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诉求与实施策略

2021-09-05 19:36董杰连晓庆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董杰 连晓庆

[摘要]开展劳动教育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内生需求,对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文章从劳动内容、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三个方面解读了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涵养工匠精神和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责任感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劳动教育为案例,构建了劳动教育的“4321”模型,并从课程、实践活动、文化、评价、师资队伍和特色化劳动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劳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内涵;价值诉求;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董杰(1971- ),男,天津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连晓庆(1986- ),女,河南林州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委2020年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五育协同视阈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JWZD0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6-0100-05

劳动教育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层面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針,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推进劳动教育落地提出了系列指导意见。政策层面上层层递进,逐步明晰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内容指向。学术研究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较强的时代特点。近年来,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和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600多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旨在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一种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①,相应地,其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诉求和实现策略也具有独特属性。

一、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解读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基本观点,基于劳动过程、对象、产品等要素的不同,其表现形式至少涉及相互关联的四对范畴和八个方面,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现代学校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但教育和生产劳动却密切结合,现代学校教育为生产劳动过程培养生产工作者,其教育的目的、内容、组织和方法,很大程度是被生产劳动的要求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因此,生产劳动的要求决定了学校的教育,也决定着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劳动内容: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相结合。为解决人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2013年开启了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序幕,旨在培养区域经济社会一线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此类人才需同时具备较深厚的知识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规格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和生产性劳动相结合。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结合,具体表现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属于脑力劳动,实验、实训和实习过程中的学习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创造性劳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的技术发明或对工艺流程的优化和再造。

2.劳动过程:以复杂劳动为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将“简单劳动”定义为“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劳动者的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耗费”;“复杂劳动”指“经过培训具有某种专长的劳动”。②一般情况下认为,体力劳动就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多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或脑力劳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复杂劳动可转化为简单劳动。当前,伴随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对人才的规格、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要能够服务于企业的需求,所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数字化的编程能力,操作智能化设备的动手能力,发现技术问题、分析技术问题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进行技术革新和优化工艺流程等方面的能力。从劳动过程看,这些能力体现的是一种复杂劳动,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来实现。

3.劳动结果:“爱劳动”且“会劳动”。“爱劳动”指的是个体对待劳动的态度,主要表征在“意愿”层面;“会劳动”则主要表征为“能力”,即个体是否有能力去从事不同类型的劳动,二者作为一个事物存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教育中,“爱劳动”的教育主要作为德育的一个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会劳动”主要指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应用型高校中,“爱劳动”主要表征为学生通过学习性的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和实践性的体力劳动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处的“学习”主要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在实践训练中的学习。“会劳动”体现为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劳动形式掌握与本专业或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性知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企业相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发明和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的能力。

二、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

应用型高校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等的规划和制定都需要与企业需求相契合。因此,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也需要符合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需求。

1.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必由之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技术”。其中,“技术”具有“科学、知识、工程、技术、技能”等多重意蕴,包括技术人才的培养、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要求培养的人才既有适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也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即所谓的从能力分析到专业知识再到支撑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则是指对“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技术性知识,实现场域为真实的技术环境。具体而言,技术的应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运用所学技术知识参与生产实践,二是运用所学技术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革新技术工艺流程或对原有技术进行改造升级。这两个方面均离不开学生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并且这一过程中也体现着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与劳动教育强调的“实干”和“应用”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强调“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统一”的特点又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相契合。

2.涵养工匠精神的必经之路。“工匠精神”是一个成熟职业人对待工作所具有的专注踏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从业态度和工作作风,是个体在长期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后天养成的。但工匠精神首先是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在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与价值,是工匠精神的題中之意。实践表明,那些能够成为“大国工匠”的技术技能人才,均具有吃苦耐劳、踏实、创新、热爱工作岗位的优秀品质。当前,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而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必须要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慢慢生成。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责任感的有效路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为“职业”,培养的是面向一线岗位的职业型人才,尤其强调和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养成。对学生而言,职业素养主要体现为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但实践表明,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较低,如经常出现的“跳槽”行为。这背后折射的是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的缺失。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或喜欢,愿意去从事该职业。职业责任感不仅是每一位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更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驱动力。确切来说,职业责任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需要通过外部的行为表现才能获得具体感知,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对于职业人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用型高校中,开展与学生未来岗位职业相契合的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岗位、适应工作环境,从而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认同感。

三、基于“4321”系统模型的劳动教育策略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劳动教育有四条途径: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需要结合自身定位,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将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系统化、一体化育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天津中德”)结合学校定位,构建了劳动教育的“4321”系统模型,即“四维同步、三位一体、二元共建、一体推进”的劳动教育建设体系,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1.“4321”系统模型的内涵。其一,四维同步: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四维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明理、鉴史、崇实和谋远”四个方面。“明理”,即明劳动之理,指在深入理解劳动本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懂劳动”。“鉴史”即运用历史的角度深刻剖析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应用型高校中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崇实”即激活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立足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遵循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价值理念,务实地推进劳动教育。“谋远”即要通过劳动教育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精神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的时空维度。新时代劳动教育已成为全时空、全过程的教育活动,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增强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第一层面是基础层,即“家庭”,家庭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前提,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注重家、校同步,协同促进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第二层面是核心层,即“学校”,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学校劳动教育是个多元系统工程,既包括和家庭、社会的沟通,也包括学校内部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如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劳动环境建设等。第三层面是目标层,即“社会”,服务社会发展是应用型高校的根本宗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注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增强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其三,二元共进:劳动教育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要素,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劳动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和核心,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劳动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意见》明确要求学校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③。天津中德将课程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元素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系统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流程再造。全力打造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形成了“专兼”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其四,一体推进: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明确提出过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之间的关系。作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理应贯通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意见》里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决定了其在劳动教育中可以发挥多重的功能,在承担本校劳动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社会服务”的途径为中小学开展劳动实践课程,在提升中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同时促进自身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善。

2.“4321”系统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劳动作为育人的一种元素,只有将其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方能实现育人的成效。天津中德将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和天津中德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其一,构建具有“劳动”元素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培养层次的教育目标,以现有资源为依托,结合专业学科特点,构建系统性、综合性和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并进行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系列课程,“劳动+”系列课程包括“课程融合”和“实践结合”两类,主要是劳动教育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将劳动实践融入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充分把握开展劳动教育的任何时间和课程。

其二,打造具有“劳动”元素的知识和实践体系。实践活动采取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开展,以集体劳动为主,纳入到第二课堂管理体系中。制订学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计划,要求每个班级在每个学年都设立一个劳动周,为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价值,此劳动周内的劳动形式可自由决定,涵盖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班级劳动成果展示和劳动实践项目等内容。实践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实践、生产劳动实践和服务性劳动实践;积极拓展实践活动场所,主要包括建立校外实践场所、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和建设天津市工业劳动教育基地等。

其三,营造具有“劳动”元素的文化氛围。天津中德将劳动的元素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出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建设劳动文化景观,如打造兼具人文情怀,体现技术创新、劳动特色的文化角和“劳动文化长廊”等;开展多彩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开展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劳动教育活动等;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邀请了全国劳动教育模范、大国工匠等人物到学校为师生开展劳动教育讲座,让师生从真实人物身上体会劳动美,引导教职工成为劳动教育的示范先锋,让劳动榜样成为时尚表率等。

其四,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为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将劳动素养评价植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并制定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程序。综合素质评价以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基准,同时也将日常性评价纳入其中,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价过程中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即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清单,清单内容包含学生必修课程、劳动教育依托课程(设置劳动教育专题模块)。加强过程评价,注重对日常性劳动过程的评价,有效发挥过程评价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以“志愿者星级认证”的方式强化对学生劳动教育的综合性评价。

其五,打造“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保障劳动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天津中德在现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多途径提升师资队伍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借助校外资源优势,在校内建立技能大师工作站,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同时以校企合作为纽带,聘请合作企业中出色的一线工程师担任校内劳动教育的实践导师。二是加强对校内师资队伍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培训内容和力度,从教师层面强化其对劳动的认同感和意愿感,从而有效提升其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育。三是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对教师整体工作量的考核中,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组织开展劳動实践的活动课时、教师在劳动周参与劳动教育的课时量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

其六,凸显具有工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以工业劳动为特色,打造天津中德劳动教育品牌。主要包括聚焦校企合作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在劳动教育课程和项目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着力开发工业领域特色劳动项目;发挥国际合作优势,形成一批有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特色、能复制推广的工业劳动教育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工业劳动教育特色的样板项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工业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彰显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创新模式。

[注释]

①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6-16).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②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65.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l.

[参考文献]

[1]程虹,田宏邈.工匠精神的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不高吗?[J].宏观质量研究,2016(4):1-10.

[2]成有信.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6):9-15.

[3]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 2021-01-18.

[4]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况志华,叶浩生.责任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6]连晓庆,郑晶.关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7(1):4-8.

[7]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9-81.

[8]文新华.论劳动、劳动素质与劳动教育[J].教育研究,1995(5):9-15.

[9]吴学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5):5-13.

[10]孙振东.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亟待加强[J].中国高教研究,2021(4):11-12.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