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高职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不过部分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助推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外交流,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平台。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高职学生;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丁一桓(1973- ),女,河南信阳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 信阳 46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资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红色基因传承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7JD71008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6-0069-04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新时代,高职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不过部分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如对传统文化缺乏认识和兴趣、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没有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事关高职教育成败得失。培养文化自信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一、教育现代化与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关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文化建设提升至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 。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了在我国新发展阶段教育现代化的内涵。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参差不齐,对他们的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对高职学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困境
1.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不少人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将职业院校看作是“考不上本科后”的无奈选择,这导致一部分高职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自信心和上进心缺失。而且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文化素质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轻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培养,造成学生出现趋于功利、崇尚享乐、缺乏责任感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正提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2.高职教育的“功利化”挤压了“人文化”的生长空间。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之一,既承担着培育职业人的职责,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当前,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文化素质教育被高职教育弱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短视化和功利化现象。大多数高职院校把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写进学校章程,而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则鲜见于学校章程中,导致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培育,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很好地融合起来。当前,学校面向市场、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过程,深度的校企合作、延长顶岗实习实践等培养模式缩短了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时间,压缩了校园文化“教化”学生的空间,导致文化教育的课时量远远少于专业教育的课时量。高职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人才。
3.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缺失制约了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教育现代化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离不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重技能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高职院校的建校历史普遍较短,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多重视生源问题与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忽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部分高职院校把建设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实训楼、实训室、机房等硬件设施建设上,而对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投入不足,“只见高楼不见大师”的现象长期存在。此外,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没有积极实施人文教育,没有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三、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是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在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高职院校应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做到结合学校的历史和特色,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推进质量立校;开展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坚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感受社会正能量,转变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上升通道,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高职学生学历提升渠道有限,难以满足学历提升的需求。为此,应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适度发展研究生层面的职业教育,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努力获得高层次学历,实现技能和学位“双丰收”。
其次,加大高职教师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充分保障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权利,明确其薪酬权、休息权,维护其作为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荣誉感和自信心。
最后,改革完善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推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文化成绩在录取中的比重,改变过去一些高职院校招生门槛过低、忽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做法。
总之,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营造全社会认同职业教育的氛围,增强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道德感,从而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
2.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助推力。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改革学生评价,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的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加强调综合素质评价,以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此,应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助推力。例如,完善德育评价,注重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再如,在劳动教育评价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环境。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展现学校办学底蕴,赢得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提升学校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知名度。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职学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中,既可能被高尚积极的文化所陶冶,也可能被低俗消极的文化所迷惑,他们所处的校园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制定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重视社团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占领高校舆论阵地,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高职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性、稳定性、时代性、先进性的基本特征,也具有高校校园文化所不能涵盖的异质性特征,这些异质性特征是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高职教育所天然具有的工业性、行业性、开放性、区域性。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一是抓高校共性文化建设,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抓职业院校特性文化建设,核心是职业文化和行业文化。行业文化有利于增强该专业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开展行业文化史研究,解读行业人物,提炼行业精神。例如,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信阳茶文化”的文化品牌,为信阳茶叶行业培养了许多业务骨干。通过职业文化和行业文化建设,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厚植文化自信。
4.加强对外交流,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平台。职业教育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邀请在国外就业创业的优秀毕业生回到母校举办讲座和讨论会,现身说法,让高职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和奋斗历程,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增强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自信心。其次,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过程中展示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应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向国外输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推广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
深入认识高职教育的文化功能,对于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其高度的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单一强调学生技能训练,重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特色,构建文化育人体系,注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唤醒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德全,石献记.从层次到类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百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3-117.
[2]胡慧慧,曹石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分段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8):45-50.
[3]刘蔚.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自信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1):34-39.
[4]贾新华.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6):45-50.
[5]刘丽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32-136.
[6]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20-26.
[7]马宝娟;梁美琪.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09-114.
[8]杨希燕.论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刋,2019(12):141-145.
[9]李琪.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探索[J].职业,2018(20):57-58.
[10]衣孟阳.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