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燕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应对全班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增强优化教学设计的意识,体现新课改精神,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通过优化教学程序,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多元化教学,使综合实践课程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力。本文针对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在小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小学综合实践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教学设计,着力体现综合实践课的开放性和自由性。通过优化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结构,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做好教学预设,彰显综合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优选教学内容。小学综合实践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活动内容选择性大。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教师也可以结合学校、社会资源,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选择合适的主题开展活动,长线活动与短线活动相结合。教学设计时,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对学习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优化,提炼并整合有效信息,针对教学任务和学生学情进行舍取,也可根据需要增添新的内容,使得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1]。
例如,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商家借助互联网平台率先实现经营方式转变,使人们在吃、住、行等方面变得越来越方便和高效,处在这种环境下在,人们该如何更好地去适应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利益?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技能。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提出了《网络消费我能行》主题活动,并结合实际开展了《快递的那些事》《滴滴打车的那些事》等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于如何在网上买到价位合理又卫生的外卖、如何安全快速地叫到网约车等有了一定了解。通过观看视频《快递员的一天》,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快递员的不易,这样的主题是学生们感兴趣,也是信息时代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精心设计教学,落实关键能力培养目标。每一门课程都有其重点培养的关键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八方面,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组织与规划能力、观察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我反思与管理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但它更强调能力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相对弱化知识的获得。在设计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研究需求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发展。同时,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培养,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创新意识,提高其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开展《会跳舞的刷子》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清洁工具——刷子为设计的主体部分,聚焦生活中常见的清洁问题,引发思考,展开创意设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设计制作[2]。整个活动学生经历发明创造的全流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需要解决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图纸、动手制作、调试优化、作品展示。活动中深度融合各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科学中的知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反思质疑能力将得到发展,不仅体验创造性劳动的全过程,感受创造性活动的乐趣,还能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方案论证能力等。而制作材料的选择中,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改造,让它们物尽其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尊重并鼓励学生,展现教学设计的自由性
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学习真实地发生。综合实践活动启动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以及当地的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活动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生活实际提出的主题更能激励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使学习真正地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生活,给他们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使得活动形式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效提升综合实践课的品质。
例如,学生从一踏入校园,在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书桌,书桌的构造与实用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身体健康。结合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2020年修订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4课《设计小书桌》,选择书桌作为“创意设计与制作”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发现书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分享,观看视频等活动,动手尝试设计改进书桌缺点。学生经历由需求分析开始,到创意设计、三维建模制作,再到作品评价与改进这一完整的三维设计的过程,初步掌握三维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样的主题活动不仅贴近五年级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和勤于反思等核心素养以及严谨、开拓创新等劳动品质。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开展差异化的教学设计,有效地提升教學的针对性。学生生活经验、成长经历、认知水平等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实践活动中,要想全班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致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3]。教师应具备分层教学观念,真正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增强教学设计的适合度与匹配度,这样能够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也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是不同的,教师在活动引导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例如,在开展“垃圾处理”这一方面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查阅资料,在网上搜集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图片,以制造矛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环境保护的共鸣;二是让学生采访当地环保部门以及相关人士,了解生活垃圾的产生方式,并让学生针对垃圾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三是带领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和废品收购站,了解垃圾的处理过程。活动结束后,再让小组以“我设计的垃圾箱”为主题开展实践动手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完善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师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不同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特征。教师通过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创造了条件,增强其自我觉悟意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对其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学生互评时,教师采用竞争的形式,激励学生自我矫正和自我成长。而教师的专业评价,能够为学生带来深刻的认知体验,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开展个性化评价。个性化评价,是指教师的评价更具创新意味,以独特的视角发表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片面看待他们,要结合他们多方面的表现给出专业的评价。个性化评价可以体现在形式和语言上,能够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感知体验。评价方式不仅限于口头或是书面,也可以体现在肢体动作、眼神和表情上,为学生传递激励意图,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状况,采集需要研究的植物标本,并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树叶的形状,用尺子量一量树叶的大小,在旁边附属上植物的名字。此时,可以组织讨论会,围绕“什么方法可以让树叶的颜色不变?”这个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之后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你搜集的树叶好特别啊,你具有很细致的观察力!”“你画的树叶好形象啊,你很有艺术天赋哦!”“你想的这个办法好有创意!”学生在听到自己被认可时,能够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感,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评价效果。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站在新课改的视角,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优化教学活动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善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放式课堂教学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5).
[2]张健.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
[3]冯砚玉.小学综合实践课实施状况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7(11).
■ 編辑/陆鹤鸣