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良东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师不懈追求的共同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1]等要求。其中,历史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众多的历史情境类别中,“生活情境”因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等特点备受师生青睐。生活情境的创设也有助于贯彻“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2]的课程设计思路,从课程设计落地到课堂教学。基于此,本文以部编版九年级《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探究生活情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生活情境的含义
“生活情境”是教学情境下的一类,张汉林认为:“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3]。因此,生活情境中教师创设的“场景”应是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生活情境”的定义:“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4],这启示我们学生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与历史有关的现象或问题是可以作为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的素材的。“生活情境”也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到的“生活化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理念息息相关,为我们探讨情境内涵提供了依据。
二、生活情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郭元祥认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方式是要在“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情景和‘情境的作用, 注重过程的价值”[5],“情境”有助于将“要探究的概念”与“已有的经验”联系架构起来,引导学生建构新知。笔者结合张文、高玉柏提出的“课前准备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后延伸生活化”的生活化教学模式[6]与“情境教学”的相关理念,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探讨生活情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素材的选取
梳理教材中可供情境创设的素材,找到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为后续生活情境的创设做铺垫。
课标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为:“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的来临的历史意义”,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重要的“产业革命”,珍妮机、蒸汽机等一系列的发明和技术革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它还是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带来生活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同时也遗留下了诸多社会问题。
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场百年前的工业革命,“生活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缩小学生日常生活与教材抽象知识的距离。而教材的三大子目:“纺织技术、动力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化素材,如“棉纺织技术与学生日常穿的棉质衣物”、“交通运输技术与学生当今出行的火车、动车”、“当时的环境问题与我们当今的环境问题”等等,以此为契机创设生活情境,让教学与生活相互融合,达成教学目标要求。
(二)情境的创设
1.利用生活情境导入历史,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7],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导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伦敦雾霾的视频,并出示几年前北京雾霾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古今联系。
同学们,通过视频大家发现伦敦的天空是怎么样的,和我们的天空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应:伦敦的天空是灰色的,我们的天空是蓝色的;老师我看不到伦敦的天空,伦敦的天空都被厚厚的雾遮挡住了;当时的伦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天气,和我们北京的情况是不是一样呢?
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伦敦陷入了严重雾霾天气。上个世纪伦敦因遭受极端雾霾天气而出现瘫痪,学校关闭、飞机停飞、交通瘫痪,伦敦完全陷入了瘫痪,迷失了方向,在短短4天内就导致4000人死亡,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解开这个谜团。
通过“雾霾天气”这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对伦敦为什么会出现雾霾和如何解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
2.利用生活情境融入历史,引导学生探究历史
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学习又反作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应通过生活情境这一“桥梁”来密切教学与生活二者的关系,让学生对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及历史在生活中的运用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技术、动力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影响时,由于现代学生并不熟悉手工制衣、纺织技术等内容,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利用互聯网并结合自身日常生活的实际,了解一些生活中与制衣相关的内容,丰富生活经验,以便在课中的生活情境里进一步了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教师上课之前特意挑选一套牛仔衣服吸引学生眼球。同学们,刚刚走进教室听到很多同学说老师今天穿的衣服酷酷的,很有个性。其实我们每个人穿的衣服都能彰显自身个性,但一件衣服制成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你们知道一件衣服制成要经过哪些工序吗?
学生根据课前的布置将制衣过程用图片的形式展示,用现代机器纺纱—织布—成衣。
同学们展示的都是大机器生产,通过机器可以迅速生产出大量的衣服,效率高、质量好。其实刚开始我们制作衣服的速度并没有那么快,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制衣的速度,而我们又是什么时候可以大批量生产衣服呢?
假如你是当时制衣厂的老板,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依据教科书:需要提高纺纱和织布的速度,1733年卡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能同时纺出80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教师结合日常穿着,为学生营造关于衣服制作过程的相关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了解飞梭和珍妮机的发明解决了织布和纺纱的速度问题。而新的棉纺机也需求新的动力,于是带来了动力技术的革新;纺织业等工业的进一步拓展也需要新的交通运输工具,于是促进了运输工具的改革,人类从此进入了“蒸汽时代”、“铁路时代”。在这一生活情境中,伴随探究的深入,学生逐步理解了教材的逻辑结构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3.利用生活情境反思历史,升华历史教学
古人云,学历史可以知兴衰,可以知得失。学习历史的关键是为了引导人们去借鉴和反思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感悟历史,可以事半功倍,起到人文学科应有的价值。教师向学生展示工业革命的材料和教师乘坐动车的短视频,以及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泰晤士河里鱼的漫画对比图等材料。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和破坏,从而进一步反思历史。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工业革命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材料一和二:工业革命时期火车材料、观看教师乘坐动车的短视频,请学生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对比一下这两则材料,
学生会发现从火车到动车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师引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同学们非常认真地学习肯定会为科技的发展做贡献。除了这些,科技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出示材料三: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泰晤士河里鱼的漫画对比图)同学们结合我们家乡河流的变化,分析一下这两则材料要告知我们的是什么?
学生回应:漫画一描绘的是工业革命前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呼吸的场景,漫画二则是工业革命后鱼的同伴越来越少;越来的越多鱼无法在水里自由呼吸;水已经被污染了,环境遭到了破坏;科技虽能推动生产力发展,但若不加注意,则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发展科技?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科技: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策略(展示材料四:北京2020年治霾成绩,彰显新中国为保护环境作出的努力)
教师通过日常的出行工具、河流水质的变化,为学生营造科学技术带来的不同影响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来反思科技的力量,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和环境的关系。此外,首尾呼应,将北京治霾前与治霾后作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的历史启示,升华历史教学。
(三)情境的延伸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拓展性、探究性的作业给学生,让生活情境延伸至学生课下,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以教材的课后活动:“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思路,设计了开放性题目:
你叫汤姆,是生活在1850年英國伦敦的一位中学生。今天,你的老师让你写一篇关于“我的一天”的小文章,向大家描述你的日常生活。请你按照要求完成这篇文章。(要求: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字数不少于300字)
从中学生熟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神入历史,回到历史场景,临其境、共其情。同时,这一题目也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文字表达等能力,对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也有促进作用。
三、生活情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综上所述,在开展生活情境教学前,要从教材中挖掘出可以用来创设生活情境的生活化素材,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契合点来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此外,还应将这一生活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注重课后延伸与教学评价环节,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
但在开展生活情境教学时,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情境创设须紧贴教学目标;(2)所创设的情境不可过于复杂,便于学生有效融入,否则容易引发学生思想混乱和困惑,甚至干扰正常教学的有效进行;(3)情境创设要选择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深刻理解;(4)情境创设要将历史学习的价值观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相联接,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的深层思考,去感悟情境,高质量地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正如徐慧林所说:“在教学中应该筛选生活、综合生活、创造生活;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拉到课外,把教学内容一味与生活挂钩;应该讲究方法,把握时机,兼顾学科特点。”[9]
总的说来,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有更为真实的情境体验,同时获得相应的情感态度和思维提升。运用生活情境也能促使历史教学更具象与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历史思维能力提升的目的。
【注释】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2019年11月22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1.html,2021年6月30日。
[2][7]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4、36页。
[3]张汉林:《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第116页。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9页。
[5]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9期,第33页。
[6]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0期,第47—49页。
[8]习近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2021年4月22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4/22/content_5601500.htm,2021年6月30日。
[9]徐慧林等:《对话“教学生活化”》,《江西教育》2005年第12期,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