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强 宋一丹
摘 要: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线上教育”等举措有效保障了延期开学期间学生的居家学习问题。文章对居家学习初始阶段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全面调研,发现初始阶段的居家学习具有明显的“应急应对”特征,且线上教育成为了居家学习的“控制枢纽”。居家学习期间突出的不适应与较高的满意度并存,学生的学习差异加大,学习效能分化。学生的学习表现、身心疲惫感、学习环境等都会对居家学习的效能产生影响。
关键词:居家学习 线上教育 学习效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为阻断疫情向学校扩散,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然而,在居家学习初始阶段,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约束和专业指导还比较仓促,各地、各校在课程设置、学习效果、视力影响、学业负担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反响。为此,本研究调研了全国多地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由于调研时间恰好是居家学习与线上教育“从探索到有序”的初始阶段,因此这种“原生态”的记载具有重要价值。笔者期望用真实的数据记录下这个特定时期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实践,为未来改进居家学习提供研究样本和决策依据。
本次调研主要包括“基础信息”“课程支持”“线上教学”“设备支持”“作业状况”“学习行为”“总体感受”七个一级维度。调研时间为2020年2月10—23日(延期开学的前两周),共有来自东部四个省份、西部一个省份的六个市(区)参与。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按照10%左右的抽样比率选择参测对象,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截至2020年2月23日,共有150所学校的39704名学生、38455位家长、4571位教师参与问卷调查。考虑到调研对象是抽样产生,对六个参测市(区)采用代码方式进行表述,东部省份参测市(区)以字母D开头,西部省份参测市(区)以字母X开头。
一、居家学习初始阶段的特征描述
(一)居家学习初始阶段的“应急应对”特征
1.师资“普遍参与”与“经验短缺”并存
居家学习初期,部分地区或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全部进行线上教学,甚至有学校要求教师全部进行录播课或直播课。调查样本中18.1%的教师反映学科组所有教师录播教学或直播教学,但D01有23.5%的教师反映学科组所有教师直播教学,而D02仅有3%的教师反映这一现象。这说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在落实教育部及省、市“停课不停学”工作上存在差异。
调查还发现,整体上77.8%的教师没有直播或录播教学的经验,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D02有过线上教育相关经验的教师比率达35.8%,而其他地区有经验的教师比率相对较低。
2.设备支持的“充分性”和“稳定性”不足
从教师角度,63.4%的教师反映这次线上教育学校没有提供相关设备,17.0%的教师反映学校未开展相关软件(平台)培训,且未统一规定或推荐相关的平台。结合硬件设施和网络配置的情况来看,39.4%的教师认为家里的硬件设施和网络配置只能勉强满足或不能满足线上教育的需求。
从学生角度,31.7%的学生反映在线上学习时要使用3个以上的软件或平台,11.9%的学生反映平台或软件经常或总是出现画面卡顿、声音不清晰等问题,72.4%的学生反映偶尔会出现上述情况。
3.课程“内容超供”与“强制打卡”明显
在课程安排的调查中,“学校文化课程”占据了绝对主导位置(87.4%),在线上教育效能低于学校教育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超供”倾向,“与疫情防控有关的生命教育、公共安全和心理健康等专项课程”开设比例也相对较高。比较来看,东部地区的课程更加丰富,西部地区的课程则以“学校文化课程”为主,其他课程的开设不够充分。
在学习要求上,59.7%的学生反映学校或班级有签到打卡要求且必须执行,67.8%的学生反映有上传作业要求且必须执行。
4.教育模式“迁移”与“套用”特征显著
调查显示,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依然是以过去的线下教育教学内容为主,甚至强化了文化课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体育锻炼。31.3%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安排体育课程或活动,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体育课或体育活动的频次也在逐渐减少。在课程设置上,家长和教师都有多样化的居家学习课程需求,家长更加偏重学校文化课程,教师更加偏重与疫情防控有关的生命教育、公共安全、心理健康等专项课程。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60%左右的学生和家长愿意接受不同进度的新授或预习。教师则更倾向于“新授课与专题学习相结合”或“文化课复习、预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显然,教师对于课程和教学的认识相对全面和理性,而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需求则更趋近传统的学校教育。
5.家校角色“转变”与“重塑”挑战强烈
从家长问卷看,家长需要从多个方面支持孩子的居家学习,主要包括学习行为的管理与监督(66.1%)、作業检查与批改(54.2%)、学习资源支持(53.8%)、情感关怀(49.7%)等。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承担上述几个方面支持的往往是教师群体,而在线教育发生在家中,教师和学生空间分离,教师的这些工作就只能移交给家长,家长的责任有所增加。
我们还发现,不同学段家长所需承担的责任存在差异,小学阶段家长最主要的支持是“作业检查与批改”,初高中家长最主要的支持则是“学习行为的管理与监督”。以作业批改为例,随着学段的升高,家长批改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的比例均逐渐下降,学生自己批改作业的比例逐渐上升,这说明作业批改成为了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多群体共同参与的行为。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家长也不再是单纯的监督者,他们与教师一样都成为了学习的评价者。
(二)线上教育成为居家学习的“控制枢纽”
1.线上学习时长超出合理预期
暂未要求学校教师开展线上教育的比率仅占3%,其中东部地区开展线上教育的比率相对较高,超过98%。从学习时间分布来看,学生平均每天居家学习的时间为7.65小时,其中线上学习时间为5.47小时,线上学习时间占居家学习总时间的71.5%。但是从线上学习合理时间调查中发现,实际的线上学习时间比家长和教师认为的合理时间多了2小时左右。
2.师生之间教学时空分离,教学交互功能弱化
疫情期间师生关系因空间和时间的分离,从近距离的强关系变成了远距离的弱关系。调查发现,有28.3%的家长认为居家学习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不适应教师讲课风格”,23.4%的家长认为主要困难是“学校课程安排和指导不足”,17.5%的家长认为主要困难是“学校学习反馈和评价不足”,这些都反映出线上教育带来的交互功能弱化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学段的升高,家长对因交互功能弱化而产生困难的选择比例就越高。此外,在对在线教育的意见建议的词频分析中,“互动性”也是教师、学生和家长提及的高频词之一。
3.学习终端环境多样复杂,师生教学负担加重
电脑、电视机、手机等设备作为学生在线教育的终端,对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和视力都有一定的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配备相应的线上学习设备,但是学生线上学习的终端仍然以手机为主,电脑的比率也相对较高,电视机的比率相对偏低。这说明学生线上学习的终端设备仍以小屏设备为主,大屏设备的比例偏低。进一步分析东西部差异发现,东部地区学生线上学习的终端设备类型更为丰富,且大屏设备的比例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结合学生的视力及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来看,76.1%的学生反映线上学习期间眼睛比以前更容易感到疲劳,54.2%的学生认为居家学习期间身心比以前更容易感到疲惫,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选择“非常符合”的比例也在增加,高中学生的视力疲劳情况和身心疲劳情况最为突出。承担线上教育任务的教师中,50%左右的教师感觉负担比平时更重,其中承担录播教学和线上批改作业的教师有负担的感受更为明显。
二、居家学习初始阶段的效能分析
(一)居家学习评价呈现较高的满意度和突出的不适应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50%左右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对线上教育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各学段教师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学生和家长。50%左右的学生认为三种类型(直播课、录播课、在线答疑)的线上教学效果较好,其中对录播课的效果认可度略好于直播课。这些结论与网络上和调研中出现的负面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显然,面对居家学习初期特别是线上学习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学生、家长和教师还是普遍能够给予理解和认同的,在满意度和成效上给予了较高的认可。
(二)居家学习期间学生学习差异加大,学习效能分化
从学生线上学习的学习品质来看,2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略差或很差,2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注程度略差或很差,2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略差或很差。学生在学习品质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加剧学生学习效能的分化。
在关于“零起点”教学的调查中,教师认为目前开展的线上教育对开学后的“零起点”教学的积极影响超过负面影响,但是有60.4%的教师担心线上教育会“加剧学生开学后的学习分化”。
三、居家学习初始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习表现越好,线上教育评价越高
1.学生线上学习表现越好,对线上学习效果评价越高,对线上教育满意度越高
学生线上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之间存在中度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检验均为显著相关(见表1)。由图1和图2不同学习表现学生在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上的得分情况也可以看出,学习表现更好的学生学习效果和满意度的得分均最高,学习表现很差的学生学习效果和满意度得分均最低。通过方差检验也发现,五个不同选项的学生在学习效果和满意度得分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2.学生线上学习表现越好,家长对线上学习的满意度越高
学生线上学习时的学习表现和家长对线上教育的满意度存在强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检验均为显著相关(见表2)。由图3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表现越好,家长在满意度上的得分也越高,各维度上回答“非常好”的家长在满意度上的得分均最高。通过方差检验也发现,五个不同选项的家长在满意度的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身心疲惫感越明显,线上教育评价越低
学生身心疲惫感与对线上教育的满意度存在中度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25,且相关系数检验为显著相关(见表3)。由图4也可以看出,在回答“感觉身心比以前更疲劳”中选择“非常不符合”的学生满意度得分最高,选择“非常符合”的学生满意度得分最低。通过方差检验,四个不同选项的学生在满意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身心疲惫感越明显的学生,对线上教育的满意度越低。另外,身心疲惫感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说明不同身心疲惫感的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差异不大(见表3)。
(三)学习环境越好,在线学习表现越好
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其线上学习期间的学习表现有中度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检验均为显著相关(见表4)。由图5也可以看出,在回答“有相对安静和独立的学习空间”时选择“非常符合”的学生在学习表现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最高,而选择“很不符合”的学生在学习表现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最低。通过方差检验,五个不同选项的学生在学习表现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拥有相对安静和独立学习空间的学生,其在线上学习期间的学习表现较好。
四、总结与启示
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学习是一次“史无前例、世無前例”的大规模居家学习实践,疫情倒逼着传统教育走上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未来教育之路。但是各地在居家学习实践探索的初期实际上比拼的是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而不是专业研究能力,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存在应对仓促、师资和课程资源不足、设备支持不充分、对居家学习的认识不充分、简单地将线下课程和教学模式搬运到线上等诸多问题。
此次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意味着我国正在经历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验和一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虽然疫情阶段的在线教育只是应对疫情的“权宜之计”,但是在未来我们需要它逐渐成为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供给方式变革、组织方式变革及管理模式变革的“互联网+”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全国疫情形势向好,各地线下开学的时候,需要总结“停课不停学”的得失,更需要面向未来,思考在线教学带来的教育变革。这场实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只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才能适应社会变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