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非通用语人才供求关系研究

2021-09-05 02:31徐墨
世界教育信息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亚一带一路

徐墨

摘   要:中亚各国是中国的睦邻友好伙伴,在贸易、文化与教育等领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合作与联系。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却十分有限。研究基于供求理论,分析中亚非通用语人才的供求现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分析了导致人才供不应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亚地区中资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持续增长使得市场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增加,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善、师资队伍尚不健全等因素导致非通用语人才的供给不足。鉴于此,提出了三点优化路径:加大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扶持、优化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充实非通用语师资的储备。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亚 非通用语人才 供求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非通用语是除联合国通用的汉语、英語、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之外的所有语种[1]。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2]。本文中的非通用语人才则指就读或毕业于高等院校,通晓一种或多种非通用语的劳动者。

(一)研究背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地缘战略位置较为特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一带一路”建设以经济合作为核心,而经济的发展以人才作为驱动、以教育作为基础。因此,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无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亚各国语言多样繁杂,且相关非通用语人才的供给不足,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双方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二)文献综述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关于非通用语教育的研究受到学界关注。

近年来,我国学者就非通用语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例如,张天伟基于国家语言能力理论框架探讨了我国非通用语教育现存的问题及相应对策[3];王雪梅等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流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4]。此外,部分学者特别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王辉等梳理了我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现状,并依据相关数据对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5]。邢欣等赴塔吉克斯坦进行实地语言需求调查,提出对相关语言人才培养的建议[6]。学界从不同视角对非通用语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进行了探讨,但现有研究较少从人才供求视角对人才缺口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三)研究问题

近年来,我国非通用语人才的供给有所增加,但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与中亚五国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中国非通用语人才的供求缺口达到何种程度?什么原因导致了缺口的存在?研究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对我国非通用语人才的供求关系进行探讨,有助于对供求现状、存在的困境及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有效扩大中亚非通用语人才的供给,解决“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语言类人才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四)理论框架

“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指出,竞争性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和产量,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对供求关系的调节[7]。在供求理论框架下,中亚国家非通用语人才的缺口由市场需求和供给情况共同决定。决定人才供给的因素包括:市场价格,即人才市场对此类人才提供的薪酬待遇;生产成本,即政府、学校、社会机构等对此类人才的财政或政策支持;生产要素价格,如政府或校方培养中亚国家非通用语教师的经费投入;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化,如市场对通用语人才提供的薪酬待遇;突发事件,如地区治安状况等。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非通用语人才的薪酬待遇越高,人才供给越多,反之供给越少。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等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投入成本越高、生产要素的价格越高、市场对其他人才提供的薪酬待遇越高、不利突发事件越多,非通用语人才的供给将会越少。决定人才需求的因素包括:市场价格;平均收入水平,即雇主企业的薪酬支付能力;市场规模,即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投资和交流的市场规模;该商品的替代品的情况,即与非通用语人才承担相似职能的人才等。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非通用语人才的薪酬待遇越高,市场对其需求越小,反之需求越大。此外,雇主企业的薪酬支付能力越强、“走出去”的市场规模越大、能够承担相似职能的人才越少、购买语言服务者对非通用语人才的偏好越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将会越强。本研究依据上述影响人才供需关系的多种因素,尝试分析中亚国家非通用语人才缺口的原因。

二、中亚非通用语人才供需现状

(一)非通用语人才需求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走出去”战略将推动涉外企业的发展和外贸投资的增长,从而带动境外语言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国营和民营企业开始关注中亚国家,并逐渐加强与中亚各国企业的合作。截至2020年9月9日,中国共有40976家境内投资企业或机构进行境外投资并完成备案,对中亚地区国家进行投资的企业或机构有814家,约占总数的2%。其中,投资哈萨克斯坦的中资企业最多,共计373家,投资乌兹别克斯坦的中资企业共计235家,投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中资企业分别为112家、85家和9家。[8]

对复合型语言人才的实际需求从宏观的政策导向、中观的企业运营模式和微观的企业招聘要求中都可以窥见一斑。从宏观的语言政策上看,中亚国家在独立后民族意识崛起,政府通过法律赋予其主体民族语言以国语的地位。虽然俄语在中亚地区仍被广泛使用,但是这一语言政策令俄语地位逐步由国家语言降至通用语或族际交际语。此外,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和具体商务合同都鼓励使用本国国语,在重要政府部门就职前需要通过本国国语考试[9]。虽然中亚国家语言“去俄语化”进程为各国本土语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导致青年人逐渐只会使用本国国语而非俄语进行日常交流,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吉尔吉斯语和塔吉克语呈现强势发展的态势。从中观的企业运营模式上看,上述投资中亚国家的中资企业主要以项目承包、在对象国长期开展业务或在中亚地区进行投融资的模式发展。当承包项目完工后主要国内力量会陆续撤离对象国,同时留守一部分人员进行工作,尤其是留守既通晓中亚当地国家语言和政策法规,又懂得企业经营的复合型语言人才开展联络和日常运营管理工作[10]。从微观的企业招聘要求上看,企业负责人重视对复合型语言人才的招揽和培养。除了考查听、说、读、写水平之外,企业十分关注员工的专业背景和跨学科能力。在各大招聘网站中搜索“小语种”“哈萨克语”等关键词,结果显示的相关职位包括教师、翻译、运营、外贸经理、销售等。这些职位要求申请者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及国际贸易、产品运营、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

(二)非通用语人才供给

1.高校的行动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高校加强非通用语专业开设和人才培养,目前已实现对所有已建交国家官方语言的全面覆盖。当前开设非通用语专业的高校主要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上述高校的中亚非通用语专业大多下设于俄语学院或外国语学院。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非通用语建设基地,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覆盖所有中亚国家的国家语言。但整体而言,高校培养中亚非通用语人才仍存在较大挑战。其一,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亟待优化。当前高校的非通用语专业以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文学理论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类课程较少,学生对经贸、法律、区域文化等跨学科知识了解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升[11]。其二,通晓中亚语言的师资十分稀缺。相较于俄语等通用语,中亚非通用语专业的开设历史较短,具备高级职称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较少,教师队伍的规模有待扩大、质量有待提升。

2.社会语言培训机构的缺位

近年来,国内语言培训机构发展迅速,开展非通用语语言培训业务的机构日益增多。2019年发布的《中国小语种教育趋势报告》显示,全国共有超过990家非通用语培训机构,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地区,主要开设日语、韩语、德语、意大利语、泰语等课程。其中,办学规模较大、办学质量得到认可的部分语言培训机构开设了十余种语言类课程,除上述语言种类之外,还包括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拉丁语、越南语等,并未覆盖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等中亚国家语言。通过搜索引擎的查询,社会上的其他小型培训机构也几乎没有开设除了俄语之外的中亚地区语言课程。由此可见,目前社会语言培训机构在中亚地区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方面较为薄弱。

三、研究结论与优化路径

(一)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中亚非通用语人才的供求情况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增长内驱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因素。其一,“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赴中亚国家进行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数量逐年增加,使得“走出去”的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其二,中亚地区的中资企业对复合型非通用语人才非常重视和渴求,目前市场中该类人才较为稀缺。中国非通用语人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两点:一是通晓中亚国家非通用语的师资较为缺乏,高校和社会语言培训机构的相关师资也较为短缺,当前无法在国内高校或机构中进行成体系的、规模化的语言培训;二是培养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成本较高,学校在开设语言课程和语言文学理论课程之余,还须配套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二)优化路径

1.加大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扶持

尽管政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人才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通过专项政府奖学金等形式吸引人才就相关语言进行学习与研究,但中亚非通用语人才依然供不应求。政府应加快实现对中亚国家留学进修资助的全覆盖,简化出国学习与交流过程中学分互换和学历认证的流程,增设多元化的访问交流项目和活动。企业也应提高对非通用语人才的薪酬水平,提供职前、职后语言培训,提高学生报考相关专业、进行相关工作的意愿,共同刺激市场中的人才供给,推动市场供求均衡。

2.优化非通用语的人才培养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资企业在中亚地区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在中亚国家逐步强化民族语言的趋势下,仅仅通晓俄语或者英语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将经贸或法律等领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纳入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体系,高校将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建的“非通用语+通用语+专业方向”以及“非通用语(小)+非通用语(中)+通用语”的培养体系,便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种复合型语言人才培养模式。

3.积累非通用语的师资储备

高校应当注重培养中亚非通用语教师,按照国家标准细化和明确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和教学评估细则,鼓励高校利用自身的特色优势,以非通用语建设基地为依托,增设非通用语种的专业和课程,鼓励学生和教师在对象国进行访问交流学习之后回校分享学习经验或进行语种授课。此外,目前社会语言培训机构中几乎没有中亚非通用语课程。如果能够利用好孔子学院这个平台,联通中亚国家通晓汉语的人才,并通过签证优惠政策、高薪聘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将中亚地区的外籍教师资源引入我国高校或语言培训机构进行授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紧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3]张天伟. 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的我国非通用语教育:问题与对策[J].外语界,2017(2):44-52.

[2]人力资源和社會保障部.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5-03-13)[2021-05-21].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ghcw/ghjh/201503/t20150313_153952.htm.

[4]王雪梅,赵双花. “一带一路”沿线一流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外语界,2019(6):53-61.

[5]王辉,夏金铃. 高校“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调查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9(1):30-36.

[6][10]邢欣,梁云.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亚国家语言需求[J]. 语言战略研究,2016,1(2):39-46.

[7]亚当·斯密. 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28.

[8]商务部. 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备案结果公开名录列表[EB/OL].[2020-09-09]. http://femhzs.mofcom.gov.cn/fecpmvc_zj/pages/fem/CorpJWList.html.

[9]王新青,池中华.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语言状况考察与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4-20.

[11]于悦洋. “一带一路”倡议下小语种专业就业形势探索[J]. 人力资源,2020(8):128-130.

编辑 娜迪拉·阿不拉江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中亚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形势”暨第十八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举行
印度强化与中亚关系的战略动因简析
中国企业承建“中亚第一长隧”全线贯通
White Elep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