激发,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议: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融洽和谐,教学效果方可最佳。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对于教育而言依旧如此。当师生关系和谐时,学生对待老师的表扬被认为是鼓勵,对老师的批评被认为是关爱;倘若师生关系紧张时,学生对老师的表扬不以为意甚至认为是哄人,对老师的批评则被认为是整人。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内涵,充分调动自身丰富的情感,不仅要做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建设者和组织者,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乐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二、新颖导入,设置悬念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直击学生的心弦,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被激发。那一堂课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首先教师应熟悉教材的内容并且重组、再创,使知识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那么学生会快速进入最佳状态。比如可以采用歌曲、故事、小品、歇后语等来导入新课;也可根据课程的重难点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用社会上的时事焦点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最佳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好奇心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例如在讲七年级“情绪的类型”这一课时,我会给学生们讲个小故事:有位老奶奶她有两个儿子,她的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卖布鞋。天晴了她担心她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了她担心她小儿子的布鞋卖不出去,所以她总是愁眉苦脸。突然有一天邻居对老奶奶说了一句话让老奶奶转忧为喜,从此喜笑颜开。借助这个悬念,可以让学生们猜猜这个邻居对老奶奶说了些什么呢?课堂气氛立马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积极思考各抒已见。这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设置悬念,让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当学生陷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苦恼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获得平等的自我表现机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后进生,教师应用满腔热情和爱心,让他们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后进生学习的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恰当结合亲身生活实践,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并从中体验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四、寓教于乐,快乐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素质教育,确立快乐教育观念和快乐学习理念,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生学到了真本领,获得了人生感悟,就会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了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去感受美,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便油然而生。那么这堂课不仅让教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感。
五、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的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学生可以进行形象直观地观察,更加容易理解且接受新鲜事物,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学生知识容量,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八年级《法不可违》这一课,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个小品《天网恢恢》,幽默风趣的小品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本节课的焦点瞬间转移到“违法”这个话题上来,化无声为有声,趣味性十足。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担任着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满堂灌、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采用探求式、活动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策略。还结合多媒体优质资源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丰富多彩,教师爱心育人学生快乐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做到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