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2)》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1-09-05 03:28刘亚利荆肇乾王郑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讲授思政课程

刘亚利 荆肇乾 王郑

摘 要: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水质工程学(2)》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必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本文结合《水质工程学(2)》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深入挖掘课程中隐含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思政元素,并以海绵城市、黑臭水体等热点问题为载体,通过案例牵引+启发式教学和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来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及思政教育过程的多维度延伸,实现了从“智育”向“德育-智育”协同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2); 思政育人目标; 思政元素; 教学方法; 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077-002

为积极响应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思政教育精神,全国各专业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期将专业课中隐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其随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1-3]。

《水质工程学(2)》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与特色课程,一般设置为48或64学时。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了解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基础上,掌握水处理基本理论方法,并进行实际工程应用;以讲授污水和废水处理单元操作为主,使学生对废水污染物的性质、来源、排放标准及控制水污染途径和治理方法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掌握水污染治理的理论和技术;将科研成果、新理论、新技术融入教学,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和应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结合《水质工程学(2)》的课程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思政元素,并通过案例牵引的方式将其有机融合到教学过程中,确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同时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

1.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与融合

1.1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的矩阵图

结合《水质工程学(2)》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专业知识讲授内容中深入挖掘隐含在课程中的家国情坏、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明确专业知识传播与核心价值引领并重的育人职责。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的矩阵图如图1所示。

1.2课程思政内容

与教学内容对应的具体思政教育内容如下:

第一章,讲授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危机,引出水及废水处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水处理行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引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讲述我国给排水专业的发展历史,并结合案例、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让学生感受祖国由落后到先进,由弱变强的伟大进程,萌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4];通过“太湖富营养化”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精神,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章,讲授活性污泥工艺在污水厂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考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讲授除磷原理及工艺时,对磷的来源和危害进行深入挖掘,强调水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个人生活的关系,建立技术应用与生态环境的联系;讲解污水厂提标改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

第三章,讲授生物膜工艺的应用-改良-新型生物膜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引出艰苦奋斗的工匠精神;对比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膜技术,让学生认识到技术产业的输入和自身发展的差距,树立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的信心。

第四章,以厌氧工艺工程应用过程中存在反应器酸化、运行不稳定等问题,引导学生查找和分析与国外的差距,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匠心精神;讲授厌氧微生物生态学时,结合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来源、发现与发展,提出创新精神是一名工程师的良好品质。

第五章,以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为例,讲授其课题组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相关应用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树立专業自豪感;讲授人工湿地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项目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利用建筑垃圾作为生物膜应用到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六章,结合我国污泥的产生和处理现状,讲授污泥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和危害,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讲授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讲授污泥脱水工艺时,总结污泥脱水剂的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和前沿,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脱水剂产业的前景和研发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七章,以海绵城市为例,引导学生立足国情,治理水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讲授除臭与除藻时,以光催化降解材料在河流治理上的应用为例,强调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介绍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院士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

第八章,将国内外绿色水处理剂、规模化膜技术等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应用嵌入课程体系中,引导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坚持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讲授地下水除氟除砷工艺时,阐述砷对水环境的危害,树立社会责任,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讲授海水淡时,引导学生开发水处理新技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九章,讲授再生水技术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再生水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提高使命意识[6];讲授单体构筑物的设计时,引导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程实践和综合能力四个维度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教育学生严把工程质量关,强调工程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讲授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水利用时,结合深度处理的目的和用途,阐述水资源短缺和生态保护。

第十章,讲授工业废水污染时,以松花江水污染等特大事件为载体,强调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讲授常见工业废水处理系统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医院废水处理为切入点,讲解细菌处理对水体环境的重要性,强调污水处理对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

1.3思政育人目标

结合水质工程学(2)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确定该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1:激发家国情。通过水处理技术和工程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体会中国科学家孜孜不倦的努力,认识到专业或行业发展的进步和困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给排水事业奉献的使命感。

目标2:在水处理技术和工艺的知识传授过程中,从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出发,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目标3:培养工程师职业素养。通过理论讲授-课程设计两条主线,在工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养,即坚守职业道德和勇于担当的匠心精神。

目标4: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构筑物设计计算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协调意识,提高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2.1案例牵引+启发式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后再“输出”[2-4]。通过污泥厌氧消化等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松花江水污染等特大事件,强调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教导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要勇于承担工程建设、自然环境保护及社会发展等责任[4,5];通过介绍我国在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进一步强调绿色发展理念;讲述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城市污水处理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到亚洲最大污水处理厂上海白龙岗污水处理厂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在排水工程技术领域的成就,进而树立专业信心,感受祖国由落后到先进,由弱变强的伟大进程,萌生爱国主义情操[5,6]。讲述许保玖、李圭白等前辈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楷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5-7]。

此外,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以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和热点事件为切入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而后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创新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讲解第1章内容时,从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藻类爆发的危害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危害?应该从哪些方面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5-7]。

2.2线上+线下多维教育模式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合理利用爱学习、慕课等线上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将课堂未能深入讲解的思政素材,如给排水专业的发展历程、专业前辈的事迹、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等,课前发布到网上,让学生提前熟悉。此外,通过微信、贴吧等线上交流和讨论平台来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总之,构建线上+线下多维度教育模式,可实现教学在时间、空间等多维度上延伸,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相关思政知识。

3.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水质工程学(2)》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点的考核,常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有必要改变考核方式来真实有效地考察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首先,考核内容上应注重价值引领,精心设计能够反映专业知识和思政水平的题目。如在考核“水处理技术”这个知识点时,融入黑臭水体、海绵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国家方针政策等考核点。其次,宜采用“分阶段、分小组”模式下的多环节累加积分式考核方式[2,3,7]。分阶段即在学习课程期间,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线上线下主题讨论等方式,记录学生的思政水平变化情况;分小组即将学生按学习兴趣、专业特长划分小组,通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考察学生的思辨、团队协作和管理等综合能力。

4.總结

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深入挖掘《水质工程学(2)》中的思政元素,不断积累和建立思政资料库,并将其有机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再通过案例牵引+启发式教学、线上+线下多维度教育模式来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思政教学的日常化和自由化。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一些难点,比如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资料库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建立一个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梁恒,李伟光,马军,等.新工科背景下《水质工程学》课程建设思考[J]给水排水,2020,46(11):143-146

[3]宋铁红,林英姿,宋显波,等.结合思政教育内容的给排水核心课程教育体系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0,(34):85-88

[4]刘雅琳,郝悦.新媒体媒介下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堂融合发展之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5(17):11-12

[5]高宏斌,郭一飞,姜忠峰,等.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堂有机融合方法探索研究——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22:400

[6]张智,蒲清平,向平,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家国情怀教育的思考[J]给水排水,2020,46(10):150-154

[7]孙雯,徐乐中,李翠梅,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性研究——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70-72.

猜你喜欢
讲授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